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一句话充分反映了粮食的重要性。纵观中国历史,所有的社会变革几乎都离不开一个本质问题——吃不起饭。每当一个政权因为自身的腐败和无能导致社会陷入混乱之际,最广大的平民百姓往往就会成为牺牲者,承受着最大的苦难。

当这种苦难实在无法承受之际,各种起义和变革也就跟着产生了。也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粮食问题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而在明朝时期,明朝政府虽然建立了相当完备的粮仓仓储制度,最终却仍旧难免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明代粮仓仓储制度的建立是时代经验和自身国情的结合

1、历代粮食储存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文明,我国人民深刻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及其重要作用,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出现了粮食存储的思想。当时担任齐国国相的管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务地利,则仓粮不盈,积于不竭之仓。”深刻表明了建立粮食存储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秦朝建立后,在原先较为粗糙的粮食存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粮食管理的交接制度。也就是说,在上一任仓储管理人员离开之前,新一任管理人员必须对仓储内的情况进行调查和汇报,如果有不对劲的地方则需要立即向上级汇报。

这一制度实行之后,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大大加强,再加上秦朝的严密律法,无疑使粮食管理变得颇具成效。

到了汉朝,它在粮食登记和粮食存储方面又做出了两个创新。汉朝政府当时专门制定了侩籍制度,在加强了对全国粮仓管理的同时,也成为了官吏考核的重要凭仗,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而在存储方面,汉朝政府则命令粮仓大门需要由县府官吏亲自封印,其目的就是防止粮食的外泄。

唐朝后,当时已经大致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全面的粮食管理体系,对全国粮食的出纳也有了更为详细严密的记录。

宋朝时还发明了一种名为卡片账的东西,其作用也是加强对粮仓粮食的纪录。因此,到了明朝之时,已经有着太多的先例和经验可供其借鉴,使其形成较为完备的粮食仓储制度。

2、明朝本身的国情需要其大范围建设粮仓

虽然明朝的灭亡与我国封建历史上的其他王朝几乎并无太大区别,都是在内部起义和外地的压迫下,再加上自身政体已经陷入僵化、难以逆转的地步,最终在不堪重负之下走向灭亡。但是,自然灾害却在这个过程当中起到了一个非常猛烈的催化作用。

纵观明朝存在的两百多年间,其中一共发生了大小灾害多达近四千次,尤以旱涝这种能够对民生和土地造成大规模破坏的灾害最多。更巧合的是,到了明朝末年,自然灾害的频次更是持续增加,几乎从未间断过。

虽然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身在末年的腐败,但如此频繁的自然灾害,无疑在这一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明朝不得不大范围建设粮仓。随时准备对灾害地区进行救援。

此外,明朝周边地区的战乱也几乎从未停止,无论是北方的蒙古,还是南方的割据政权,抑或是其后期与后金的争霸,都对明朝的边疆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政府也需要为了保障边疆的安全,在全国各地都建设粮仓,以便满足对于边防军队的供应。

有着如此庞大且紧急的现实需求,明朝政府毫无疑问需要对粮食的仓储管理制度做出一定的改进和完善,否则要是出现管理不善的情况,都将危害整个社会。

二、明朝粮食仓储管理制度的简要介绍

1、粮食来源主要是农业税粮

由于明朝的粮食存储分为中央粮仓和地方粮仓,相对应的,当时所征收上来的粮食同样分为两种,分别是存留粮和起运粮。其中,地方存粮主要就是来源于存留粮。每年的农业税粮数量巨大,仅一次在永和八年运抵京师的税粮就多达二百多万石,完全可以满足粮食存储所需。

而除了农业税粮外,当时的粮食还有着几种不同的来源。籴买,也就是由官府出资购买粮食,不过有时这项工作也会交由商人来进行。开中盐粮,意思就是商人可以将粮食运送到指定的粮仓,在报中纳粮后便可以换取盐引。

捐纳,无论捐纳者身份如何,只要发生了捐纳行为,都可以得到做官的机会,其本质其实就是卖官鬻爵。再加上通过纳米来赎罪的方法,极大推动了明朝后期政治和社会的黑暗腐败。

2、粮仓的管理较为全面严格

在粮仓的管理上面,明朝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多头管理,“京仓以户部官、御史等巡察,外仓则按都司关防之。”也就是说,不止一个机构来对粮仓进行管理。

