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22日,之前一直在淮海战役总前委和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工作的陈毅,赶到台儿庄附近的贾汪参加华东野战军整编会议,根据西柏坡《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野战军在休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部队整编。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点,第一是要正式组建四个兵团部,第二是要合编在淮海战役不同阶段举行起义的队伍。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6.baidu.com/feed/b64543a98226cffca5981ebdacdcd698f703ea71.jpeg?token=a49fe9700508751244dc4295a9ee201a)
在贾汪会议上,首先由粟裕传达了军委关于编制的规定:中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首先统一编制,统一番号,野战军各纵队一律改为军,军下为师,三三制,一直到团,团以上全国统一番号。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编成四个兵团,除编制番号统一外,内务、装备和纪律都要统一,一切按制度条例办事,一切要求高度的集中,提高正规化程度。
而在淮海战役期间,先后有蒋军第三绥靖区的两个军23000余人起义、廖运周第85军第110师5000余人的起义,其中第三绥区起义部队的何基沣所部(第59军)与江淮军区部队进行了合编,组建了第八兵团的第34军,以何基沣为军长、赵启民为政委;而张克侠所部(第77军)与渤海纵队合编为第九兵团的第33军,以张克侠为军长、韩念龙为政委。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2.baidu.com/feed/d009b3de9c82d158215e652096d785d0be3e42ac.jpeg?token=a4e550e9412f571e82b0c7131044f8b8)
至于在双堆集起义的廖运周第110师,却并没有编入三野战斗序列,而是调至河南鹿邑五台庙地区(今属郸城县)进行学习和整训,转隶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指挥,因为歼击黄维兵团是以中野为主的。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陈赓的老部队)分编为第二野战军的第13军和14军,正在漯河整训的第110师部队,奉命与4纵一部共同组成14军第42师,廖运周将军任师长。
这三支部队的合编工作比较顺利,基本没有出现什么风波,麻烦出在济南战役期间起义的吴化文部队身上。该部起义时的番号是“整编第96军”,理论上是兵团级的编制,实际却只有一个整编84师(整155旅、整161旅)、另辖一个军部直属独立旅,也就20000来人。也就是说,吴化文部队的编制虽然很大,其实兵力很少,因为一般的整编军至少要辖两个整编师。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5.baidu.com/feed/3b292df5e0fe99256e4049772275c2d78cb171aa.jpeg?token=9752182acacc40fb1ee9f36b516225ef)
1948年9月25日,吴化文领衔,率整编155旅旅长杨友柏、整编161旅旅长赵广兴、整编96军独立旅旅长何志斌等人联名发出起义通电,随后起义部队被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5军,三个整编旅分别编为第103、第104、第105师。这支部队淮海战役初期一直留在后方整训,直到战役第三阶段,才被调至宿县地区担负战役预备队的任务,也没有实际参战。
吴化文的部队是西北军、土匪和杂牌武装扩充而来的大杂烩,人员成分非常复杂,因此在整训期间出现了大批逃亡现象,调到宿县时仅余10000人左右。淮海战役结束后,该军在徐州以东的曹八集继续进行整训,野战军总部的意见,是该部跟鲁中南纵队合并组建隶属于第七兵团的“新35军”,不料这个决定遭到鲁纵干部战士的强烈反对,因为对鲁纵指战员来说,吴化文绝对是宿敌。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1.baidu.com/feed/e7cd7b899e510fb31c316049ccee549dd0430c2c.jpeg?token=7ef7d1a86994735ed64c82ae0ea26309)
