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四月,孙策因“轻而无备”,最终为许贡客所杀。孙策骤然离世,对鲁肃影响极大,他原本打算一展才华,帮助孙策成就大业,不料孙策突然去世。孙策去世后,孙权继位,鲁肃对这位江东少主知之甚少,料想周瑜忙于稳定江东局势,无暇他顾,鲁肃于是收拾行囊,准备北归,更觅明主。
一、周瑜引荐
孙策之死让鲁肃对江东前途深表担忧,所以鲁肃选择黯然离开,既是出于对孙策“临江未济”,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惋惜,又是出于对自己虽遇明主,未得其时的哀叹。而周瑜早已料到孙策去世,对鲁肃打击很大,鲁肃很可能北归返回故里,于是派人提前将鲁肃母亲接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吴郡是当时孙权居住的地方。周瑜的用意便是留住鲁肃,并准备将其引荐给孙权,以实现鲁肃满腔抱负。
但鲁肃犹疑不决,毕竟孙权尚是少年,其文韬武略如何,知人识世如何,理想抱负如何等,鲁肃一概不知。鲁肃便将心中疑虑开诚布公地告知周瑜,在鲁肃眼里,周瑜是肝胆相照的知己,也是惺惺相惜的患难之交。周瑜见鲁肃如此相待,也推心置腹地劝说鲁肃留在江东,辅佐孙权。
周瑜指出,孙权是贤主明公,他亲近名士,青睐奇才,任用贤达,招纳异士,是非常之主,必定会重用鲁肃,让其大展宏图。同时,周瑜又以谶语劝说鲁肃,他指出先哲曾有秘言,汉运气数已尽,东南有天子气,代汉而兴者必定起于东南。听周瑜一席话,鲁肃豁然开朗,当即表示愿意继续留在江东,辅佐孙权,成千秋大业。
周瑜在劝说鲁肃成功后,便开始向孙权举荐鲁肃。周瑜指出鲁肃有佐世之才,不可听任其离去,应该纳入麾下,收为己用,委以重任。同时,周瑜指出东吴当务之急是广开仕进之路,招纳贤达,聘求名士,延请俊秀,多募集一些像鲁肃这样的贤才,方能成就功名大业。
《三国志》卷五十四《鲁肃传》载:“(周)瑜因荐(鲁)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孙权知道周瑜与孙策共创江东基业,二人又情同手足,因此周瑜既开尊口,孙权也不得不审慎对待。《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载:“(孙)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但从周瑜那里得到的关于鲁肃的信息,毕竟是管中窥豹,鲁肃究竟文韬武略如何,孙权一概不知,为了考察鲁肃才略智谋,孙权决心亲自召见鲁肃,一探虚实。
孙权在吴郡以大宴宾客为名,派人邀请鲁肃。适时孙权年龄尚不及弱冠,鲁肃也未到而立之年,一个血气方刚,一个老成持重。看似是孙权考察鲁肃,实际上是“双向考核”,正如周瑜曾对鲁肃所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虽然是“双向考核”,但鲁肃并未掉以轻心,而是作了精心准备。在觥筹交错,推杯把盏的宴会上,鲁肃不负众望,很快便脱颖而出,展现出非凡才智。
二、榻上对
孙权与鲁肃席间相谈甚欢,最后待众位宾客离去,孙权“肃还”,共至内室“合榻对饮”。这既可以看出孙权对鲁肃的重视,也说明孙权对鲁肃的才智极为赏识,欲作进一步深谈。如果说宴会中席间一番话是抛砖引玉,那么合榻密议的内容才是字字珠玑。
酒过三巡后,孙权指出,当今汉室衰微,危如累卵,四方豪杰并起,割据称雄,自己承继父兄遗业,时刻想建立像春秋五霸那样的霸业,但不知如何才能实现,希望鲁肃能为其谋划。《三国志》卷五十四《鲁肃传》载:“(孙权)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见孙权年纪轻轻,却颇有大志,十分欣喜,当即将自己藏于心中多年的谋划倾囊相授。
鲁肃指出,当今乱世,曹操挟持汉献帝,犹如当年项羽挟持义帝,外可以令诸侯,内可以擅废立。如果要复兴汉室,则必定要剿灭曹操,否则必定掣肘于此而内外失据,届时不仅霸业难成,恐怕江东也不保。鲁肃言下之意,要成功名大业,必定要与曹操有一场终极决战。
当时曹操与袁绍割据一方,鲁肃何以知道袁绍一定会败于曹操,而英雄所见略同,郭嘉、荀彧、贾诩等人都曾指出袁绍缺乏雄才大略,难敌曹操,鲁肃也是高瞻远瞩,明察秋毫之人,能看出袁曹之战必定是曹操胜出,也不足为奇。
