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南宋才女李清照的一首怀古诗,为我们的西楚霸王之死抹上了一丝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在李清照的眼中,项羽不愧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堂堂英雄,远非靠阴谋诡计夺得天下的刘邦可比。

在她看来,穷途末路之际,项羽选择自刎乌江,坚决不再回到自己的老家江东,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长期战乱对老百姓的折磨,希望尽快结束这场楚汉之争,也让江东父老们能够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争所累。同时也是因为作为堂堂七尺男儿,项羽耻于返回家乡苟且偷生,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唐朝著名诗人杜牧,也写下过一首千古名篇: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还有胡曾的《咏史诗·乌江》: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不光是这些历代诗词大家,就连太史公司马迁也是这样认为的,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饱含深情的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作为对项羽这位盖世英雄的最后结语: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众口一词,均认可了项羽是耻于渡江这一观点,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我看未必。

首先,同情项羽,认为他不耻或者说不屑于重返江东的观点大多来自于文人墨客,文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感性色彩浓厚,天生喜爱项羽这类悲情英雄。

就算是司马迁,本质上也是一个文人,《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文学性是要远远高于他的史学性的。

《史记》被称为无韵之离骚,它的文辞优美程度堪称《二十四史》第一,但是史料的真实和严谨却很值得商榷。

更何况,司马迁本人就是项羽的小迷弟,在《史记》中更是为其写了本纪,而这可是只有帝王才能有的待遇。

别忘了司马迁可是西汉人,公然抬举自己国家当初的头号敌人,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深厚的感情啊,你很难指望《史记》中关于项羽的记载做到客观公正。

所以,在这些文人眼中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被蒙上一层个人观点的,有失客观公允。项羽不愿过江东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不是不愿,而是无用。

要想弄明白这个观点,首先就要知道哪里是江东?江东这个地理概念到底指的是什么?

我们知道,长江自九江往南京一段,流向转为从西南往东北走。在这一段的东边,也被称为江东,你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现在的江浙沪包邮区。

三国时期的江东六郡

这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最繁华富庶之地。苏州、杭州、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都坐落在这里,被称为人间天堂也不为过。

既然如此,那项羽更应当回老家重新招募军队东山再起啊,为何非要想不开呢?这里就需要明确一下时间概念了。

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重心是逐渐南移的,战国时期最早发展起来的是关中地区,这也是为什么起源于关中的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因为要人有人,要粮有粮。此时的东南,尤其是江东等地,还都被视为边境荒凉之地。

随着东汉衰落,天下三分,孙权割据东吴,带来了江东地区的大发展。之后中原历经战乱,每一次动乱,都会有大批的中原士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和先进的文化,而这也极大的促进了江东之地的发展。

比如晋室的衣冠南渡等等,正是这一次次的人口南移,让江东之地迅速成为了中国最富庶的地方,而在秦末,楚汉争霸之时,这里还很穷。

项羽起兵之初,也不过只带了区区八千江东子弟。而这些人马,在占据了大半天下的刘邦面前,只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足以自持。想靠江东一地的力量翻身,无异于痴人说梦。

最关键的是,江东子弟未必就真的会支持项羽。此时天下形势已经很明朗了,这时候跟项羽起兵,就跟49年加入国军差不多,明知道掉脑袋的事,谁会愿意去做呢?

关于这一点,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就看得很是明白,毫不客气地在诗中这样说道: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如果回到江东,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甚至私下里把项羽抓了送到刘邦处,那可就真让西楚霸王脸都没处搁了。所以说,失去了人和,这是不能过江东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江东不可守!

熟悉军事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守江必守淮。

江淮示意图

历史上,凡是南北割据时期,淮河流域都是双方争夺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南方政权,只有占据了淮河流域才能保证长江以南的安全。

为何会这样呢?其实也不难理解,长江实在太长了,全线驻防几乎不现实,一个疏忽都有可能被敌人偷袭而入,而且一旦越过长江,江南之地几乎无险可守,瞬间就会沦陷。

如果拥有了淮河那就不一样了,淮河能够和长江相表里,形成双重屏障,并且拥有足够的战略纵深,给了南方政权充足的调兵遣将,组织防守时间。

顾祖禹就曾说过:

江南以江淮为险,而守江者莫如守淮。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矣。

长江以南政权的另外一个命门在长江上游,也就是湖北,荆襄一带。一旦北方政权从上游顺流而下发动攻击,南方政权抵抗会非常吃力。

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时期,孙权宁愿跟蜀国翻脸,也要拿回荆州的原因。荆襄对江东之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想要安稳的偏居南方,淮河和荆襄必须把握在手中,没有这两个战略要地,江东之地虽然附属,也不过是北方敌人眼中待宰的羔羊,随时都能过来咬两口。

最典型的就是五代十国后期,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以后,开始四处讨伐各地小势力,在讨伐过程中,唯有一个小割据政权,绝不抵抗,异常恭顺,坚定的和赵匡胤站在一边,这就是江东一带的吴越国。

吴越国示意图

吴越国主钱俶坚决不称帝,死活要当宋朝的兵马大元帅,奉宋朝为自己的宗主国,逢年过节供奉不断,堪称典范,他也是北宋平各国时唯一一个善终的亡国之君。

是钱俶没出息么?当然不是,实在是他太聪明,太识时务了。吴越国的地盘大体就是江东之地,没有淮河没有荆襄,根本就没有立足的根本。所以钱俶没有一点反抗之心,反而保全了江东一地的庶民百姓。

对了,钱俶后人将祖先的智商发挥到了极致,比如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等都是吴越钱氏后代。

闲言少叙,说回项羽。没有淮河和荆楚的江东,就是没牙老虎,一只猫而已。灭亡是迟早之事,没有地利,是项羽不愿回江东的第二个原因。

人和、地利都没有,那么天时呢?

这个很可惜,从鸿门宴放走刘邦那刻起,就已经失去了。

看看范增是怎么说的吧:

“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假如当年在刘邦弱小之时,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哪里还会有后面的自刎乌江呢?无怪乎主席发出感慨: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时地利人和尽失的项羽,注定不能过江东,那里等待他的只是死路一条。也许,成为一个悲剧英雄,活在人们的诗文中,回忆里对他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1.《史酒趁年华 项羽宁愿自刎乌江也不过河,真的是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史酒趁年华 项羽宁愿自刎乌江也不过河,真的是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0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