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里的老物件

武冈人网:杨进文(苗族)

其实我们常常怀念的不是一件老去的旧物,而是旧物承载的一段遥远了的时光,更是旧时光里遥远的自己,自己的年华,自己的时光正少年。今天就带大家一起看看生产队时期的保留下来的一些老物件。

筲箕

筲箕,在集体化时期,生产队里的仓库或晒谷坪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具。以前的筲箕,是用手工竹篾编织而成,后来被一些金属材料取而代之。

在晒谷场上,人们用皮筲箕收谷,社员们双手端着金黄色谷粒倒入箩筐,用肩膀挑进生产队里的粮仓,那种丰收喜悦之心情洋溢在脸上,笑声朗朗,无不高兴!

生产队里每月初的一天,各家户主挑着箩筐去仓库称"口粮谷"。保管员手拿筲箕熟练的装谷让会计过秤称量。有一些老保管员经验丰富,一筲箕能装(盛)多少谷心中有数,过秤后斤两差别不大。

老式秤

随着时代的进步,秤已被"进化"了,秤的种类亦有许多。但是上个世纪在集体化时期生产队里用过的那老式秤,我还清楚地记得。

生产队里那杆秤用途之广,社员们从山里刹回来用于作肥料的青草嫩叶,要经人过秤;粮食入仓出库要经保管员过秤;队里杀了猪要分给各户,就得砍肉逐家进行称重量……

老式秤不便于携带,杆长砣重。如果秤的使用年月久了,秤上面的“星子"模糊不清,有失"准确性”。

至于秤,在人们的心目之中"威信"蛮高,有诗为证:生来只会讲公平,进退丝毫可看清。是是非非凭证据,清清楚楚讲人情。经商致富莫玩假,诚信待人收入丰。斗满秤平生道义,良心至上任人评!

戽桶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千百年来是土居苗族人民心中的桃源生活。戽桶曾经在湘桂边的城步苗家伴随”种田人"上千年。

五十多年前,戽桶是用来收割稻谷脱粒的主要工具。它的形状为正方形,有四个角。它一般是用泡桐树或杉木锯成板子后,请木匠制作而成。人们用肩背戽桶时,要将戽桶翻转来,里面放一根”专用"的长度适当的竹竿或木棒。

用戽桶打禾,可以灵活运用。如果劳动力少,先将禾割下放成"手数"(一小把),再打禾。若是人手充足,可以边割边打。用纯手工打禾,虽然原始,但脱粒后的谷子“十粒五双"无杂物劣质!

稻穗饱满,颗粒归仓。这是苗家山寨的黄金之季。曾经的戽桶在各个山坡坳岭被庄稼汉像鼓一样敲得“嘣嘣……嘣嘣"的振天响。果实坠落敲击泥土,鼓点般传递着似火灼的丰收之意。每年的”白露"节过后,一场盛大的"丰收曲"在苗家唱响,并敲响了这秋日的大鼓。

我经历了由戽桶到打谷机再进化到收割机,见证了社会在进步,苗家在革新,农村在与时俱进!

风车

什么车不能坐?当然是我们农家用的风车!

我们这一代人在小时候玩具少之又少。秋收之后,来到生产队里的晒谷坪,几个同伴,踮起脚尖,轮流手摇风车。每当被大人们发现后,除了被严肃批评,还被吓唬"你们咯些小孩子,摇了风车,肚子要痛的!"。听后,一个个都反悔"不该摇风车"!甚至在责怪那个带头摇的人。

风车的用途比较广泛。稻谷、麦子、油菜籽等。晒干之后,都要用风车车过去除杂物,一般的要反复2一3次,才能清除干净。风车里的风分”阴阳",手摇转杆时,用力要均衡,快慢要适当。

风车,虽然是一种简单的农具,但是使用起来还是要有门道的。它是有"档位"的,如果想粗放快下,则要放到"低档",不然斗里的杂物被堵塞着过不了关卡。

社会在前进,时代在进步。如今许"老物件"虽然已经消失,但是回忆起来还是让人感慨万千的。

作者简介:笔名:先进文化,实名杨进文,男,苗族,城步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作品散见《中国绿色时报》、《湖南林业》、《民兵生活》、《湖南日报》、《邵阳日报》等报刊。擅长写家庭情感之类的散文。

1.《人网网络 生产队里的老物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人网网络 生产队里的老物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0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