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500年前后的世界以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一、概念题

1东亚封贡体系

答:东亚封贡体系是指1500年左右明代中国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地位和文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起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既不同于现代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异于西方的殖民主义。通过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使朝贡国有利可图,促进周边国家同中国进行贸易交往和往来。在一定程度上以“德化”力量维持了中原王朝周边的稳定和安全,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独特的地区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中包含了中国封建王朝所关心的道义上的价值和藩属国和朝贡国所关心的商业价值。然而这是一种不对称的贸易关系,加重了中原王朝的财政负担,从而加速了朝贡制度的崩溃。随着西方殖民国家向东方的扩张和殖民,东亚封贡体系不断受到冲击,处于体系最高点的中国越来越闭关自守、走向僵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逐渐疏远和中断,东亚封贡体系也随之崩溃。

2穆斯林世界

答: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公元750年,阿拔斯哈里发王朝建立,结束了争夺王位的十年内乱,762年,首都从大马士革迁到巴格达。在阿拉伯出现的伊斯兰教文明成为了一种纽带,依靠这种纽带建立了庞大的穆斯林帝国,并逐渐形成了穆斯林世界。该体系以伊斯兰教为纽带,靠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来维系,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其中地跨亚欧非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地位最为突出,对东西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8世纪中叶开始,阿拉伯哈里发帝国逐渐衰落,分裂为众多穆斯林邦国,伊斯兰教内部也是教派林立,加之欧洲十字军、蒙古和突厥的入侵骚扰,整个穆斯林世界陷入了混乱状态。另外随着宗教认同被削弱及帝国中央的衰落,穆斯林世界在西方列强的侵扰和内部动荡中逐渐瓦解。

3欧洲秩序

答:欧洲秩序是指1500年前后欧洲各国所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已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此时的欧洲秩序还是尚未稳定的国际秩序,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但是,在东亚的中国和中部的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的时候,欧洲却在四分五裂中经历着空前、彻底的大变革,开始踏上走出中世纪的旅程。

4掷出窗外事件

答:“掷出窗外事件”是指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大公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这一事件。长期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的波西米亚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倾向和反教会传统,在16世纪末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更倾向于新教,并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609年签署“大诏书”,给捷克新教徒以信仰自由权。然而,狂热的天主教徒斐迪南任捷克国王后,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该事件导致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决心再次纠集“十字军”,以武力征服波西米亚。“掷出窗外事件”也成为了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5三十年战争[中山大学2013年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研]

答:三十年战争是指发生于1618~1648年,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导火线是“掷出窗外事件”。一方是以法国为首的新教联盟,另一方是以哈布斯堡为首的天主教联盟,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哈布斯堡王朝最终战败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确立了国家的主权原则、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促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6七年战争

答:“七年战争”是指英法双方在1756~1763年发生的持续了七年的战争。爆发原因是英法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霸权的矛盾和普奥争夺中欧霸权的矛盾交织。这场战争分为欧陆战场和海外殖民地战场两条战线,以法国战败告终。1763年,法、西与英国签订《巴黎和约》,法、奥与普鲁士签订了《胡贝尔茨堡和约》。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英国逐渐成为美洲和印度的主宰,法国、奥地利被削弱。欧洲国际政治斗争的重心由西欧移向东欧,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开始成为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列强争夺霸权的旧矛盾没有消除,日后不断加深。这是一场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欧洲战争,也是一次属于英法争霸性质的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具有深远的影响。

7《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指签订于1648年10月24日,象征着三十年战争的结束的和约。和约解决了领土、宗教问题,确定了德意志国家的体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的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开创了以“会议”解决争端的先例,确认了国家主权的平等,国家主权学说和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认同;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还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主权是国家的属性,国家主权具有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的国家主权学说和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认同;使欧洲大陆上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它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8《乌得勒支和约》

答:《乌得勒支和约》是指1713年英国和法国在荷兰的乌得勒支签订的和约,它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北方大战签订的一系列国际条约之一,其主要内容是:①各国承认波旁王室的菲利普为西班牙国王;②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这一战略要地,并获得在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专卖黑奴的权利。英国从法国取得纽芬兰、阿卡第亚和哈得逊湾等北美属地;③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乌得勒支和约》的签订使英国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的势力大大增强。法国称霸欧洲的计划受到严重挫折。《乌得勒支和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将“势力均衡”这一概念正式写进了条约。以法律条文形式将保持欧洲“均势”写进国际条约,《乌得勒支和约》是第一次实践。从这一意义上说,它进一步发展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9北方大战

