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影视剧中有人说“三八”,好像是骂人的话?与“三八节”有关吗?
查了一些资料,解答如下:
“三八”这个数字本来是指每年的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而在中国港台地区,这一数字却是骂人的话,多用来骂女性,意思是举止轻浮,做事鲁莽,疯疯癫癫,不够庄重。与“二百五”以及上海方言里的“十三点”相类似,都是个强烈的贬义词。
关于“三八”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开辟福州、泉州、厦门为通商口岸。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那时,厦门、泉州等地驻有许多外国鬼子,每月阳历3号、8号、13号、18号、23号、28号,就成群结队,到处横行,无恶不作。老百姓非常痛恨,见到外国鬼子就说“‘三八鬼子’又来了”。后来,“三八鬼子”这句话在流传的过程中,为了简便,就简称“三八”。所以,凡是遇到那些行为不端、语言粗鲁、不遵礼仪的人,人们就说:“这个人真‘三八’”。在逐步发展过程中,又演变成专指女性,而且为了加重语气,还在“三八”前加上“死”“臭”之类的形容词。
与“三八”意思相似的话语有“二百五”。关于其来历,最早的说法是战国时代,纵横家苏秦正在齐国效力,不幸遇刺身亡。齐王为给他报仇,想了一个计策。他声称苏秦为内奸,早想除掉,今番得偿所愿,要犒赏行刺之人,赏千金。果然有人眼热来领奖。还不是一个人,而是四个人。齐王问,我这里有千金,如果你们平分,每人得多少?四人齐声答:二百五。齐王说,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杀了。
与“三八”意思相似的话语还有“十三点”。关于其来历有两个:一个是1922年《上海指南,沪苏方言纪要》中,释“痴”字共十三画,所以上海人以“十三点”隐指“痴”。另一个是出自戏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中,祝英台向梁山伯暗送“秋波”,梁山伯却傻乎乎地无动于衷。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与“两三八”谐音,而“两三八”这三个数相加就是十三,所以就讥讽梁山伯是“十三点”。例如,“依真是梁山伯,伊主动对侬有意思,侬还格能憨搭搭?”
1.《史事品鉴 影视剧中有人说“三八”,好像是骂人的话?与三八节有关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史事品鉴 影视剧中有人说“三八”,好像是骂人的话?与三八节有关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2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