全文共1745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在中国古代封建朝代中,外戚参政现象时有发生。所谓外戚,一般是指皇帝的母亲一族或者是妻子一族,被皇帝利用成为一股重要辅政力量。除了外戚之外,在封建官僚体系中,大臣和宦官也是皇帝常常选择依靠的势力群体。

君主常常利用官吏任免的权利选择自己信任的人成为其心腹,给予其要职保证自己掌握实权,不被架空。无论是外戚专政还是宦官臣子的重用,都是封建皇权的必然产物,政治与社会交融的综合产物。

两汉时期外戚专政尤为严重。西汉时期,汉武帝上台后,以王凤为代表的王氏外戚势力急剧膨胀,严重威胁皇权,甚至为西汉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东汉时期,章帝去世后出现了窦氏干政,和帝去世后邓氏干政,安帝去世后阎太后临朝,冲帝去世后,梁氏干政。汉桓帝去世后,窦氏干政,后还有何氏干政。

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则受其祸。”,可见在两汉期间,外戚干政现象成为威胁汉朝政权的主要影响因素,那究竟汉朝有何特定的政治环境会如此滋生外戚干政,外戚干政又对汉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01汉朝特定的政治环境

1、汉朝初期诸侯众多,隐患众多

刘邦楚汉相争之时,为了联合各路军事力量抵御项羽,一方面承认项羽在咸阳分封的十八路诸侯,另一方面用封王的方法笼络各路将领,使其一心辅佐其攻取天下。

待汉朝建立之后,乱封诸侯的隐患陆续浮出水面,诸侯数量过多,很多诸侯势力庞大威胁政权。

面对这种情况刘邦一方面找时机废除异姓诸王,另一方面分封同姓诸王。但即使诸侯王大都与皇帝同姓,天下也不得太平,各个诸侯之间常常你争我抢,引发军事冲突。汉初先有异姓诸侯割据,后有同姓王势力叛乱,都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

汉代皇帝为了牢牢掌权,大都任用身边亲近的外戚帮助自己处理政事。一方面,外戚因有姻亲关系,较非亲非故的朝臣可靠;另一方面外戚的势力和地位一般较宗室子弟而言。

即使实力增强也大多不会在短时间内与中央对抗,威胁皇位,因此汉代很多皇帝都很信任外戚。但皇帝重用和信任的外戚势力发展迅速,开始专政摄权,在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为外戚专政留下隐患。

2、汉朝皇帝多幼年即位,能力不足

汉代的皇帝中,多因上一任皇帝突然驾崩而幼年即位,无法独自胜任驾驭时局,所以在登基初期往往由皇太后临朝,辅佐其理政稳定朝局。而此时皇太后为了将权力牢牢抓住。

往往任用自己的亲族任重臣建立自己的后党集团,以防止最高统治权被朝臣、宗室成员或者宦官夺取,如此便往往形成了外戚集团。例如和帝10岁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兄弟窦宪大将军掌握了朝廷重权;和帝去世后立了13岁的安帝,此时邓太后临朝,外戚邓骘兄弟把持朝政,而皇帝长大后,通常会忌惮旧外戚势力,又会任用新的外戚,又开始了一轮新的循环,诸如此类的情况在东汉十分常见。

02汉朝特定的社会基础

1、被重用的外戚社会经济基础雄厚

吕后称制后破坏了原来的军功授爵制度,开始以关系亲疏程度来分封爵位。到了汉武帝时,外戚封侯已成常态,如果一家有女入宫为妃,则该家将有很大可能被封侯。汉朝皇帝和皇太后为了拉拢外戚。

常常给予其爵位和大量的封地,致使其除了强大的政治力量外,经济实力也迅速增强。据汉书记载,昭帝时,外戚霍光陆续被授予食邑两万农,黄金七千斤,钱六七万,奴婢百七十人,马两千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外戚通常在赏赐的基础之上继续敛财,经济实力日益膨胀,除此之外外戚们还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圈占土地,成为财多地广的大地主。

2、选官成为外戚的扩势工具

除了爵位和经济财富外,外戚们还通常运用汉朝的选官漏洞选拔自己的心腹,扩大自身政治势力,形成自身庞大的戚党集团。汉朝通过察举制选官,科目繁杂选举渠道繁多,举主上至皇帝,下至地方郡国守。

整体上既不严谨也不系统,有很多空子可以钻。在该种选官制度下,各级官员纷纷推举自己的势力下的人为官,作为皇帝信任且势力庞大的外戚,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一迅速扩大势力的渠道,形成了很多“累世官宦”的外戚集团,外戚门生遍天下,逐渐专政。

外戚专政是封建君主集权制度的必然产物,受封建制度本身的局限。汉代处于封建制度的发展初期,政治制度和选官制度尚有很多漏洞。

再加之其朝代君主平均寿命较短的朝代特殊性,外戚专政尤为严重,其不仅对汉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深深影响了后世政局。

参考文献:《汉书》

1.《叨唠宋清文化 古代外戚专政,成为封建皇权下的产物,对汉王朝产生的影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叨唠宋清文化 古代外戚专政,成为封建皇权下的产物,对汉王朝产生的影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0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