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是中国历史上以“铁面御史”之誉载入《二十四史》的唯一一人。

说到包拯包青天,可谓是家喻户晓,不过北宋另一位与包公齐名的刚正不阿的大臣赵(biàn),当下知晓的人恐怕不多了。

他历经宋朝三位皇帝,为政四十五年,官至副相,曾五任御史,他是中国历史上以“铁面御史”之誉载入《二十四史》的唯一一人。

初露才干

赵,字阅道(一作悦道),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北宋诗人赵湘的孙子。年少时父母双亡,由长兄赵振抚养成人。

他为人至孝,母亲早逝后,他曾在墓旁守孝三年。因生活贫苦,立事很早的他努力学习,并在景祐元年(1034年)考中进士,出任武安军节度推官,即掌管司法的属官。

在职期间,有人在朝廷大赦前伪造官府印章,在大赦后使用,司法主官认为当处以死刑,赵却认为罪不当死,因为他“大赦前没有使用,大赦后没有制造”。主官对此表示认同,免了那人的死罪。

其后,赵先后任崇安、海陵、江原三县知县以及泗州通判,官声都很好。当时濠州知州不按规定给士卒发放衣食等物,兵士扬言要兵变。

知州害怕,太阳还未下山就紧闭城门不办公。转运使令赵代他处理此事,赵到濠州后,如平时一样从容应对,安定了濠州兵士。

铁面御史震京师

翰林学士曾公亮虽然不认识赵,但听说他很有才干,就推举他任殿中侍御史。担任这个负责弹劾百官的职务后,忠正刚直的赵,即便是权贵也敢于弹劾,因此名震京师,人称“铁面御史”。

如皇祐六年(1054年),宋仁宗张贵妃(追谥温成皇后)病逝,刘沆以参知政事之职监办丧事,等到他为相后,仍兼职监护丧事。赵认为如此一身多职十分不妥当,应当免去其兼职。

赵还在朝堂上谏言说,要区分君子和小人,“小人虽然过失小,也应努力清除;君子不幸有了过失,却应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行。”

赵还在朝堂上谏言说,要区分君子和小人。图为清 陈士倌《圣帝明王善端录(宋元明).册.宋仁宗一》。

入蜀为官 推中和之政

其后,赵请求出任浙江睦州知州,又迁任梓州路转运使,再改任益州(今四川、重庆、云南一带)知州。蜀地地处偏僻百姓贫弱,一些官吏胡作非为,有的州郡甚至公开行贿。

赵到益州后,对官场行贿之风深恶痛绝,他公开表示“绝不随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他率先以身作则,并采取举措杜绝行贿,蜀地之风气为之一变。

为了了解百姓疾苦,赵足迹踏遍益州。在一些贫穷的小镇,老百姓有的一辈子都没有见过朝廷命宫,见到赵来此,都非常高兴,而那些奸猾的官吏也不得不收敛。

其后,他被召回京城做了几年谏官,宋英宗即位后,赵加龙图阁直学士,再度到蜀地任职,出任成都知府。他随身携带的东西只有一琴一鹤,行装极简。

之所以养鹤,是因为他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要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赵对名利的淡泊由此可见。

此次在蜀地,他推行仁政。如他之前任职蜀地时,对假借神鬼之说骗人的罪行予以严惩,但这一次,当抓到犯同样罪行的人时。

赵在查实他们并没有什么其它劣行时,便只惩治了首犯,其他人都予以释放,并解释说:“这不过是骗取酒食的把戏而已。”蜀人都很高兴。

英宗曾对大臣说:“赵为成都,中和之政也。”

虔州为政严而不苛

赵也担任过虔州知州。虔州在今天的江西境内,素以难以治理著称。赵到任后,施政严厉而不苛刻。他将政令下达给各地县令,并告诫他们可根据各地情况治理。

县令们很开心,因此争相尽力治理所辖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各地监狱常常空无一人。

彼时,到广东广西两地任职的官员一旦死于任上,多半无法归葬,赵就造船百艘,并告知各郡守说:“官宦人家有无法回家的,都由我来帮助。”于是相继有很多人来求助,赵都给他们船只、盘缠。

于是相继有很多人来求助,赵都给他们船只、盘缠。示意图,图为清 王时翼《岳阳大观轴》。(公有领域)

秉公执法

过了一段时间,仁宗又将赵召回京中,任其为侍御史知杂事,又改任度支副使,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

当时前任宰相贾昌朝在大名府(今河南境内)任郡守,赵按照规定要检查他的府库。贾昌朝派人告诉他以前的监司都没有查过,恐怕没有先例。

赵回应说:“如果魏郡不查,其它郡就不会服气。”依旧坚持检查。这让贾昌朝很不高兴。

其后,仁宗下诏招募义勇乡兵,大名府没有招到足够的人,官吏当被惩罚者有八百多人。赵奉旨督查此事,了解情况后。

他据实上奏:“河朔地区连年丰收,所以应征的人少,请陛下从宽处理,等到农闲时再说。”仁宗准奏,那些受罚的官吏也被免罪,后来在农闲时果然招到了足够的义勇乡兵。此时的贾昌朝才对赵心悦诚服。

反对变法

宋神宗即位后,再次任命赵在谏院任职,这时他已年近60岁。通常,近臣从成都回来都会担负重任,必然去省府任职,不会再当御史。

对于大臣们的困惑,神宗解释说:“朕是想发挥他仗义直言的优点,是看重而不是小看他。”不久,又升赵为参知政事。赵感念神宗的知遇之恩,遇到朝政有任何不妥之处,总是上密折,神宗也经常亲自回复。

