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穆王八年,楚国再次伐郑。同年,楚国伐陈,占领陈国壶丘(新蔡东南)。楚公子朱又从东夷伐陈,俘虏陈公子筏。楚穆王十年,楚国伐麋国。麋国有三说,陕西白河县东南,湖北郧县和当阳县东南。白河和郧县均在汉水上游,当阳则在郢都附近。白河和郧县十分接近,可归于一说。楚国此时所伐之麋国应当是汉水上游的麋国。楚穆王十一年,群舒叛楚。楚国随后攻伐群舒,并围攻群舒附近之巢国。楚庄王六年,郑国再次与楚国结盟。楚国在方城外再次获得与国。同年,楚、郑两国联军在北林(新郑之北)击败晋、宋、陈、卫、曹等国军队。
楚庄王七年,郑国公子归生在楚国的示意下起兵伐宋,在大棘(柘城县北)击败宋军。大之战棘后,晋、宋、卫、陈率兵伐郑,楚国斗椒率军出方城,在郑国驻扎,晋国所率诸侯联军退却。楚庄王十年至楚庄王十四年的四年间,楚国和晋国在陈国数次争夺拉锯,多次攻打陈国并强迫陈国媾和。楚庄王十六年,楚国灭陈为县,随后又复封陈国。楚庄王十七年,由于郑国再次事晋。楚军伐郑,攻入郑都。随后楚国与郑国结盟。同年,晋为救郑,与楚爆发郐之战。部之战,楚国一洗城濮之战之辱,在与晋的中原争霸中占据上风。楚共王二年,齐国击败鲁、卫联军。
鲁、卫两国向晋国求救
晋国随后在击败齐国。之后,楚、郑联军率师救齐,在蜀(泰安东南)击败鲁国,鲁国与楚国讲和。同年,楚国令尹子重在蜀地举行十四国盟会。此后,楚、晋之间再次争夺郑国。郑国与邻国许国爆发冲突,晋国随后攻取郑国的汜(襄城县)、祭两邑。郑、许两国赴楚争论是非曲直,楚国囚禁郑国使者。郑悼公随后叛楚事晋,并参加郑国虫牢之盟。楚共王六年,楚国子重率军伐郑,晋国随后救郑。双方在绕角(鲁山县东南)相遇,晋军夜间袭击楚军,楚军大败。晋国随即趁势南下攻蔡。随后,楚国出申息之师至桑隧(确山县东南)救蔡。晋军随后退却。楚共王七年,楚国子重再次出方城伐郑,却在晋国率诸侯联军到来之前被郑国反攻击败,楚国郧公钟仪被俘。
楚共王八年,“晋栾书侵蔡,遂侵楚获申骊。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晋军先伐蔡国,后伐沈国,则晋军并没有向西进入方城,而是经方城外一线南下。晋军俘获楚国申獅,申麵当是申地的楚大夫。那么此战楚国应是自申国出兵东处桐柏山余脉与息国之师汇合后北上与晋军交战,被晋师击败后,南下退回申息。此后,中原各国再次倒向晋国,吴国也开始自东部侵入楚国,楚国霸业逐渐转衰。但是也在这一年,晋国为了争取齐国的结盟,逼迫鲁国将齐国所占的汶阳之田,再次归还齐国。晋国维护大国齐国的利益,此举使得原本倒向晋国的中原各中小国家逐渐对晋国疏远。
中小国家己经对晋国有二心
尽管在楚共王九年,晋景公与楚共王在蒲地(长垣县)与齐、鲁、宋、郑、卫、曹等国会盟,但仍然改变不了中小国家己经对晋国有二心的局面。蒲地之盟后,“楚人以重赂求郑,郑伯会楚公子成于邓”。楚国在争取郑国的同时,也对一些叛楚的中小国家进行打击。同年,楚国令尹子重出方城攻打陈国,随后一路向东攻打莒国,攻入鲁南之地。楚共王十二年,在宋国大臣华元的促成下,晋楚两国在宋都西门之外结盟,但是楚晋争霸仍未结束。宋西门之盟后,晋国联络各诸侯与秦国作战,郑国也加入了晋国的伐秦联军。郑国倒向晋国,使得楚、晋的矛盾再次尖锐起来。
楚共王十五年,楚国再次出方城伐郑,并北上到达卫国境内。晋国随后在钟离与吴国会盟,准备实行联吴抗楚之策。同年,处于方城与郑国之间的许国畏惧郑国的压迫,向楚国请求迁入楚国。楚国随后将许国迁至方城附近的叶地。楚共王十六年,楚国以“汝阴之田”拉拢郑国,郑国随后进入方城之内的武城与楚国结盟。同年,晋国伐郑,楚国则出兵救郑,双方在郑国之南的鄢陵(鄢陵县西北)遭遇。此战晋国获胜,楚军败退,但是楚国并没有太大的损失,战后郑国仍然倒向楚国。楚共王十七年,楚共王派公子成、公子寅出方城在郑国驻军戍守。当年,晋国率诸侯联军两次伐郑,均畏楚退却。楚国在郑国驻军,使得楚国拥有了在方城外的优势。
