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官,您要点啥?
小龙虾,来两斤十三香的。
有谁会说“小龙虾,来两斤王守义十三香的”?
如今,在消费者心中,“十三香”和酱油一样变成了通用词,代表着一类调味料。
买谁家不都一样?
祖传秘方:十三香
十三香并不是王守义发明的,却是他的祖传秘方。
明朝末年,王守义的祖先原是清廉的朝廷命官,因看不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终选择辞官回乡,后迫于生计才做起了调料品生意。
兢兢业业十多年后,终于有了自己的独家配方:十三香。
1959年,许多地方出现了食不果腹的情形,王守义一家老小过得也十分拮据,为了改善生活,他将祖传秘方制作好,然后贩卖到周边的集市中。
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有辨识度,王守义在包装上印上“十三香”的印章,没想到这个举措让他的销量直接翻番。
王守义与李咏1998年,年入4亿,是老干妈的8倍
发展15年,年入4亿,如果放到现在,拼多多一定笑翻了。
可王守义十三香的发展腾飞发生在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人均GDP不足3000元。
1984年,60岁的王守义一心想把十三香品牌做大,在和几个儿子讨论一番后,凑了100元,办上了营业执照,租上了小摊位,开始正儿八经的销售十三香。
1985年,在给产品打标签上尝到甜头的王守义,又决定给产品设计专门的品牌形象以及外包装。于是,王守义十三香慢慢地走进千家万户。
1998年,十三香的销量越来越大,生产规模也迅速扩张,王守义才决定正式成立公司,注册资金8000万,靠着8分钱微薄的利润年赚4亿元,是同期老干妈的8倍!
1999年,有着王守义头像的“十三香”商标注册通过,火遍全国。
在那个没有资本运作的年代,有着真金白银的王守义十三香是真正的调味界王者。
跨界,跨劈叉了
从王守义2003年去世,一直到2016年,王家的后辈们纷纷踏上了“出海”与“跨界”之路。出海是为求学,跨界则为谋求企业发展,可惜1+1并没有大于2。
留洋的王家年轻一代的眼界和思想都发生了变化,也搅动了整个王家的风向。
王守义在去世前曾立下“不准公司多元化发展,也不上市,不玩资本运作,更不准家人做房地产生意,挣惯了快钱,就不会再安心做实业了”的遗言,被王家后人悉数抛掷脑后。
好比王守义的长孙王太白,就是一位“不安分”的人。
王太白作为集团掌门人王银良的侄子,又是内定的第三代掌门人,20多岁的王太白能随意支配千万资金,比当年的马云风光太多了。
在英国留学时,王太白就在曼彻斯特炒房,却遭遇金融危机,好在家族资金雄厚,才渡过难关。
回国后,王太白又提议让十三香上市,但遭到长辈们拒绝。
2013年年初,王太白又给自己定了个规划,三年内要建原料基地、实现产品升级,借助电商平台,打开海外市场,但并未能成功推进。
除了火锅店,那段时间,十三香集团旗下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副业”,包括火锅店、房地产项目、广告公司、纸箱公司、商贸公司以及建筑设备租赁公司。
无一例外,都不尽如人意。
收心,晚了
在经历了跨界的惨败之后,十三香终于意识到该收心了,可惜有点晚了。
第一、打不完的“模仿者”。
王守义十三香成名之后,“杨守义”“王守仁”“王守和”“十六香”甚至“二十六香”等模仿者层出不穷。
为了应付这些“模仿”者,十三香陷入了旷日持久的维权诉讼,花钱如流水。可直到今天,这些“李鬼”们依然如影随形,有些甚至卖得比王守义十三香还好。
第二、调味界变天了。
在王守义十三香谋求跨界的时期,恰逢我国餐饮业高速发展,而餐饮业的增长正是调味品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6年,曾经的小妹“老干妈”销量已达45亿,而十三香2019年的销量才23亿。
更可怕的是,老干妈在国内复合调味品企业中只排名第九。
与王守义十三香同时问世的“太太乐”鸡精,占据了国内4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而专门为“海底捞”提供底料的颐海国际于2016年上市,到2020年,其营收总额已达53.6亿元。
产品线单一的王守义十三香,内忧外患自然香不起来。
让你买单的是十三香?还是王守义?这一品牌之困,也许永远没有解决的那一天。
1.《商业风云大佬 让你买单的是十三香?还是王守义?调味界前王者之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商业风云大佬 让你买单的是十三香?还是王守义?调味界前王者之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0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