答:北方大战是指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波罗的海霸权与瑞典进行的战争。18世纪初,瑞典王国已开始衰落。但是,它在北欧尤其是波罗的海地区还有相当的影响。瑞典的邻国波兰、丹麦和俄国企图进一步削弱它的影响。1700年,俄国向瑞典宣战。俄国、丹麦、萨克森和波兰结成同盟进攻瑞典。在战争初期,波兰和丹麦都遭到瑞典的顽强抵抗,瑞典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取胜。波兰、萨克森和丹麦都因在战斗中屡败而退出了战争。瑞典的真正敌手是沙皇俄国。彼得大帝创建的俄国海军控制了波罗的海沿海地区并不断向瑞典炮击。1720年俄军在瑞典登陆。1721年,和谈开始。

二、简答题

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答:在1500年前后,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还都处于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前资本主义时代。在国际关系领域,主要存在着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和欧洲秩序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1)1500年左右,明代中国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地位和文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了一种国际关系体系—东亚封贡体系。这种国际关系既不同于现代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异于西方的殖民主义。

(2)1500年前后,在阿拉伯半岛地区,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构成一个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穆斯林世界。该体系中包括三个穆斯林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

(3)1500年前后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由基督教主导,但实际上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政治上四分五裂是当时欧洲秩序的突出特点,该秩序尚未稳定。随着西欧形成中的民族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实力逐渐增强,教权势力逐渐衰微。

(4)15~16世纪注定要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1500年前后,在欧亚大陆三个不同地区的内部,东亚的中国和中部的伊斯兰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西部的欧洲却经历着空前、彻底的大变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展开、民族君主国的崛起、经济技术的进步和地理大发现使欧洲开始踏上了走出中世纪的旅程,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成为真正的现实。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看,西欧这一时期的兴起过程中孕育了现代国际关系。

2简述西欧的兴起。

答:在中世纪受到千年禁锢的欧洲内部孕育和积淀了它走出中世纪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准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展开、民族君主国的崛起、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特别是西欧)得以兴起,并逐渐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1)公元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运动的发展,使整个欧洲摆脱了中世纪的封建思想束缚和精神束缚,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做了思想上、文化上和舆论上的准备,使国家主义意识思潮兴起,并为后来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和从基督教统治下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了基础。

(2)在反对外族侵略和国内君主与贵族斗争过程中,欧洲于15~17世纪出现了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民族君主国。在强有力的君主统治下,西欧国内政治得到发展,国家成为国际行为的主体,具备了现代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前提。国家主权被提升到了一个不可分割、不可转让、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地位上,为后来真正的民族国家的产生开辟了新道路。

(3)西欧农业、商业事务方面经济技术的发明与提高使得西欧的农业和商业经济快速发展,西欧的人口与人身自由也获得增长。航海技术的发展和重商主义等内、外原因促使西欧国家进行海上探险,从而有了地理大发现,开辟了新航路。在资本主义的驱动下,扩张野心不断膨胀,为抢先争夺海外利益,西欧殖民掠夺的足迹逐渐遍布全球,通过获取海外市场和原材料,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在全球性国家关系体系中占据领先地位。

3简述尼德兰革命及其影响。

答:(1)尼德兰革命

尼德兰处于欧洲的西北,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生较早的地区,商业比较发达,因而对西班牙独占海外贸易不满。腓力二世为了保护西班牙的商业利益,禁止尼德兰商船到西属殖民地进行贸易。西班牙不接受新教传入尼德兰,便设立宗教裁判所惩治新教徒。尼德兰各省害怕自治和自由受到威胁,一群贵族上书腓力二世,要求关闭宗教裁判所。以此为导火线,在1566年8月爆发了一场大规模起义—“破坏圣象运动”,西班牙的恐怖政策使大量技术工人逃到国外,尼德兰繁荣的商业遭到摧残。尼德兰各省联合起来向西班牙展开了海战,进行了独立斗争,并得到了英国和欧洲新教阵营的很大的帮助,西班牙最终惨败。1609年西班牙和尼德兰签订了《二十年停战协议》,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认尼德兰独立。