楚共王十八年,楚郑联军进攻宋国
并占领彭城,并“以三百乘戍之”。楚共王十九年,晋师攻下彭城归还宋国。彭城之败后,楚国的盟国再次动摇。楚共王二十年,新即位的郑僖公与晋国媾和,郑国再次倒向晋国。楚共王二十一年,陈国北上参加晋国发起的鸡泽之盟,陈、郑两国均叛楚事晋。楚共王二十五年,楚国与陈国大臣庆虎、庆寅合谋,捉住陈公子黄,迫使陈国再次事楚。楚共王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楚、晋两国在郑国之地反复拉锯,随后郑国以“楚弱于晋”为由,归附晋国。郑国归附晋国后,早先迁入方城边缘叶地的许国又想倒向晋国。为了争夺许国,楚康王三年(年),楚、晋两军在方城外但靠近方城的湛坂之战交战,楚军败却。楚康王十四年,楚、晋及其余诸侯在宋都商丘举行第二次弭兵,晋楚争霸落下帷幕。
同一时期的其他扩张线路
在这一时期,楚国除了方城外的线路之外,也包含一些其他方向的扩张线楚成王三十七,秦、晋两国攻伐秦楚边界上的小国部。楚国派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守商密。此时的都国,应为郭沫若所指,在商密、郡地在丹水之上,申息之师自南阳西南沿丹水而上戍守商密之部。秦人随后“秦人过析,隈入而系舆人,以围商密,昏而傅焉。宵,坎血加书,伪与子仪、子边盟者。商密人惧曰:‘秦取析矣,戍人矣。‘乃降秦师。囚申公子仪、息公子边以归”。
申息之师所戍守之商密,丹水自其西南流过。秦人在水曲之处包围商密,并造成与楚国结盟之假象,诱使商密城中之人投降。秦人俘虏了申公子仪、息公子边,随后沿丹水退却。楚庄王八年,楚国派军征伐周都洛阳附近的陆浑之戎。此次征伐,楚国的线路当是从南阳往北,到达方城隘口后,自隘口西侧北上过泜水,经过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再北上越过汝水(今北汝河),再向西越过伊水,到达洛阳南面的陆浑之戎。楚文王即位后,楚国致力于打通进入中原的道路。
楚文王伐申过邓,占据了南阳盆地和方城隘口
随后楚国伐蔡、息两国,打通了自南阳申地东出桐柏山余脉的两条通道。但是楚国在春秋争霸中更多地还是利用方城道与中原各国来往。出方城后有两条线路可以利用与中原各国交战,一是自方城隘口北上到郑国,进入中原之地;二是自方城隘口向东到达淮北平原的陈、宋等国境内。争霸之世,楚国对距离方城最近的郑国的争夺最为激烈。
结语:
当郑国事楚时,楚国可以出方城进入中原腹地争霸,当郑国背楚时,楚国只能维持方城一线,或转向息国所在的淮水上游发展。除方城道外,楚国还有两条扩张线路,一是经南阳盆地西侧之丹水过武关道与秦国交战,楚秦商密之战是走的这一线路;二是自方城隘口越过泜水,再经过方城西侧边缘的鲁山县,北渡过汝水,再西渡过伊水,到达洛阳周郊,楚国伐陆浑戎走的是这一线路。但是这两条道路在春秋之时并不是楚国主要的对外扩张线路。
1.《多少少说历史 楚国为扩宽疆域,不断攻打周边国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多少少说历史 楚国为扩宽疆域,不断攻打周边国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2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