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两千年前的太史令司马迁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那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句话影响深远,时至今日,这句话依旧成了人们的口头禅。然而世事变化皆如此,有的人死的时候重于泰山,让人民能够永远纪念和缅怀,而有的人死时却轻如鸿毛,让人们十分鄙夷。有些英雄伟人往往如泰山之重,即便离世,也让人们热泪盈眶。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有一位18岁的河南烈士,他死时重于泰山,捐躯后葬于北京市区,火车也要为他改道。

这个18岁牺牲的烈士就是孟凡章,他是河南籍人士,1951年出生在河南沈丘县。他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建国两年后,国内百废待兴,人民的奋斗精神十分高涨。在这种高度热情的环境中,孟凡章很快成长了起来,从小的耳濡目染也让他充满助人为乐和与人为善的精神。

在孟凡章上中学的时候,其他同龄的孩子都喜欢在课余生活玩乐游戏,但是孟凡章却并不会这样,他无论是在课间还是在下学后,都喜欢看有关雷锋和其他烈士的助人事迹,而且还喜欢在看完后给同学们讲解。

由于深受这些英雄事迹的感染,孟凡章从小就友爱助人,是一个充满侠义之心和热心肠的好孩子。孟凡章的村子里有一个老大爷,他无儿无女,十分贫寒,由于老大爷年纪大了,而且加上这个老大爷年纪大行动不便,日常生活便有了一定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孟凡章主动提出为老大爷挑水干杂活,这一挑水就是整整三年。由于孟凡章善良正义,见弱不欺,获得了当地村庄百姓的称赞。

有一位大娘半夜发病,而此时医院距离大娘的家里有七八里路远,由于那段路十分难走,而且月黑风高的夜晚,因此送大娘去医院简直是难上加难。就在家人一筹莫展之际,少年孟凡章又主动站了出来,他牵来一辆马车后,连夜将大娘送往医院,好在救助及时,大娘得以安全脱险。

后来大娘逢人就夸赞孟凡章,说他比自己的儿子还要亲,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

1968年,17岁的孟凡章得以成功入伍。那会脸上一片稚嫩的他还憧憬着军营的生活,并期待着在军营里能够一展抱负。

当时,他被分配到北京某部担任卫生员。这个职位相当于实习护士。由于在这之前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疗卫生知识,于是只能在军营里苦学技艺。一旦有空,便抱起书本知识啃。在他的勤奋好学之下,他的医疗技术进步飞快,就连他的同事都对他赞赏有加。

为了能够获得针灸技术,他便拿自己做实验,将那些银针扎在自己的身上。如此寒来暑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实践摸索下,他的针灸技艺进步神速,后来还给好多人进行过针灸治疗。但可惜的是,就是这么一位勤奋进取又古道热肠的少年战士,却在1969年1月15日永远闭上了双眼。

孟凡章所在部队驻守的营地正好处于铁路旁,当他开完会经过铁路的时候,赫然发现铁路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挡在了铁轨上。他知道,这是有人有意而为之,是一种故意破坏行为。然而就在这时,一辆飞驰而来的火车正在行驶过来,一旦与这个大石头相撞,那么不仅车受损,就连车上面的人都会受到伤害。但是如果把那块石头清理出去的话,那么自己会有危险。

这时候的一切局面让他根本来不及思考和抉择,于是他不由分说,一个箭步跑上前赶紧将那块巨石头推出来。然而,厄运降临,虽然那个火车驾驶员看到他后在第一时间拉响了刹车,但是由于火车的惯性使然,让这辆火车依旧向前疾驰了好久,而他的双腿却因没有来得及从铁轨撤下来而被压断。

由于伤势过重,这位善良的少年英雄却再也没有醒过来。他的死让整个连队都陷入了悲怆之中。

为了纪念他,人们在他牺牲的地方将铁轨进行了绕道处理,而那个铁轨附近则被改造成了一个陵园,孟凡章烈士实现了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他的死重于泰山感天动地。

参考资料:《报任安书》、《孟凡章》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忆术文史 18岁的河南烈士,捐躯后葬于京都市区,火车也要为他改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忆术文史 18岁的河南烈士,捐躯后葬于京都市区,火车也要为他改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0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