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43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参与争霸的各国就在农业发展上展开竞赛。

最终的胜利者是秦国,中国历史自秦始皇开始,建立了延续千年的统一帝国,并完成了以农为本,以农立国的文化传统。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自秦帝国乃至汉代,中华文明即已在农业的发展规划及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农业生产在封建社会早期的扩大

战国中的秦国,地处西北,原本以畜牧业为主,到后期,由于国土面积的东进,逐渐拥有关中平原,兼之擅长建设水利工程,先后建设了百里渠,郑国渠等,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

秦国在争霸过程中,率先推广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人民从事农业的兴趣,并采取措施大力引进周边国家人口,完成了生产力的升级和生产资料的积累,最终以此为资本,赢得了统一天下的战争。

而统一后,更进一步地巩固边疆,开荒拓土,农业愈加兴旺发达。继而起之的汉朝,仍延续了秦朝的重农思想,汉武帝平定北部游牧民族后,更是迁移人民,在当地屯田兴建水利。

这些国家的根本工程都有官方的参与,一次动员的人力甚至可以超过数十万之多,农业发展对水利工程水平的要求比较迫切,而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统一国家的人力资源优势,从客观上巩固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1、农耕技术的发展的提升

西汉以前,农耕手段尚主要依靠人力,整体效率偏低,甚至在大规模开垦荒田之后,很多土地被闲置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情况直到东汉才有所缓解,东汉的王景在庐江开始推广使用畜力辅助农耕,效率明显增加。

再加上普遍推行的水利工程建设,于是江南地区由此逐渐成为富庶之地。从劳动工具上,炼铁工艺已经在汉代得到相当的普及。铁器的制作,从战国时期即已开始,到了汉代,已经有非常大的进步。

主要的翻耕工具都是铁质,铁器具有坚固和质轻的特质,而且便于塑造形状,汉代在单一农具基础上更发明了复合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例如汉墓中出土的风扇车,手摇翻车等,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耕牛和铁器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大大促进了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的能力。在当时,用一头牛可以最多拉上三个铁质的犁,只需要一个人控制,一天耕种的面积远远超过以前。

2、农耕方式升级和演变

历史记载,在自然条件合适的地方,已经开始采取所谓的连种制度,甚至已经出现了轮种制和间混种植的雏形,例如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把大豆,麦子和禾,在两年内轮番种植。

同时也出现了种植两季稻的方法,在汉代,农作物中最重要的产品是冬麦,该作物可以在秋天播种,冬季收获,这种植物充分地利用了农业资源,是粮食作物的总产量大大上升,最终存成了汉代的强盛。

东汉时期是秦汉农业大发展的高峰期,两季稻的种植方法在这个时代定型并广泛推广。甚至四季耕种的方法也已经形成了书面的文字,即西汉晚期的《汜胜之书》。

该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专门书籍,内容详细讲解了农业的耕作原则,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甚至包括优良选种的知识,足见当时的农业技术发展之繁盛。

3、农业规划的创新与流变

农业的兴旺发达,必须建立在合理的规划之上。秦汉时代的劳动人民在这一点上也有所创新。在公元前89年的西汉时代,代田法得以推行。

这种方法是结合在西北地区抗旱的经验而发明出来的,它将耕地中的沟垄相间,在不同的时间种植不同的作物,最终可以取得相比原来双倍的产出。

同时,在宏观的农业规划上,又出现了区田法,将土地按照自然形成的形状分为不同类型,因地制宜,根据自然条件的不同开垦相对应的农田类型,更加适合自然条件欠佳的地区进行精耕细作。

自秦以来,土地私有制度大大鼓励了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可耕地面积大大增长。而到了西汉后期,各地的土地兼并也在客观上集约了已经存在的农业资源,为更有效率地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最终,经过秦汉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不断创新与尝试,农业在中华大地上的发展十分迅速,并达到了极高的技术水平。农业的兴旺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增加,国家实力的增强,为最终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史记》

1.《洞关历史 自古以来农业为立国之本,秦汉时期,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洞关历史 自古以来农业为立国之本,秦汉时期,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