(2)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①荷兰摆脱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②独立后的荷兰成为欧洲第一个商业资本主义国家,许多信仰新教的富商和新教徒纷纷来到荷兰享受宗教自由,阿姆斯特丹成为国家贸易大都会和金融中心,还凭借庞大的商船队和强大的海上力量成为了“海上马车夫”。

③西班牙则日渐衰落,开始逐渐沦落为二等或三等国家,它的海上贸易也被荷兰取代。

4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答:(1)三十年战争的背景

1618~1648年爆发的三十年战争正处于欧洲从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从中世纪国际关系向现代国际关系转换的阶段。它是欧洲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具体背景如下:

①17世纪初,欧洲的政治局势混乱,动荡不安,各种冲突和矛盾不断激化,战争频繁。哈布斯堡家族是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统治地域最广、支系最为繁多的德意志封建统治家族。该家族的急剧膨胀使欧洲刚刚出现的民族国家体系又陷于危机,人们担心欧洲遭到使任何民族都无法保持其独立的一种世界性国家的威胁。

②16世纪后期宗教战争后,法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振兴商业的政策,国力逐渐得到恢复,并开始向海外扩张,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③荷兰1609年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后,与西班牙在欧陆和海上一直进行着冲突和战争。

④在北欧,丹麦和瑞典在争夺波罗的海的霸权。

⑤在东欧各国,俄罗斯、波兰、立陶宛和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东岸地区的土地和商路不断地进行武装较量。

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并开始向海外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后没有再出现大的持续的社会动荡,它一方面置身于欧陆事务之外,另一方面又力图维持欧洲均势以维护自身利益。

⑦德意志的新教徒与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天主教徒之间宗教矛盾不断,德意志诸侯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进行王朝利益纷争。

(2)三十年战争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宗教改革以后,德国诸侯的势力不断增强,宗教纷争成为欧洲政治生活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在三十年战争前夕,这种纷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德意志地区,天主教与新教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起来。欧洲各国的封建王朝也为各自的利益而在德意志两大集团之间推波助澜,宗教纷争和王朝利益交织在一起,欧洲的局势愈显紧张。

②直接原因是“掷出窗外事件”的发生,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形成,原本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成全欧参与。

5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体有以下几点:

(1)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以“会议”解决争端。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堪称欧洲的一次真正的国际会议。因为各国以国家权力、战争结局和势力范围划分等为内容而召开会议。除了英国、波兰、俄国三国没有参加外,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派出了代表。

(2)明确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确认了国家主权的平等。它通过承认德意志众多诸侯国和瑞士、荷兰的主权,将国家主权和国际法的观念以主权国家体制的形式确立下来。从此,人们以国家为最高权威,不再承认有任何超越国家之上的约束者或所谓的世界统治权。

(3)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的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得违反。

(4)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主权是国家的属性,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的国家主权学说和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认同。这就否认和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关系中的世俗化倾向加强了。

(5)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这点在法国体现得最为明显。

(6)和约还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为主权国家间经常性的政治经济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7)《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持续30年之久的全欧规模的战争,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它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6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答:美国独立后,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了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相结合的对外政策。

(1)总目标

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的总目标是维护和发展商业资本,保证资本原始积累,巩固新近赢得的独立。

(2)具体政策

①孤立主义

包括消极的战略防御,也包括积极的战略进攻。具有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三个特点,其核心是不介入欧洲争端。其实质是抵制欧洲干涉、实现维护独立和发展自己的国家利益。这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和原则,因为刚刚独立的美国一方面由于国力弱小,无法与欧洲列强搞实力外交,另一方面利用地理上的孤立状态,与欧洲维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便于在与欧洲列强的竞争中保持行动自由。所谓“孤立”,实际上主要是孤立于欧洲列强的纷争之外,但经济上不孤立。

这是美国早期对外政策的基石,是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其目标是摆脱欧洲列强的控制和影响,巩固美国独立的成果,对日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外交政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②扩张主义

