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中写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众,缺乏伯乐,无人识马,反怪无良驹。宝物众多,可识者少,珍宝埋没,为人唏嘘。

众所周知,在古代圣旨的作用异常重要,大臣见其如见皇帝,是皇帝传递旨意的工具,同时也是皇权的象征。大多数人印象之中,圣旨由精美的丝织品制成,外表富丽堂皇,其内容一般也有固定的格式。可这类圣旨皆不易保存,如今很少见到保存完整的圣旨。

不过,也有例外,元朝的圣旨便与众不同。元朝是蒙古人所建立的一个政权,他们信奉长生天,所以在圣旨中一般会提及长生天,其形状样式也同其他朝代不同,类似一个长方形状的金属薄片。由于了解其历史信息的人并不多,曾有农民意外发现圣旨金牌却发现无人识货。

1961年,一对生活于内蒙古索伦屯的李姓夫妇正在河边挖取沙石,却意外发现一块相比手掌稍大一些的金属薄片,呈圆角长方形状,上面还有字符,但他们并不认识,与蒙古文截然不同。两人并没有将此放在心上,只是随手将其丢入筐中,此后再没有理会。

直到1970年,老李的朋友乌力冈前来做客,他们在聊天时偶然提及那块金属牌。为了解其来历,乌力冈找来村内有学识的长者询问。不过,几位长者同样不认识,但其中有一人回想起自己家中成吉思汗画像中也有这种文字,推测那块金牌与成吉思汗有关。此后,老李将金牌藏起,准备当作传家之宝,临终之前才告知自己的儿子李献功。

刚开始,小李并没有将父亲的临终遗言放在心上,在他印象中古董并不值钱。因为村内时常有文物贩子前来收购古董,虽然口头说着高价收购,但那些看似珍贵的宝物也仅卖到几十元。所以,小李潜意识中并不看重那块金牌,即便它有可能与成吉思汗相关。

数年之后,小李生意经营不善血本无归,甚至还欠有两万外债。这时他才想到被自己扔到菜窖中的金牌,当他重新取出金牌时,发现尽管在阴冷潮湿的菜窖中放置多年,但金牌却没有丝毫生锈的迹象,说明它确实为金制品,价值难以估量。

通过朋友介绍,小李找到收藏协会会员刘振春,后者第一眼看到金牌便认为其价值不菲。随后,刘振春又将此事告知自己的朋友张国林,令其协助小李前往银行检验金牌纯度。经过专业仪器分析,该金牌的含金量超过五成,其余成分为银。张国林与刘振春一致认定该金牌价值不菲,准备合伙购买。

最终,三人达成口头协议,以12000元成交,并且先行支付2000元定金。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小李推测金牌的价值可能远不止这个价格,准备寻找一位更有权威性的专家进行鉴定,重新对金牌估价,而这次金牌收购便不欢而散。

为了尽快将金牌换作现金,小李专门去到金银首饰加工店,对方直接开出17000元,相比第一次出售整整高出5000元。但小李此时并不知道,金店一般会假借检验纯度的方式坑害顾客,好在那位负责检验的化学老师诚信,将真相告知小李,这一次交易同样没有成功,金牌在检验损失了一小段金条。

几经波折,二十一世纪初小李联系到时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的包祥教授,对方看到金牌第一眼便被震惊,因为上面的文字他非常熟悉,叫做巴思巴文,是忽必烈为统一当时的文字而命令巴思巴所创造的一种文字,其大意为皇帝的命令不可违抗。

时隔四十年,从老李夫妇发现金牌到它被包祥教授赏识,历经数次波折。最后,包祥教授以6300美元的价格买下金牌,将其无偿捐献于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如今,人们习惯将其称为元朝圣旨金牌,或者是成吉思汗圣旨金牌,有调兵以及传达圣旨的作用。

不过,有关这块金牌的谜团还未全部解开。在它被发现之前,已有一块银牌,两者除去材质不同之外,现状大小以及所刻内容皆一样,它们是否有关联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另外,在两个块圣旨上皆刻有数字标记,其中“号”字为简体字,至今对此还未有明确说法。或许,需要等到有关元朝更多的历史信息被发现后才能解释清楚。

1.《芊忆文史 农民挖到一金块,误当废铁搁置40年,最后发现竟跟成吉思汗有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芊忆文史 农民挖到一金块,误当废铁搁置40年,最后发现竟跟成吉思汗有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