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民以食为天”,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粮食对于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粮食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战略物资,更是百姓们生存的必需品。

一个国家,只有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才能真正让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否则就只是涸泽而渔。在古代,劳动人民一生所求,也不过只是吃饱喝足而已。

而在福建却有一道非常奇怪的石缝,相传这道石缝每天都会流出一碗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民以食为天

这句话其实出自《史记》,整句话的意思也非常简单,就是解释君王和百姓的根本。对于君王来说,老百姓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对于百姓而言,最重要的却是粮食。很多时候百姓并不在乎统治自己的人是谁,他们在乎的只是自己能不能吃饱。自古以来皆是如此,一旦让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他们就会进行反抗。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会反复强调百姓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性,如何让一个国家一直处于安稳之中,那就是让百姓吃饱穿暖,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被迫起义。

明朝末年,正是处于小冰河时期,这导致百姓们耕种下去的粮食都颗粒无收,没有足够的粮食,他们就举起来反抗的大旗,抢劫朝廷或者是其他人的粮食。天灾酿成了人祸,很多人因为饥荒死去,剩下的人又有一部分人举起了反抗的大旗,明朝自此开始动荡不安,直到被李自成灭国。

出米岩

粮食如此重要,很多地方因此诞生了一些相关的文化。在福建就有关于出米岩的传说,据说出米岩在古代的时候,每天都能流出一碗米,正是靠着这碗米,在发生了灾难的那些年,让很多的人因此的活命,这才留下了这个传说。那么,真的有这样神秘的石缝吗?

福建出米岩的传说从唐朝开始,据说在唐朝的时候,一位高僧在石缝的旁边修建了寺庙,以便于吸纳附近想要参佛的人,在之后的岁月里,这所寺庙有很多人来参拜。有时间的时候,这附近的人都会到这座寺庙参拜,祈求来年能够丰收,更祈求家里的人能够健康。

某一天,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一位僧人发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石缝每一天都会流出一些物质,这个物质是白色的,看上去非常的奇怪。为了探明究竟,僧人走过去细细查看,这一看,就让他震惊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个石缝里面流出来的白色物质是大米。虽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僧人却非常不理解没为什么大米会从石缝里面流出来?这不是应该种在田地里的么?

救济灾民

僧人并没有追究这件事的原因,只是将这一切当成了佛祖的恩赐,他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其他人,他们将这些米当作寺庙里的粮食,留下使用、

过了一段时间,僧人发现了米流出来的规律——每一天石缝的大米只会流出一碗。

后来当地发生了天灾,这导致当地的农民已经连饭都吃不起了。为了救助这些百姓,僧人们把寺庙里面的存粮拿了出来,但这终归的有限的,没过多久,寺庙里的存粮就消耗一空。好在石缝每天会流出一碗大米,僧人们就凭借着每天的这一碗大米,拖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将天灾熬了过去。

而出米岩也救了很多的人。自此这条石缝在当地出名了,百姓们都说,这是佛祖给予的恩赐。然而,如今的出米岩已经不会在流出大米了。这是为什么呢?

“出米岩”不流大米的原因

关于出米岩不在产出大米的原因,一直以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某位僧人认为每天流出的米太少,因此凿宽了石缝,但是石缝变宽以后,大米却没有了。人们认为这是由于僧人太过贪心,因此佛祖收回了他的恩赐。这种说法看起来有些迷信,并不是很靠谱。相比之下,第二种说法就显得更有根据。

第二种说法是说,高僧在建造寺庙的时候,粮仓的位置靠近“出米岩”,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粮仓破损,每天都会流出一碗米。在流出了一碗之后,由于这些米失去粮食的压力,就像沙漏一样,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米流出来了。后来粮仓被修好了,粮食自然也就没有了。

这种说法也存在了一定的漏洞,因此出米岩具体是因为什么原因不在流出粮食,谁也不知道。

结语

其实关于出米岩为何会流出米真的重要吗?也许这件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重要,对于百姓来说,能够吃饱,便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或许没有能力也没有那个心情去追究米的来源,就如同他们对于统治自己的人究竟是谁并没有那么在乎。

所谓民以食为天,可以说是一句很现实的话。它反映了百姓们的原则,不在乎统治者是谁,也不在乎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地位做了多少事情,他们只在乎自己的生存问题,而国家需要在乎的,也正是这些百姓的生存问题。

1.《观史不语 福建“出米岩”,小小石缝相传每日可流出一碗米,原因为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观史不语 福建“出米岩”,小小石缝相传每日可流出一碗米,原因为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0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