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变法措施本身是正确的,但关键要看掌握在谁手里。如果是主持变法的人是奸臣,哪怕再好的变法也会走样。北宋年间就有这样的例子,范仲淹发明的“钱引”制度,变成了蔡京的敛财工具。

范仲淹不仅仅会写文章,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他主持的“庆历新政”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中又以“钱引”制度最具代表性,“钱引”类似于今天的经营许可证。

北宋继承唐朝制度,对盐铁茶酒等重要货物实行官营。这种制度的好处很明显,利润都归了官府,但代价是效率降低,货物质次价高,百姓怨声载道。

范仲淹对官营制度进行改革,发明了“盐钞”、“铁钞”、“茶钞”等等,统称为“钱引”。就是商人花钱向官府购买经营许可证,每份“钱引”写明可贩卖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商人以此为凭,从生产者那里购买相应的商品,自行负责运输和销售。

由于是百姓必需的商品,零售价格即使低于原先的官营,也仍然有足够的利润,因此大大提高了商人们的经营积极性,使市场变得繁荣起来,百姓实际付出的铜钱还更少。

这本来是一项很好的制度创新,钱引受到商人们的欢迎,甚至可以当做货币一样流通。但随着“庆历新政”的失败,钱引制度也被取消,直到被蔡京重新捡起来。

蔡京是北宋著名的奸臣,帮宋徽宗打造了“丰亨豫大”的盛世幻象。蔡京四次罢相、又四次出相,执掌国家权柄二十多年,之所以能得到宋徽宗的青睐,全仗着他能搞到钱。

蔡京不但恢复了范仲淹的钱引制度,还有所创新,其一是超量发行,按说有多少盐铁,便发行多少盐钞铁钞。但蔡京发现商人们不会同时去买货,总有人会捏在手里以后再买。

这样一来,即使多印一些钱引也不会被发现,朝廷却得到了额外的财富。一开始蔡京小心翼翼地超印一点点,尝到甜头后胆子越来越大,越超越多,一万贯盐敢印好几万贯钱引。万一商人都去换购商品怎么办?没关系,还有其二。

其二是定期作废,也就是钱引是有年限的,一年、两年都有可能,超出有效期概不退还。而且有效期由官府说了算,不事先声明。蔡京只要觉得留在商人手里的钱引太多时,便下一道命令,老的作废,快来买新的啊。

古代的通讯技术比较落后,很多商人得到消息时,手里的钱引已经变成了一张废纸,朝廷就白赚一笔。在蔡京的主持下,北宋王朝出现了《清明上河图》般的繁华,代价却是千万百姓及中小商人的贫困和破产。

1.《历史通宝 范仲淹的变法措施,搞活了经济,为何却在蔡京手里变成祸国殃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历史通宝 范仲淹的变法措施,搞活了经济,为何却在蔡京手里变成祸国殃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