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从古至今都为人惊叹不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航母火箭,日新月异的科技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改变。而这些新科技发明的出现,大多都是顺应了时代浪潮而横空出世,张衡的地动仪也是如此。

地动仪横空出世,震惊世人。

“东汉末年分三国”,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不仅时局动荡,地震也十分频繁。根据史料记载,东汉在短短三十几年之间,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地震。当时的百姓依旧有着封建思想,认为地震是上天对在位者不满而发出的警告惩罚。人心惶惶、民不聊生、山崩地裂、哀鸿遍野,天灾人祸,纷至沓来。

面对如此局面,对地震有过亲身体验的张衡展开了对于这个天灾的一系列研究,力求掌握全国地震的动态。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在公元132年横空出世。候风地动仪用八个龙头表示八个不同的方位,龙头空中都含有龙珠,一旦某一方位有地震发生,那么对应方位龙头中的龙珠就会掉落在下方蟾蜍的口中。通过这一现象,人们就可以较早知道发生地震的方位情况。

在成功预测当时一次西部地震之后,这架候风地动仪一举成名,名声大噪。随后几次对于地震的预测,候风地动仪更是无一失手,这让它一时之间风头无两。公元134年12月13日,一个龙珠突然发动,但当时在洛阳的人们并没有感受到震感,误以为地动仪出现了问题。直到几天后陇西的人快马来报,人们才知道地动仪准确预测了一千公里外的地震。古人创造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可惜的是由于历史久远,候风地动仪在朝代变更中销声匿迹。

“完美”复刻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

尽管地动仪已经失传,但不少历史爱好者依旧对它热情高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王振铎先生,根据史书的记载,在查阅了众多资料之后,仿制了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在王振铎先生仿制出地动仪之后,为了让学子对地动仪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个地动仪的样子就被搬进了教科书。不过现如今的教科书上已经找不到王氏地动仪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当初张衡虽说制作出了地动仪,但历史资料上只记载了它的外表,却没有记载地动仪的制作工艺。故而王振铎先生仿制出的地动仪,只是一个空有候风地动仪外表的摆设,并没有候风地动仪的神奇功用。在王氏地动仪被制造出来之后,还曾多次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外进行文化输出,甚至以国礼的尊荣漂洋过海。中国地震局还以它为原型,做了几十年的标志。

但虚有其表而无内核终究是不可取的,王氏地动仪并不具有候风地动仪那般对于地震的预测和方位判断的精妙作用,曾多次因这个问题被指出批评。而它也因为影响力过大,对学子的历史知识产生了误导。权衡利弊之下,它被移出了教科书。

中科院教授:挂块猪肉都比王氏地动仪强。

为什么王氏地动仪不具备对于地震判断的作用呢?这就和它所采用的原理有关。在仿制候风地动仪的时候,王振铎先生参考的是直立杆原理。这种原理早在18世纪就被淘汰了,它只适用于低灵敏度的报警器,。对于地震的检测,它甚至不如居民的感应。那么不能提早或者准确预测地震,那么这个地动仪又有什么功用呢?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张衡的候风地动仪采用的原理并不是直立杆原理,而是垂悬摆理论。基于这种理论下的地动仪,很难受到非地震活动波以外的干扰,故而当它们出现异常活动,就能够检验地震的来临。中科院傅承义院士对于王氏地动仪所发表的“房梁下吊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言论,也是出于对原理观念的不同,因为在房梁底下吊一块肉就是最简单也最基本的天然验震结构。

在将王氏地动仪移出教科书之后,冯锐教授根据史料记载,仿制出了又一个候风地动仪。但这个地动仪就不是空有其表的“花瓶”了,而是在多次试验中都有与候风地动仪无限趋近的表现,因此也得到了专业部门的认证和考古界的认可。但说到底,目前所有根据史料推算仿制出来的地动仪,都是对张衡那个时代科技结晶的猜测。真正的候风地动仪在历史年轮的推进中早已消失,但前浪留下的宝贵智慧财富,却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褪色。

1.《万物知科技 仿制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后,中科院教授:挂块猪肉都比他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万物知科技 仿制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后,中科院教授:挂块猪肉都比他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