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禀所”条涉及的就是有关县卒即郡县兵受到征调入伍作战或者征调戍边时的粮食的发放问题。可以看出,秦国的郡县兵在驻地时,因为是受县尉掌握,县尉乃一县的军事长官,为了补给方便,按时训练,他们的粮食是依靠各县发放的。前已叙述,各县都设有县仓或是离邑仓,储存大量的粮食,并且管理严格,这也和“军人禀所”条反映的军粮管理严格是相一致的。公元前308年,秦国攻伐楚国。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
此次伐楚,兵士由蜀地士卒组成
同时也由蜀地提供作战前所需的粮食,即秦军出发时,口粮由驻地各县发给。由此看出,郡县兵的粮食补给主要依靠驻地的县仓。在平时训练时,由县啬夫和仓佐负责县卒的粮食发放,一旦县卒受到征调作战或是戍边,离开驻守的郡县时,其粮食补给的责任便不再由该郡县负责。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受到征调的士卒在离开驻地县境之时,且未到达作战地区、戍边地区或者离开该县尚未到达其他县境之时,其粮食补给仍然依靠原驻守郡县,即行军途中的这部分粮食补给仍需县仓供给。为了保证行军时士卒有充足的粮食食用,才会有“军人禀所、所过百姓买其禀。赀二甲,入粟公”的规定,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军粮的外流及移作他用。
另外在离开驻所前往作战区域或戍边区的途中,负责士卒粮食发放的官吏由在驻地时的县啬夫和仓佐变为县司空及其所属的司空佐史。依据秦制,有战事时,地方官吏须服军役。《史记秦始皇本纪》:“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且睡虎地秦简《编年纪》中也记载喜作为地方小吏,就有过多次应征随军作战的经历。这在《秦律杂抄》中也能看出:“军人买(卖)禀禀所及所过县,……县司空,司空佐史、士吏将者弗得,赀一甲”,县司空是随军的。缘此,佚名律才有言军人离县戍边、县司空同行并主管军粮发放之语。
秦军行军时军粮的具体供应单位
也就是简牍中所说的禀所,可能是士兵户籍所在县,至少可以说,由其所在县置办一部分,尤其是途中食,应该由士兵所在县自备。综上所述,郡县兵的粮食补给遵循以下原则:一驻守时由驻地县仓补给;二征调作战行军前由驻守地县仓供给行军粮食;三行军途中负责士卒粮食发放的官吏为驻地的县司空及其所属的司空佐史。郡县兵在作战时,他们的粮食补给除了由驻地县仓供给外,在战场还会通过俘获敌人的辎重粮草来补充自己,所以战场俘获的粮食也可作为秦军的一种后勤粮食补给,只不过这种补给方式在秦军的粮食补给方式中不占据主流地位。郡县兵的粮食补给方式与秦国的政治制度是密切相关的,而且补给规定严密细致,权责划分明确,符合秦国一贯的法制精神。
秦中央宿卫军的粮食补给
中央宿卫军历来是军队中的精锐,他们是秦中央政府的卫戍部队,其职责是确保君主和中央政府的安全,戍地位于都城中。并且中央宿卫军的建制和秦都城的宫城系统相一致。李玉福曾指出:“秦汉时代的中央宿卫军的部署系统与秦汉时代的宫城制度密切相关。秦国的都城外有京城,京城内有宫城,宫城内有省殿,这是一套内外分明、等级禁严的宫城制度”。睡虎地秦简称宿卫宫殿的兵士为“徒卒”,根据宫城系统和具体的戍卫职责,中央宿卫军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宿卫省殿的殿卫军,其职责是保护君主的安全,是作为君主的私人卫队而存在的,由郎官组成,归郎中令统领。
《战国策燕策三》载:“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殿卫军人数虽少,但直接负责君主的人身安全,与君主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人员和装备是最为精锐的,地位也是诸宿卫军中最高的;二是宿卫宫城的宫卫军,最早由秦代设置,《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卫尉竭”的记载,秦代卫尉属下已有卫令、仆射等官,其职责是戍守宫城,担任宫城城门的守卫,并负责巡逻宫城,由卫尉统领;三是宿卫京城的城卫军,负责宫城之外的京城的安全,是京城治安部队,职责是巡逻、防御、主管武库、水火报警等,同时还担任皇帝出行时的警卫任务。城卫军由咸阳屯戍兵和中尉兵组成,屯戍兵由将军统领,中尉兵由中尉统领。
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便十分重视都城的安全
这是保护君主的第一道防线,在秦国的昭王时代,魏冉就曾负责咸阳的戍卫,如《史记穰侯列传》:“以冉为将军,卫咸阳。”秦二世时,“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不过,秦代的京师屯卫兵尚无固定的名称。宫卫军和城卫军的士卒都是从郡县征调而来,而殿卫军的郎官则是通过訾选、荫任和军功特拜三个途径选出来。而且中央宿卫军装备精良,这在秦始皇陵兵马俑那里也得到了验证,如从所穿的甲衣上看,中央宿卫军“穿战袍,擐铠甲组成战车兵、骑兵和步兵的主力,而地方郡县兵则是些穿战袍的轻装步兵,执弓弩,只能组成射兵,或执长兵器加入格斗”。
中央宿卫军的责任重大,数量也较为可观,因此他们的粮食补给也显得尤为重要。前已叙述,太仓设置在都城,“受纳天下租税以供皇室、百官和宿卫京师的军队之用。”栋阳有“两万石”一积的粮仓,咸阳则是“十万石一积”的粮仓。栎阳是秦献公至孝公时期的都城,咸阳是孝公后期至秦二世时期的都城。这两个存储规模宏大的粮仓,与“一万石一积”的县仓是有区别的,说明栎阳仓和咸阳仓是当时秦国的太仓。中央宿卫军驻扎在都城咸阳,其粮食补给全赖太仓发放,采取的是就近的原则。正因为都城太仓储存的粮食数量庞大,才能够保证数量可观的宿卫军的粮食供应,对于维护都城的稳定也有重要意义。
结语:
除了都城咸阳内的太仓外,靠近咸阳不远的地方还另有一名为霸上仓的粮仓。据《史记高祖本纪》载:“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人大喜,争执牛羊酒食献享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霸上属咸阳近郊,刘邦驻军在此以待项羽,“霸上有仓,藏粟多,可见秦在霸上一带也储存着粮食。”霸上距离都城咸阳不远,而且又濒临渭水,漕运便利,可以认为,霸上仓是为了储存通过黄河、渭水转运而来的其他地方的漕粮而设置的,之后再运到位于咸阳的太仓,以供给太仓的粮食。因此“霸上仓亦乃兼具中转又贮存的大型京师粮仓”。可以看出,中央宿卫军的粮食供给是由霸上仓和太仓共同承担的,主要以太仓供应为主,霸上仓转运为辅,共同保证秦国中央宿卫军的粮食补给。
1.《现在说历史 秦中央中央宿卫军的作用,以及粮食补给方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现在说历史 秦中央中央宿卫军的作用,以及粮食补给方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