早期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商业精神和来源于清教主义的“天定命运”说驱动美国向外扩张。一方面,为了维护本国商业资本的独立发展,争取海上自由、发展中立贸易。另一方面,来到北美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自认为血统高贵,他们以“上帝的选民”自居,相信他们征服落后民族和落后文明是上帝赋予的使命。美国在美洲和亚洲积极干预和扩张。实际上,扩张是贯穿于美国对外政策史的最明显、最永恒的主题。

三、论述题

1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1)现代国际关系从欧洲产生的原因

①15~16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经济技术的进步和地理大发现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西欧的出现,邦国林立的欧洲开始踏上了走出中世纪的旅程,并进入了商业资本主义殖民时期。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看,正是在中世纪漫漫千年里,欧洲(西欧)酝酿了形成现代国际关系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如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主权观念的出现和国际政治生活的世俗化等。用现代“民族国家”这种形式组织起来的欧洲人,要向全世界发起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冲击。与欧洲不同的是,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东方各封建大国,尽管规模庞大、组织有序,但囿于停滞保守的怪圈难以自拔,变革竭蹶,更没有意识到即将开始的全球变局。

②近代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得欧洲首次进行工业革命,为现代欧洲强大的科技生产力奠定了基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国家大多陷于殖民地的统治,经济、文化、政治处于落后水平,这使得二战后确立的国际新秩序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另外,欧洲的自由开放的民主思想使得欧洲人的创新意识较强,为发展新经济提供了强大的软实力,由此欧洲也就成为“世界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的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以及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开拓,为国际交往增添了新内容,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也使国际交往中经济关系的地位迅速上升。

②欧洲步入商业资本主义时期后,早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后来的荷兰、英国、法国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至此,曾经遥远的、彼此相对孤立分散的世界终于被联系在一起,开始演绎出一幕又一幕交织着战争与和平、混乱与秩序、革命与反动、争霸与反霸、贫穷与富裕、东方与西方、殖民与独立、发达与不发达和多极与单极等人类社会的悲喜剧。

2结合17、18世纪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答:(1)均势原则的内容

均势原则是指让各国在国际社会中维持大致均衡的局面,通过结盟、补偿、分而治之等手段防止任何一个成员变得过于强大,打破平衡而称霸。从17、18世纪的欧洲,可总结出均势原则以下特点:

①几大国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状态,还会有一个类似于英国那样的“离岸平衡手”角色,不会出现过分强大的霸主,保证了国际体系的相对稳定。

②为了维持大国间的力量均衡,不惜牺牲战败国和小国的利益,对它们的领土进行肆无忌惮的分割、蚕食、吞并。

③但实际上,均势原则也只是欧洲大国间制定和遵循的外交游戏规则,并不一定适用于世界其他地方。

(2)均势原则的意义

①通过对19世纪英国均势外交的考察分析得出,国家间力量的平衡有利于维护和平,国家间力量对比一旦发生变化,均势被打破,所以说均势是相对的,短暂的。均势外交的根本目标不是维护均势,而是追逐自身利益。对于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就是争霸,对于弱小国家而言,就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独立,维护和平。

②这种均势原则的运用保证了英国这类“离岸平衡手”的生存与发展,又能满足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感,获得相应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均势原则防止了极端霸权的出现,有利于国际秩序的和平与稳定。

3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答: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也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含内容最广的一个体系,因为独立的主权国家是体系的主体,并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2)促成了一种多元政治格局,为欧洲建立了多极体制和均势,加剧了德意志和欧洲的分裂,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但却未能给欧洲带来和平。欧洲国家间频繁发生的战争和频繁变换的结盟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常态。现实政治和利益成为各国付诸战争或联结同盟的主要出发点,而不再是跨国利益和宗教信仰,小国常常成为牺牲品。

(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主要反映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但欧洲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大国间的战争已经开始影响到它们的海外殖民地,并对殖民地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促成了一场全球变局。

麻烦大家关注+点赞,谢谢!!

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关注我了解更多考试资料!

1.《才聪学习 2022年国际关系史考研题库和答案——才聪考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才聪学习 2022年国际关系史考研题库和答案——才聪考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