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刘联军在赤壁之役后,经过岁余激战,迫使曹仁撤出南郡,从而完全控制了从江陵西至峡口的领土。刘备“借荆州”后统治了这一区域,又将临江郡名改称宜都。南郡又被孙权袭取。刘备占领南郡等地后,“以( 诸葛) 亮为军师中郎将,督南三郡事; 以关羽为荡寇将军,领襄阳太守,住江北。张飞为征虏将军、宜都太守”。此时孙权仍未取消进取益州的计划,企图联合刘备共同入川,但是遭到拒绝。孙权独自派兵西征,却在夏口遭到刘备军队的阻拦。

“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值得注意的是,刘备还在南郡、宜都等地做出了准备,抗御吴军西进的军事部署,并让张飞从夷陵进据,三峡中段的秭归,最终迫使孙权撤兵作罢。“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张飞后来调赴南郡,宜都郡军政事务由向朗统领,他本是襄阳名士,据其本传所载: “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表卒,归先主。”张飞离任后,刘备“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夷陵四县军民事。蜀既平,以朗为巴西太守”。按临沮县邻近夷陵,道路相通。

向朗政治上相当可靠

向朗曾任临沮县官,熟悉当地情况,又在刘备围困之际前来投奔,说明政治上相当可靠,所以被委此重任。他主持宜都军政在刘备攻克成都之后,才被调入川中。荆州发生两次大规模部队,西征的军事行动。刘备接受刘璋抵御汉中张鲁的邀请,“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后来刘备与刘璋反目为仇,自葭萌( 四川广元西南) 领兵南下,但在雒城受阻,为此诸葛亮、张飞、赵云率众溯江入蜀相助,估计亦有数万人。这两支大军及其后勤供应,都是通过宜都郡境穿越三,峡而进入巴蜀的。

刘备攻占成都、全据四川之后,对益州郡县的行政,建制作了若干调整,其中包括将原属荆州宜都郡的巫县等地割出,与巴东郡诸县合并成立了固陵郡。继任向朗者为蜀将孟达,刘备、诸葛亮先后率军入蜀,孟达“留屯江陵。蜀平后,以达为宜都太守”。刘备夺取汉中后,“命( 孟) 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随即留住当地。接替孟达职务者为樊友,当年冬天孙权袭取荆州,派陆逊进攻夷陵。“( 刘) 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

该郡从此落入东吴手中。蜀汉最后一任宜都太守为廖化,刘备出川东征,陆续占领巫县、秭归、佷山,前锋到达夷陵、夷道,收复宜都郡境近半。关羽主簿廖化逃亡来归,“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次年刘备兵败猇亭,退回永安,宜都郡境复为吴有,廖化的太守之职也就自然终止了。纵观蜀汉宜都军政长官的任命,反映出刘备对该地的关注程度,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借得荆州之初,刘备的作战计划就是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战略意图,来准备的,取荆州,进据“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巴蜀。

刘备孤注一掷地抽调一空

宜都郡地处峡口与三峡东段,为刘备入川作战的必经之途,因而倍受重视,故派遣情同手足的勇将张飞前往镇守。刘备攻取成都时在雒城受阻,他孤注一掷地命令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蜀相助,除了关羽留守之外,几乎把荆州的智能忠勇之士,抽调一空。王夫之对此评论道“为先主计,莫若留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邓取蜀之事,先主以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即便是在占据四川之后,刘备也没有往荆州,回遣能臣干将,相反却是继续在那里挖,掘人才调入巴蜀,就连向朗等人也不放过。

这一举措带来的恶果,就是造成关羽手下匮乏才士,表现为后方留驻的郡县官员,和将领不堪重用。对夷陵等兵家必争之地的防守,此时也被刘备所忽视,他所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胆怯无能,根本承担不了这一重任,吴军来袭即弃城逃走,让敌人轻易地占据了峡口要地,并断绝了关羽兵败入川的归途。蜀汉在荆州的惨重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刘备用人的草率不当,许多重镇的守将是庸碌之徒,而且政治上极不可靠。如屯戍公安的将军傅士仁、驻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大敌来临即弃甲投降,樊友不过是其中一例而已。

孙吴初据荆州后分宜都置固陵郡始末

孙权发动荆州之役,曾派陆逊率领一支偏师,进攻宜都地区。陆逊攻占夷陵之后乘胜进击,西入三峡攻占秭归,北向房陵,并遣兵渡江占领南岸的夷道,以夺取巫县而结束,控制了三峡中的巫峡和西陵峡航道。孙权在获得荆州后,将三峡东段与峡口地带划为两个行政、军事辖区,分别遣将镇守。《魏氏春秋》曰:“建安二十四年,吴分巫、秭归为固陵郡。”这是把与蜀汉接壤的边境,两县单独立郡,任命擒杀关羽有功的猛将潘璋为太守,为了增强兵力,还把甘宁旧部也调拨给他。

“权即分宜都巫、秭归二县为固陵郡,拜璋为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甘宁卒,又并其军”。陆逊仍为宜都太守,其郡境仅辖夷陵、夷道、佷山三县。分置固陵郡的原因,陈健梅认为有奖励功臣和便于控制的缘故。又云: “吴分宜都置固陵郡还有其战略意义,固陵郡所在,截长江巫峡之险,以作为对蜀边防前线。”但是从后来夷陵之战的情况来看,孙权建立的固陵郡并没有起到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效果。

刘备东征,轻易地突破了吴国的三峡前沿防线

“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兵秭归,兵四万余人”。在收复两县之后,蜀军便出峡进攻。“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看来孙吴方面并未在固陵郡内坚守战斗,只是稍事抵抗便撤出三峡,沿途的各座要戍均被放弃,因此后来两军在猇亭相持时,陆逊部下诸将埋怨道: “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

实际上,陆逊使用的是诱敌深入之策。从地理形势上看,巫县、秭归距离峡口的夷陵较远,其间巫峡与西陵峡两岸山道崎岖,江流湍急,又多滩礁险阻,溯流而进极为艰难,所谓“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陆逊如果在巫县、秭归一带与敌军持久相拒,则蜀汉顺流补给容易,而孙吴溯江数百里,进行物资供应和兵力补充非常困难,所以他不愿在此地,与刘备展开决战,主动放弃了数百里沿江地带,引诱蜀军出峡,借此获得以主待客、以逸待劳的有利局势。夷陵战役之中,潘璋所部归属陆逊麾下。后来刘备兵败,吴军又占领了秭归、巫县,但是孙权却将两县重新并入宜都郡。

最后论述:个人观点

吴增仅对此考证云“猇亭之役,吴复有二县,宜又还属宜都。故孙休时又分宜都置建平也。”陈健梅亦认为固陵郡是在夷陵战役之后废除,“据《潘璋传》,刘备出夷陵,潘璋与陆逊并力拒之。猇亭之役后,潘璋拜襄阳太守,固陵郡盖废于此时,即黄武元年”。宜都郡始终保持最初的辖境,即统领夷陵、夷道、佷山、秭归、巫等县。看来吴国统治集团在猇亭战后,认识到此前将秭归、巫县分出另置郡守,对三峡防务并非有利,因此没有恢复,固陵郡的行政、军事区划建制。

1.《天海说历史 刘备集团治下的宜都郡,以及孙吴初据荆州所做之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天海说历史 刘备集团治下的宜都郡,以及孙吴初据荆州所做之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