既然鲁肃认为曹操一定会攻克袁绍,独霸中原,那么如何剿灭曹操呢?鲁肃并未直言,而是话锋一转,指出曹操势大,剿灭曹操难以一蹴而就,并预料“汉室不可复兴”,暗示汉室迟早为曹操或其后人所废。《三国志》卷五十四《鲁肃传》载:“(鲁)肃对曰:‘昔高帝(刘邦)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既然复兴汉室无望,剿灭曹操又一时无计可施,那么江东的出路在何处,前途又是什么?鲁肃进一步指出:“江东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应该趁中原豪杰并起,群雄逐鹿,兵革不息,战乱不止,无暇南顾之机,剿灭荆州黄祖,占据荆州;其次,由荆州讨伐益州,全据长江,凭长江天堑南守吴越荆益,以观中原局势,伺机而动;最后,待时机成熟,建立帝王大业,然后像刘邦讨伐项羽一样,北攻中原讨伐曹操,扫平六合一统天下。”这便是鲁肃为孙权谋划的帝业方略,史称“榻上策”或“榻上对”。
三、帝业规划
鲁肃为孙权谋划的蓝图,并不仅仅是霸业,更是千秋帝业。按照鲁肃所说,实际上分三步:先占据荆州,跨有荆扬;再攻益州,跨有荆扬益,全据长江天堑;最后称帝以待时变,然后待时机成熟北伐中原。田余庆先生((〈隆中对〉再认识》认为鲁肃为孙权规划了四步:首先是据守江东,稳定内部;其次是顺江而上,攻取荆州;再次是攻伐益州,全据长江;最后是建号帝王,徐图天下。
从“榻上策”内容来看,“鼎足江东”不当为第一步。首先,从鲁肃言语内容前后意思来看,“鼎足江东”不该理解为第一步。鲁肃前面已经明确说了,“鼎足江东”,规模达到这样,“亦自无嫌”,即没有不满足的了,因为北方群雄逐鹿,事务繁多。鲁肃言下之意,“鼎足江东”便可以满足了,因为北方群雄并起,都难以对付。换句话说,鲁肃认为鼎足江东以后,江东已经没有可以发挥的空间了,北方不可图,剩下的只是坐观中原纷争。
如果把“鼎足江东”仅仅理解为经营好已经占据的土地,那么鼎足江东,坐看天下纷争,岂不是和鲁肃后面的谋划相互矛盾?从鲁肃为孙权后面规划的攻伐荆益来看,这并不是让孙权保守江东,坐观成败,明显是主动进取的谋略。其次,从当时天下局势来看,“鼎足江东”不当理解为第一步。如果将“鼎足江东”理解为第一步,那么“鼎足”当如何理解呢?鼎足,一般指三方势力并立于世。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当时蒯通劝韩信在齐地自立,与刘邦、项羽成三分之势。既然鼎足是三方势力对立,那么如果把“鼎足江东”理解为第一步,当时北方有袁绍、曹操,都是兵多将广,南方有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也都是兵多地广,至少不次于江东,鲁肃让孙权“鼎足江东”岂不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因此,所谓“鼎足江东”指的便是攻伐荆州,占据益州,全据长江之后,凭借长江天堑和险要关隘自守,然后观北方袁绍、曹操大战,这才能称之为“鼎足江东”。由此看,鲁肃的“榻上策”从一开始便不是一个保守政策,恰恰是一个积极进取的策略。方北辰先生《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史学界一直认为孙权的国策是保守江东,这种论调是值得商榷的,孙权在时机成熟后,也会称帝谋取天下,如此看来,这并不是保守主义。四、总结
对于鲁肃谋划的宏伟蓝图,孙权不仅心里十分赞赏,将之奉为江东国策,而且盛赞鲁肃为东汉的邓禹。邓禹是光武帝刘秀的谋士,因授劝刘秀建立帝王之志,被刘秀重视。当时刘秀尚在更始帝手下为将,一心只想建立功勋,荣耀故里。邓禹初见刘秀时,便劝刘秀应该树立远大志向,以建立帝业为目标。刘秀为邓禹一番言辞所感动,这才有了建立帝业的想法。孙权将鲁肃比作邓禹,可见孙权当时一心只想建立春秋五霸的功业,并未有帝王之志,是鲁肃“榻上策”使孙权有了一统九州,成万世功业的想法。
1.《春丽聊历史 鲁肃始辅佐孙权,献“榻上策”谋划帝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春丽聊历史 鲁肃始辅佐孙权,献“榻上策”谋划帝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2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