日本投降以后,原汪伪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吴化文摇身一变,被老蒋委任为整编第84师师长,在山东兖州、大汶口、泰安一带配合蒋军嫡系作战,活动范围大致就在鲁中、鲁南地区。一方面,是这支部队虽然战斗力不怎么样,祸害老百姓很是在行,所以民愤较大;另一方面,在老蒋消耗杂牌的指导思想下,整84师很不受待见,王耀武曾经奉命除掉吴化文,所以吴化文对老蒋也不那么死心塌地。
在这种情况下,我鲁南军区一度对吴化文进行过策反,时间在1946年7月到10月间,鲁南军区政委傅秋涛将军亲自过问了此事,双方也曾草签过协议。然而吴化文始终有所观望,当他发现蒋军在华东地区仍占军事优势时,迟迟不肯将起义付诸实施,后来干脆断了联系。此后,整84师多次配合邱清泉等部队作战,引起华野和鲁南军区部队官兵的极大愤慨。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1.baidu.com/feed/91ef76c6a7efce1b2543de83b98c6fd6b58f6570.jpeg?token=70774c62bf1857e41ef73a52a9020efb)
而现在要进行合编的鲁中南纵队,正是原鲁中军区、鲁南军区部队共同组建的,一听说要跟吴化文部队合并组建新的35军,当时就炸了,干部战士纷纷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野司这是“包办婚姻”、“强迫婚姻”,确实之前的仇恨和怨气太大了。当时不仅是鲁纵的广大战士们反对,就连中高级指挥员们也想不通,问题一直反映到三野司令部,直接影响了部队整编的大局。
这也是陈老总特地赶回华野的原因之一,在部队整编工作中涉及到的人事安排、调整和起义部队合编,是非常棘手的事情,此时陈毅在华野军中的威望就起到了重要作用。陈毅亲自赶到鲁中南纵队做工作,反复说明:“渤海、江淮和鲁中南三个纵队不编,充实起义部队,这样对起义部队的进步是有帮助的,向他们说清楚我们没有把他们当杂牌看待,也没有当客人看待,而当自家人一样”。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5.baidu.com/feed/b219ebc4b74543a9904bf43c0bca168abb0114d6.jpeg?token=f7f0bca9b757b60a312daf798eb0dda6)
陈毅的讲话基本说服了鲁中南纵队的高级干部们,但是基层指战员情绪仍然很大,于是组织召开第35军全军干部会议,吴化文特地登台检讨自己在历史上的罪恶,说得是痛哭流涕,总算过了关。然后各级干部们再回去做部队战士们的思想工作,矛盾才慢慢缓和下来,所以在华野整编为第三野战军的过程中,第35军的合编最为困难。
经过整编后的第三野战军下辖四个兵团、16个军、两个纵队(两广纵队和特纵)共581000余人,其中吴化文原35军部队缩编为三个团。而在新的35军中,三个师每师各有原吴部一个团,另外两个团为鲁中南纵队的部队整编而来。大体上是:新35军的第308团由原35军103师缩编、第310团由原35军105师缩编、第313团由原35军的第104师缩编。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7.baidu.com/feed/0d338744ebf81a4c3d72f10acbf7fc51272da692.jpeg?token=fe72c4700afe0aec767522882633b1fe)
需要说明的是,第35军的军部和军直部队,也是由鲁中南纵队的司令部机关及直属部队改编的,所以在新的35军中,鲁纵干部战士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二。新的35军仍由吴化文担任军长,政委由原一纵副司令员何克希调任,该军合编的编制细节为:
(1)、第103师是鲁中南纵队47师师部、原第103师师部机关合并组成。
307团——鲁中南纵队47师139团
308团——原103师所辖3个团缩编组成
309团——鲁中南纵队47师140团。
(2)、第104师是鲁中南纵队46师师部和原第104师师部机关合并组成。
310团——原105师3个团各一部整编组成。
311团——鲁中南纵队46师136团。
312团——鲁中南纵队46师138团。
(3)、第105师师部是以原105师师部为基础,并抽调原35军军部和第103师、104师师部部分人员组成。
313团——原105师3个团各一部与军直特务营缩编组成。
314团——鲁中南纵队46师137团。
315团——鲁中南纵队47师141团。
![](https://www.lu-xu.com/pic.php?url=https://pics0.baidu.com/feed/960a304e251f95ca2826aa84dfcae33666095212.jpeg?token=bec0e8b45d3eb905c19220293274faa4)
1.《东北行营 华野合编各起义部队,吴化文35军遭到强烈抵制,陈毅亲自出面解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东北行营 华野合编各起义部队,吴化文35军遭到强烈抵制,陈毅亲自出面解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0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