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星空,明亮剔透。在这点点繁星之下,历史长河之中,总有一些人永远星光闪闪,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如一道神奇的光芒照亮世间。曾幻想,我是一个唐朝少年郎,与李太白一起神游故国。大好河山,千山万水,都是斗酒诗百篇的灵感。此时,我坐在夜空下,灯光前,朦胧间,却看见那一袭白衣,骑马仗剑的唐朝少年郎翩翩走来了。他,就是李白。

李白,身兼书生、游侠、豪客、文人的不俗气质,在盛世唐朝绽放出一抹异样的光彩。他文采飞扬,生性豁达,爱世间一切美好事物。同时,他也有忧国忧民,大丈夫当只身报国死而无憾的情操。无奈现实总是以残酷结尾,他终其一生也只做了个专事权贵的翰林,空有报国之心,奈何报国无门。也许,怀才不遇,是作为一个文人最大的遗憾。

这一年,是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此时身在安陆的李白,怀揣着入朝为官的终极梦想,接连上书谒见本州裴长史,以求引荐,却都无功而返。初夏,李白去往长安,结识了宰相之子张相,以此为跳板又去谒见诸多王公大臣,均无结果。也许,这些骨子里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大官士人压根儿瞧不上一介布衣李白,哪怕是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开元十九年,玄宗朝所任宦官操控政权,尤其高力士获宠最甚。四方表奏,皆要先经高力士之手,才能到皇帝书案。李白投报朝廷无门,自暴自弃,流落长安,与一帮市井无赖为伍,整日寻欢作乐。时间一久,他也顿觉无趣,遂去了嵩山一游。此时他看见故友元丹丘的山居,内心里有个声音不停地告诉他,可以隐居在此,从此不问世事,任凭逍遥。

在李白三十三岁这一年,遍访名臣屡遭挫折的李白终于下定决心,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构筑一石室,避世隐居。他开山屯田,日读夜耕,似乎过上了另一个自己想要的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任他高官厚禄,为国为民,都打动不了一颗决意尘封的心。

又过了两年,玄宗狩猎,李白正好西游到此。直觉告诉他,他还是摆脱不了惟有读书高的束缚。他乘此机会向玄宗献上一首《大猎赋》,心跳加速,两眼放光的他迫切地想要得到玄宗的赏识。不过此时的玄宗似乎完全没有把李白这首颇具赞美之词的大作放在眼里,即便李白使出浑身解数写出“大道匡君,示物周博”之类的辞藻来迎合玄宗此时的心境。这应该是这位高傲的文人出于对做官的热切期盼,对皇权作出的第一次妥协。

也在同一年,献赋玄宗无果的李白转移了目标,通过结识卫蔚张卿又向玉真公主献了诗。并在诗的最后两句又刻意逢迎般地写上“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迎”。并且李白在给张卿的诗中极力陈述自己当前悲惨境况,希望得以引荐,为朝廷效劳。直到这时,一向怀才不遇的李白终于一步步接近了唐朝的上层统治阶级。而在此时,李白也遇上了临沂为颇具声名的人物,贺知章。

而此时的李白就像一个迫切需要得到关注的幼童,以近乎纯洁的、幼稚的心灵急忙拜见贺知章。他慌乱地从袖中掏出自己的诗本,呈到贺知章面前。当贺知章看到《蜀道难》和《乌栖曲》时,彻底惊呆了。他对李白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并且由衷地,以极富有赞美之情的语调称他为“谪仙”。但是,三年后,李白依旧还是那个李白,他无奈地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哀叹,离开长安。

一直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对李白才华的交口称赞,唐玄宗终于通过李白的诗赋第一次有了兴趣。他召李白入宫,降撵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以示尊崇。玄宗问政,李白皆对答如流。可是,奇怪的是,对李白大为赞赏的玄宗却只让李白供奉翰林。说白了就是陪在皇帝身边,给皇帝写诗文娱乐。

从此,一心入朝为官的李白在玄宗这里成了个作诗的机器,像是贵族的玩偶。一向自命不凡,高傲的李白怎会一直如此?很快,他就厌倦了这种生活,整日醉生梦死,自甘堕落。并与贺知章等人结伴出游,玄宗好几次召见,都不入朝。而且经常在喝醉的时候起草皇帝的诏书,引高力士当众脱靴,终于引得宫中之人不满,谗谤于玄宗,玄宗自此疏远了李白。李白的第一次短暂的为官经历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爆发,此时的李白尚在庐山隐居。他心中同样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想要远离权贵和官场,安心退隐,做一个真正的逍遥散人;另一方面,他又有着悬壶济世的伟大梦想。正在此时,永王李璘出师东巡,想要建功立业的李白则应邀入幕。李白以"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怂恿李璘仿效历史,割据称霸。不料永王很快兵败如山倒,李白被下狱。

此时的李白,彷徨、无助。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李白又献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哭求援。最后还是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里放出来并让他当了自己的幕僚。不料,至德元年(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同年,安禄山攻破渔关,生擒哥舒翰。此时的李白已经五十六岁,在局势的影响下,不得不携妻逃亡。中途又辗转多地,颠沛流离。后来永王多次下达聘书,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

此时的李白依然想为朝廷效力,他以宋若思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能够再度得到任用,不料却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直到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李白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顺着长江而下,写下来了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此后的李白,贫病交加,和妻子一起依旧靠着友人的接济生活。

上元二年(762年),李白因病返回镇江,衣食无着落,又投奔了做当涂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又过了一年,李白写下一首《临终歌》,与世长辞。

一代诗仙李白,就这样在贫病交加中带着满腔愤懑离开了繁华似锦的唐朝。从青年的意气风发,恣意潇洒,到中年的郁郁不得志,再到晚年的凄凉落寞。他一生都在济世和避世间做着挣扎,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如侠客般潇洒的人,还会有这样的执念。潇洒了大半生,最后却因为入仕的梦想流落天涯。

他几度自荐,几度归隐,几度入仕,几度辗转流离,最后只留下一个凄凉的背影和漫天繁华的诗篇。这也许是这位旷世奇才最好的归宿了吧!

1.《北荒文化苦旅 诗仙李白,始于繁华,终于落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荒文化苦旅 诗仙李白,始于繁华,终于落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