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将领,远征漠北,重创匈奴。然而根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有一次赏赐数十车的酒肉到霍去病军营。霍去病自己享用了一部分酒肉,过了几天,肉已经臭掉了,还是没有想到和普通士兵一起分享,后来直接把肉扔掉了。
司马迁在这件事情上面,大有批判霍去病不懂得体恤士兵的意思。《史记》记载: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有其父必有其子,汉景帝赐肉的先例
说到皇帝给功臣赏赐酒肉,可能很多人没能想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他和功臣周亚夫之间,也有一次赐肉的故事。其实这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父子两代皇帝,在赐肉这件事情上面,都有相似的用意。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功高震主,而且仗着自己的功劳,有点傲慢。汉景帝感觉太子将来不一定能够驾驭这位傲慢的功臣,于是设了一次酒宴款待周亚夫,其实是考验的成分更多一些。
汉景帝命人赏赐给周亚夫一大块肉,但是没有准备筷子。周亚夫认为这是侍从的疏忽,没有更多细想,就对侍从大发脾气。
汉景帝原先默不作声,静待周亚夫的反应。看到周亚夫如此狂怒,汉景帝勃然大怒,训斥道:“这样还无法满足你吗?”
周亚夫原先认为吃肉当然要用筷子,侍从不给老子准备筷子,我当然要教训他一番。谁曾料想,自己这个完全正当的举动,惹来汉景帝的大怒。
周亚夫乃是一介武夫,领兵打仗那是无人能敌,要说猜测皇帝的心思,那是门外汉。既然皇帝怒了,周亚夫这边只能赶忙跪下请罪。然后没等汉景帝继续发话,周亚夫这个大老粗已经起身,带着一肚子怨气,拂袖而去了。
汉景帝见状,对着左右近侍说道:“如此一个莽夫,一点点小事就会发脾气,将来不能辅佐少主。”
近侍听到这句话,顿时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后来周亚夫被陷害入狱,绝食而亡。
汉景帝赐肉给周亚夫,却不给筷子,这是在提醒他:我不给你筷子,你有肉也吃不到,就像你的权力一样,我给你,你才能使用。可是周亚夫一介武夫,可能至死也没弄明白汉景帝赐肉的意思。
霍去病的深思熟虑
霍去病重创匈奴,功高盖世,功劳不亚于周亚夫。仗着军功,年轻的霍去病,以后会不会骄横跋扈,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这一点,谁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后来霍去病英年早逝,他的弟弟霍光,虽然没有显赫的军功,依然做到了大权独揽。
因此,汉武帝赐给霍去病数十车酒肉,肯定是在试探霍去病。大军的人员众多,数十车的酒肉,如果和士兵分享,肯定无法做到人人满意,这就会造成矛盾。而如果霍去病自己享用,却又消耗不掉。这个两难选择,明明是汉武帝出的难题和考验。因此霍去病选择了自己享用一部分,并且把臭肉扔掉。
如果霍去病和士兵分享酒肉,还有另一些不利的后果。
首先,霍去病会和士兵形成“私恩”,引起汉武帝的不安。
汉武帝的酒肉,赏赐的是霍去病个人,而如果霍去病借花献佛,自作主张分享给士兵,这样确实维持了霍去病和士兵的和睦关系,然而将帅如果把部队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则会引起皇帝的猜忌。
清朝的年羹尧有一个事例。雍正看到天气热,好心命令年羹尧手下的将领们脱掉身上厚重的铠甲。可是将领们嘴上谢恩,一个个都不敢卸甲。原来皇帝发话了,年羹尧还没发话。等到年羹尧同意卸甲,这帮将领齐刷刷全都照做了。后来雍正认为年羹尧过于骄横,找个理由把他给办了。
部将眼里只有上级将帅的指示,而不听从皇帝的命令,将帅的话比皇帝的话更加管用,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状况,那么即使用脚趾头来思考,也知道这个将帅命不久矣。如果皇帝不处理这样的将帅,将会养虎为患,冒着皇位被夺走的危险。
因此,虽然将帅在部队里面需要树立威信,以便调度全军,然而如果不掌握尺度,过度体恤下属,则会引起皇帝的猜忌,小命难保。凡事都有度,掌握尺度很关键。要知道,天下都是皇帝的,包括部队。将帅只是带领皇帝的部队,帮皇帝办事而已。如果将帅弄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如周亚夫和年羹尧一样,骄横而又缺乏自我保全的意识,只能遭到清算。
其次,普通士兵吃肉,不符合当时的封建礼制。
《国语·楚语下》记载:
“天子食太牢,牛 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这段记载,大致的意思是,皇帝和诸侯士大夫,这些权贵可以吃相应的肉食,而普通百姓只能吃素菜。如此礼制,一部分原因是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无法让所有人吃到肉食,因此权贵很自然地利用手中权力,垄断了肉食。
虽然霍去病和部队远在敌境作战,山高皇帝远,偶尔让士兵吃一点肉,可能也不会直接产生什么太多的麻烦,然而,古人注重礼制,以现代人的眼光,可能上述礼制不公道,在古人看来,遵守礼制很重要。
因此,虽然霍去病把没有吃掉的臭肉扔掉了,将士们也不会有明显的不满,因为不吃肉食,是当时普通人的本分。
司马迁的刻意引导
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冲撞了汉武帝,受到了宫刑,因此对汉武帝心怀怨恨。《史记》当中,不乏太史公的主观意识,刻意贬低依靠裙带关系上位的汉武帝亲信重臣,包括卫青和霍去病。
霍去病宁愿让汉武帝赏赐的肉臭掉,也不愿意分享给普通士兵。这件事情原本是霍去病大有玄机的妥善安排,而且士兵吃肉,也不符合封建礼制,可是经过太史公这么一包装,后世在这件事情上面批判霍去病的声音,此起彼伏。
吕思勉先生根据《史记》的记载,说道:“此等人可以为将乎?”
然而,就是吕先生口中说的“此等人”,不但可以为将,而且年纪轻轻,已经立下赫赫战功,重创匈奴,为大汉打出了威风,减轻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如果霍去病确实如太史公所言,不懂得体恤下属,那么他是如何领兵打仗的?如果没有相应的过程,哪来辉煌的结果?事实上,霍去病的辉煌战绩,恰恰从结果上,反推证明了他拥有一套高明的带兵方式。
抛却司马迁的行文存在私心的因素,领兵打仗是武将的专长,岂是司马迁这样毫无作战经验的文职人员能够参透玄机?
司马迁一手好文笔,纵横历史,总结历史经验。然而,轮到他自己做官,不懂得猜测皇帝的心思,贸然反对皇帝的主张,导致惨遭宫刑。因此,虽然太史公擅长总结历史经验,自己却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
霍去病年纪轻轻,已经懂得揣测帝王心思,不敢和士兵走得太亲密,以免遭到猜忌。因此即使皇帝赏赐的肉臭掉了,也没敢和士兵分享。到了太史公笔下,有意无意地把霍去病这一明智的做法,抹黑歪曲。
结语
我不禁要感叹:如果司马迁能够做到洞察皇帝的心思,他自己也就不会冲撞皇帝,惨遭宫刑。
毋庸置疑,《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载体。如果没有记录历史的史书,我们的历史就缺少了骨架,无从研究。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史书,不一定不能受到质疑和探讨。
感谢观看,欢迎点赞评论,谢谢。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霍去病#
1.《虞山麓 汉武帝赏赐数十车酒肉,霍去病宁愿让肉臭掉,也拒绝分享给士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虞山麓 汉武帝赏赐数十车酒肉,霍去病宁愿让肉臭掉,也拒绝分享给士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2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