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呈鼎立之式,保持一种亦静亦动的状态,一方有所行动,势必引起另外两方的行动。三者都想统一天下,然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微妙状态,又限制了他们的动作。在局势未出现,大变化的情况下,谁也没有能力凭一己之力,消灭另外两方,可行的方式就是联合一方,共同对抗第三方。蜀汉和曹魏政治立场敌对,因此蜀吴之间常常联合抗曹,但同时蜀吴又因荆州问题,有利益冲突,因此魏吴也偶尔合作攻蜀。

“联吴抗曹”战略达成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已为刘备制定了“联吴抗曹”的外交政策:“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蜀汉“兴复汉室”的目标,决定其反曹的立场,再加上“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的现实,仅凭蜀汉一己之力无法与之对抗,与三国中剩下的孙吴合作,方能增加抗曹的胜算。东吴孙氏也遭受曹操的威胁,二者有共同的敌人,自然容易结盟。

“吴蜀两国都正确认识到: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易卒除已成定局,他们既不能消除曹操势力,也无力阻止曹操势力的增长,唯一的上策就是,筑起一道坚强的联盟堤坝,抵挡曹操势力的吞并浪潮。”而且,从自我安全保障的角度来看,刘备集团必须争取孙吴的支持,不争取,孙吴则可能会与曹魏同一战线,相当于为自己制造一个敌人,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内部想要维持稳定就更加艰难,因此“外结好孙权”就成为蜀汉对外交往的重要原则。

有各自利益,有共同敌人

但蜀汉和孙吴毕竟是两个国家,有各自的利益,在荆州问题上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对此也曾大动干戈,但联合抗曹仍是大趋势。刘备集团与孙吴的正式交往,是赤壁之战此役以曹操战败,退归北方结束,以实际效果证明二者联合的有效性,为之后的频繁合作奠定了基础。刘备入蜀后,双方也曾因荆州问题,产生一些摩擦,但面对曹操时,也能各自退让,暂时放下矛盾。

蜀吴之间的荆州问题“并非绝对相互排斥,而是仍有共存的一面。赤壁之战前后,孙吴不仅是联盟的首倡者,而且对维护联盟的重要性有清醒认识,对刘备亦持扶持态度。刘备入蜀后,双方在荆矛盾加深,但只要曹操这一主要威胁继续存在,双方均不敢轻易破坏联盟抗曹大局。”孙权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还,“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贵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

孙权派人求和,双方开打于曹魏有利

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双方言和,于己于彼都有益。孙吴得到了长沙、江夏、桂阳以东的地区,蜀汉得到了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地区,暂时停止争端。刘备可以抽身对付曹操,孙权也可以趁其不能,东西兼顾之际袭其东部,胜算更大。孙权从陆口返回,直接率军征合肥,“权反自陆口,遂征合肥。”合肥一直是孙吴的攻占目标,此次征合肥,不得不说曹操无暇东顾是一个有利因素,同时也缓解了蜀汉的压力,更可以看出双方的合作是有必要且有对双方都有益的。

孙吴袭杀关羽,刘备率军伐吴,双方关系降至冰点。孙权遣诸葛瑾,向刘备修书求和,“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点明蜀吴在抗击曹魏这点上,属于同一战线

失去了吴国这一伙伴,独自抗曹几乎是必败无疑。但此时刘备手握重兵,对胜利抱有很大信心,于是有“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之事。之后兵败猇亭,驻白帝,孙权再次求和,“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这次孙权所遣使者是郑泉:“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双方重新修复关系。之后蜀汉方又数次遣使孙吴,“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双方关系从此较为稳定。

刘备卒于白帝,“权遣立信都尉冯熙聘于蜀,吊备丧也。”一方面是出于礼节吊唁,另一方面可能是打探蜀汉内部情况。后主新立,蜀汉内乱四起,境内“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宾,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可谓风雨飘摇。为了稳定孙吴,后主践祚后立即“遣尚书郎邓芝固好于吴,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

双方达成信任关系

确保与孙吴的联盟状态,防止其转投曹魏阵营,给本就艰难的局势雪上加霜。此前孙权虽与蜀通好,但同时也接受了魏所封的吴王称号,与魏的关系并未断绝。邓芝使吴时为孙权分析了其,与魏交不如与蜀交的现状,使得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与魏绝交。孙权特意派遣张温使蜀,“遣辅义中郎将张温聘于蜀。”孙权之所以派遣张温,是为表达与曹氏断绝关系,与蜀交好的诚意:“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蜀汉再派邓芝使吴,“蜀复令芝重往”。蜀、吴经过这几次往来,达成了一种较为信任的关系,此后双方的联盟较为牢固。

正是因为确定了与吴的关系,诸葛亮终于放心南征处理内政。南征归来,即又遣使至吴,“亮以初从南归,以(费)祎为昭信校尉使吴。”密切关注吴国的动态。葛亮北驻汉中,请祎为参军。以奉使称旨,频繁至吴。”北伐是蜀汉维持自身合法性及转移内部矛盾的行动,此时与吴的频繁互动就是为了使孙吴在蜀汉北伐时给予一定支持,至少不要背后偷袭。

使者严畯获得诸葛亮的称赞

孙权称帝。蜀汉“以(陈)震为卫尉,贺权践阼。”陈震在吴国与孙权升坛歃盟,约分天下,为此后蜀吴二国东西两头攻魏奠定了基础。吴国在孙权称帝之后也遣使至蜀,“权为吴王,及称尊号,(严)畯尝为卫尉,使至蜀,蜀相诸葛亮深善之。”

此后蜀吴两国的关系都较为稳定,未见有大的波动。“步骘、朱然等各上疏云:‘自蜀还者,咸言欲背盟与魏交通,多作舟船,缮治城郭。又蒋琬守汉中,闻司马懿南向,不出兵乘虚以掎角之,反委汉中,还近成都。事已彰灼,无所复疑,宜为之备。’权揆其不然……蜀竟自无谋,如权所筹。”对对方都很信任。双方也仍常有遣使,如宗预“复东聘吴,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曰:‘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遗预大珠一斛,乃还。

论述观点

邓芝督江州,与孙权有往来“权数与芝相闻,馈遗优渥。”蜀吴前期因荆州问题大动干戈,联盟不稳固,但后来对曹魏本就处于劣势的蜀汉,国力开始衰退,愈发处于下风,孙吴在孙权后期也在走下坡路,因此后期蜀汉和孙吴的联盟逐渐稳固。双方都明白只有二者合作国家才有延续的可能,否则无论二者中哪一个先灭亡,剩下的一个也难逃灭亡的命运,二者互相支撑方能阻挡曹魏的攻击。

1.《暖白说历史 蜀汉的“联吴抗曹”战略,具体是如何达成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暖白说历史 蜀汉的“联吴抗曹”战略,具体是如何达成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0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