在宣德四年和六年,明朝政府分别设置了“经历”和“总督仓场”这两个职务来作为对粮仓的管理和记录。到了正统三年,又规定各个地区的侍郎来兼任对于粮仓的管理。

说是兼任,但其工作还相当繁重复杂。一方面,他们需要将粮仓内部的收支状况及时进行记录并且汇报给朝廷;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想尽办法来提高粮仓内部的储粮数量;在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在当地发生灾害时对粮食的使用进行定夺。因此,当时的侍郎确实是承担了太多。

除了这些本地官员的监督和管理外,明朝有时还会派专人来对各地的粮仓进行监督。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明英宗朱祁镇本人无比昏庸,开启了明朝宦官专政的先河,因此当时的太监也开始插手对粮仓的管理。

另外,由于这些粮仓同时也受到了军事机关的管理,这无疑能够使在边防危急的关键时刻,各地的粮食都能够供应到军队当中,这对维护国家安全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3、粮食的使用大多也落到实处

作为粮仓,其首要任务必然是起到救灾的作用,其使用方式则主要分为无偿救济和有偿借贷两种。无偿救济,自然是在灾情发生的紧急时刻,由政府出面将粮食免费发放给广大百姓,如有一次苏州嘉定县陷入饥荒,朱元璋就“命发官康米二万八千一百二十石贷之”。

有偿借贷虽名为无偿借贷,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当中其实也与无偿救济并无太大区别。除此之外,粮仓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发放官员的俸禄和提供军饷,甚至于相比于救济来说,这一花销还更成为了粮仓的主要作用,因为官员的俸禄实在是多的很。

最后,粮仓还可以起到平稳物价的作用,在收成多和少的时候可以分别收回和投入粮食来平稳粮食价格以稳定社会。

三、明朝后期的社会矛盾使粮食仓储的作用大大减小

虽然明朝在粮仓管理制度上面设计的已经十分周到,但在具体的执行上面,却还是碰到了诸多困难。虽然明朝从立国开始就已经开始提倡在各个地方都设立粮仓,但由于地方官员对此事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碰到自然灾害发生时完全无法满足救济的需要。

到了后期,这种粮仓的空虚甚至蔓延到了边疆和中央地区,其制度之松弛可见一斑,“京师根本重地,而仓糜空虚,一至于此。”当时,除了部分社会稳定的地区,当地粮仓大多都是空虚状态,再完善的制度落实到实际也终究成了空话。

此外,明朝后期的阶级矛盾更使粮仓成了一种剥削压迫的工具。由于明朝允许将实物税粮折银征收,也就是可以用银子来代替粮食以缴纳税赋。这既是为了减轻粮食运输所带来的交通压力,也是为了给予民众一定的优惠。

但是,明朝后期那些占据了广袤土地的士绅阶级却在本身可以免除大部分赋税的情况下,还使用种种手段将自己原本需要缴纳的赋税转移到平民百姓身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粮仓中的粮食便需要百姓们辛勤劳作才能交上去。久而久之,随着百姓们的逃亡和流离失所,既导致了明朝粮仓内粮食数量的减少,也激化了本就存在的社会矛盾,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四、总结

总的来说,明朝粮食仓储制度的逐渐废弛除了是在具体执行层面有着诸多漏洞外,也是因为明朝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虽然明朝政府本身在借鉴前朝经验的情况下,已经尽力完善了本朝的粮食仓储制度,但如果无法将其落到实处,那么再完善的制度也都将只能是一纸空文。

明朝后期的粮仓不但不能对百姓们的实际生活有改善作用,也无法在他们陷入危难之时提供帮助,更是成为了士绅阶层压迫他们的工具。这样的仓储管理制度,自然无法带给百姓们安全感。

1.《奈落瑾梦 明代粮仓仓储制度:首要救灾,发放官俸禄同时可调节物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奈落瑾梦 明代粮仓仓储制度:首要救灾,发放官俸禄同时可调节物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