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流合污,在现代社会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而我,却在这个贬义词里面看到了现实,或许称之为厚黑学更合适。

公元1402年,南京聚宝门外,一位衣衫褴褛的儒生被车裂处死,其十族共计873人被斩首示众,血流成河,血水五天不干,血腥味三月不散,此人正是明朝初年翰林学士方孝孺。

燕王朱棣造反篡位入京,因爱惜方孝孺的才华,即便方孝孺曾多次执笔讨伐朱棣的诏书檄文,也想要将他收到麾下,委以重任,辅佐其治理朝政。

然,素有文人风骨的方孝孺对朱棣篡位之举不仅嗤之以鼻,更是痛恨,面对新皇朱棣的招揽冷面相对,破口痛斥朱棣的条条罪状,惹得朱棣恼羞成怒。

感受到了老顽固方孝孺的硬骨头,朱棣又用其家族威胁,方孝孺依然毫不松口。

最终,年仅四十六岁的方孝孺被车裂而死,因他的所作所为,导致十族共计八百余人被灭,成为历史上唯二是灭十族之人。

方孝孺像

后世之人,有人敬仰方孝孺的风骨,有人崇仰他的文风,有百姓为他建造庙宇,香火祭拜。方孝孺用死亡的代价,为自己博得了后世的璀璨名声。

然而,在这耀眼的光芒之下,又有谁注意到光环下那流淌不尽的血水,那八百余人的亡魂还不知要归往何处。

方孝孺的选择,作为后世人的我们不做评判。但在四百载岁月后,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另一位耿直的文人身上,而他,却做出了另一种选择,改变了历史的结局。

晚清,康乾盛世已经只剩余温,腐朽的清王朝破败不堪,从小立志报效国家的他开始踏入仕途,成为朝堂一员。

满怀壮志,刚直不阿地他成为朝堂的另类,不与贪官为伍,不与黑暗为伍。可是,渐渐他发现,整个朝廷的氛围本就是黑暗的,与自己想象中的那个朝廷天差地别,孤身一人的他就是异类。

只能站在最后一排的他,立志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可是他发现,整个朝堂之上,居然没有一人与自己有同样的想法,都是迷失在贪污腐败权利中的官员。他们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享受,如何搜刮民膏,如何扩大自己的势力,哪有一个真正为国家分忧,为黎民百姓考虑的官员呢。

独木难撑的他愤懑难平,一气之下辞官回乡,打算就此终了一生。

隐退的那些岁月,他读遍史书,随古人一起见证朝代的起伏。终于,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看清了晚清,也看清了自己。

扶大厦于将倾,这是再次出山的他给自己定的终身目标。

回到朝堂的他,一改往日的刚正不阿,不再固执,他选择了与朝廷黑暗风气同流合污。

贪污、徇私、枉法……别人做的一切他都做,他让腐败将自己浸染,浸泡在歪风邪气里面的他比“坏人”更坏。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每当迷失在财权之时,他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告诫自己,一遍遍诵读自己的志向。

终于,他渐渐有了权力,渐渐成了有话语权的人,他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出改变了,他悲痛,为那些伤害过的人祈祷。

身居高位的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剔除朝堂上的毒瘤,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为晚清建造枪炮,稳定国局创建了湘军……

他成为晚清的脊梁,硬生生将这个将要倒塌的王朝撑了起来。

他知道,自己是个坏人,是个贪官,在别人口中不是为家为国的国之栋梁,但他却实实在在地支撑起了整个国家。

他不在乎身后的名声,因为他知道,没有同流合污,他永远不会掌控至高的权利,没有手中的权力,想要改变,痴心妄想。

曾国藩像

“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他被称为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大人物,他,就是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也是李鸿章的老师。

同样的局面,两个不同的选择,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方孝孺的忠流传后世,只留身后名,代价却是十族八百七十三人的性命;

曾国藩的忠褒贬不一,却实实在在在晚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份贡献是任何人不能够磨灭的。

两个人,一件事,究竟谁对谁错?

同流合污,隐藏在贬义之下的是忍辱负重,是坚定的信念加持,很多时候,这才是融入社会的最佳方式。

看不惯现实的很多,妄想改变现实的更多,但在没有能力改变之前,先与现实同流合污吧。

1.《书生墨辰 同流合污,才是融入社会的最佳途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书生墨辰 同流合污,才是融入社会的最佳途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