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叛乱的根源是安禄山自保,他在权力顶层待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已经见识了李隆基的手段和帝王心术,老李对他好可太子和当朝宰辅却对安禄山顾虑重重甚至矛盾深重,身在权力核心圈的他明白权力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也知道自己很难全身而退,安禄山不想当王忠嗣,当他意识上觉悟了权力的本相,物质条件上也有一搏的机会时,他肯定会扼住自己命运的咽喉奋力一搏,即便他有前后眼知道自己的结局也会选择造反的,毕竟他这一路走来一直靠的就是搏。

据说安禄山虽然胖,但是个胡旋舞高手,唐宫内无人能及,大唐第一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家,和宋徽宗的高俅,宋朝整个朝代的足坛第一人,那是异曲同工,说不定高俅就是刻苦学习安禄山的榜样才出人头地的呢,果然是一招吃遍天。但是也不少了,战争损失的人口远比你想象的严重,远的不说近的,天平天国。安徽南部原来主要是吴语人口,战后几乎消失,安徽的宁国广德等县城,绝大部分都是清末调过来河南,湖北人,当地典型的方言岛讲河南湖北话。逃户一半,死亡一半是正常的。

安史之乱,应该有很多人是成为了隐户,而不是死了三千多万这么夸张。还有古代中国的人口一直绕不过马尔萨斯陷阱这个坎,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均土地占有量的减少,大乱是迟早会有的,安史之乱之前还是一片繁华,经济和人口和税收达到巅峰,开元盛世怎么来的?其实每个朝代灭亡的原因非常多,唐中前期以及宋,老百姓和生活水平,民心都没有问题,明代那是真的老百姓活不下去,民心早早就不行了。不要动不动就用土地,兼并严重这顶帽子,历史没有这么简单。安史之乱,叛军有任何民心可言?根本问题就是军政问题,节度使的权利太大,而且唐当年极度自信,百分之九十的军队都在边疆,内地完全是空的。

李唐起家的时候和突厥签的卖国条约可不少,后来洗白了是因为它成功了,而且也达到了一个封建王朝的高峰,它的生命力够长也很关键。 另外,一个时代的动荡也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野心就能造成的。安史之乱之后的一百多年就没安生过,为什么?把这归结于一个个军头的野心就完了吗? 用英雄史观看待历史,解读历史是很容易的,历史上的一切事在英雄史观的视角下都是好人与坏人的斗争,能人和庸人的对抗。

安禄山的罪恶罄竹难书,李唐政府也是罪恶难诉。换个角度说安禄山,安禄山从军队底层到军政大佬,身边聚集了很多想靠他飞黄腾达的人,可以称之为安禄山集团。就好比李世民为什么在玄武门之后很快一定要登基,而不能等到李渊死后,就是秦王府集团的利益诉求所致。其实安禄山也一样,何况他还是个文盲。如果安禄山有文化可能还能成为王忠嗣这样的人,恰恰因为他没文化,忠君爱国的观念对他没有约束,加上周围的人串掇和自身野心膨胀,安禄山就慢慢把路走死了,他抱着玄宗大腿,却得罪了其他所有人。

史书记载安禄山本想等玄宗死后反叛,但在天宝十四年冬他还是感受了玄宗也对他开始不信任(具体事件百度一下即可)所以这个时候他也只能起兵了,不然命就丢了。起兵之后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些其实不能全怪安禄山,因为他并没有绝对的话语权,充其量只是个代理人或者叫盟主,不然也不至于那么容易就被安庆绪所弑,而安庆绪竟然没有遭到讨伐。

感觉唐朝中央似乎刻意强调和夸大军阀割据下河北的胡化,所谓“天下指河溯若夷狄然”云云,但是唐末五代宋初该地人面对契丹人时的汉人意识还是很浓的,连安重荣这样很可能的胡人后裔也完全是以汉人自居的。当时胡化比较严重的应该是幽州地区,而成德和魏博虽然有很多胡人节度使,但文化上胡化相对较轻。另外即使是幽州,与其说是胡化,倒不如说是边疆尚武文化,其“胡”也是被朝廷疏远以后当地对中央产生的疏离感的一种表现。

1.《梵音文史 评价安禄山,离不开评价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统治阶级矛盾的爆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梵音文史 评价安禄山,离不开评价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统治阶级矛盾的爆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1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