后因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赵请求辞官。神宗不舍得如此忠直的臣子,于是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杭州知府,又改任青州(今山东)知府。

当时京东正赶上旱灾、蝗灾,青州麦田多,但蝗虫飞到青州边境,却遇狂风阻遏,都落水被淹死。老天爷大概也在帮这位直臣。

在青州任职时,他常想:一个人入狱,可能会导致十个人无法工作,如果搞株连,更会波及无辜之人,而且监狱中夏天有湿气,容易传播疫疾;冬天容易使人冻伤。

有的人因为小的罪过就被常年羁押,有人因为一点牵连导致丧命,而且有狱卒监吏向犯人索贿,尤为可恨。

因此他经常令人查阅各地监狱记录,以囚犯数目的多少来看有司是否贤明。如此一来,一年时间,郡、州、县各级官吏没有人敢随便羁押一人了。宋朝大家邵雍每每称赞这件善政。

当时京东正赶上旱灾、蝗灾,青州麦田多,但蝗虫飞到青州边境,却遇狂风阻遏,都落水被淹死。

再到成都任职与越州救灾

过了一段时间,成都那边出现了戍卒闹事问题,神宗打算再次派赵前往蜀地,并与之商议。

虽然此前从没有过朝廷大员任职蜀地的先例,但赵却答应了,以资政殿大学士身份再任成都知府,只是临行前请神宗允许他便宜行事。

到了蜀地后,赵的治理方式较之前更为宽仁。一天,一名闹事的军队卒长立在堂上受审,赵对他说:“我与你年龄相当,当年我单身匹马入蜀,为天子镇抚一方。

你也应当清廉谨慎威严地统率士卒,等到戍边期满,还可以分到些余财回家,这才是真正的为家人考虑。”卒长听罢,深以为然,从此不再闹事。很多人听说后,也相互转告,也不再闹事,蜀郡出现一片太平景象。

剑州有人私自伪造僧人的度牒,被人以“企图谋反”告到官府,赵没有将案件交给司法官员审理,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从轻处罚。

诽谤者遂又诬告赵纵容叛党,朝廷取来审案记录查看,发现赵的判决都符合法律。

还有茂州少数民族在边境抢掠后,害怕官府讨伐,就请求投降,还绑了一个奴隶,打算杀死后歃血为盟。赵让他们改用牲口之血,放了奴隶,众人都欢呼听命。

在蜀地太平后,赵上书告老还乡,转任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府。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夏天,吴越之地发生了大旱灾,旱灾之后是大饥荒和疫病,死者过半。此时赵刚刚到任。他马上开始全面调查。

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情况后,最终得出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21900余人。

由于官府的救济粮有限,赵就向富人等广泛募捐,加上僧众的捐赠,“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供给灾民。

为了避免大规模聚集和流动导致疫病扩散,他还规定灾民需到指定场所领取救济物资,如果乱走将什么也拿不到。

此外,赵还专门开设了隔离医院,让医生和懂医术的僧人专门负责照顾感染疾疫的百姓,还派人专门埋葬死者。

为了解决灾后百姓的生计问题,他下令让百姓修城,使他们通过劳动得以糊口。赵日夜操劳,事必躬亲,自己还拿出钱财给病患买药和食物。

赵的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着成效,“生者得食,病者得医,死者得葬。”宋朝大散文家曾巩在《越州赵公救灾记》中评价:“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即赵救灾之举可做天下示范,其救灾的诸多举措亦足以传给后人。

之后,赵又任杭州知府,以太子少保致仕,他的儿子赵屼被授为提举两浙常平仓,以便就近照顾赵的晚年生活。在此期间,赵得以遍游江南名山大川。吴人都为有这样一位官员感到自豪。

在此期间,赵得以遍游江南名山大川。示意图,图为明袁耀山水四条屏《扬州四景之春台明月》局部。

每日向上天汇报

赵为人宽厚,生活上清静无为,一生不置办产业、不养歌伎,帮助家族兄弟之女十几人和二十几个孤女置办嫁妆,其它抚恤孤寡贫寒之事不可胜数。

其为政常因地制宜,猛宽不同,在虔州和成都期间的所为尤其为人称道。神宗每次下诏给这两地的主官,都要提到赵,要他们以其为榜样。

赵才学亦出众,工诗善书,和他同时代的苏辙曾称赞他“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

更让人称奇的是,他每天晚上都要穿戴整齐,沐浴焚香后向上天汇报。

当有人问他每天汇报何事时,赵忭笑着说:“无非是将自己白天做过的事一件件一桩桩地在心里说上一遍,藉以检点反思。

倘若一个人连在那种场合都还不好意思启口,那就必定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

修佛有心得

赵诚信佛法,是云门宗僧人法泉禅师的弟子。他曾写过一首诗《和宿硖石寺下》,内中写道: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诗作表达了他对出世的向往。

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一心奉佛,法泉禅师到他任职的衢州南禅寺驻锡,赵每天都去看望禅师,但是禅师从没对他开示过一句。

后来,赵到青州任职,也经常向重元禅师询问佛法要义。在政事之余,经常自己打坐。有一次,他在打坐的时候,忽然大雷炸响,他大为震惊,一下子悟道了。

于是,作开悟偈一首:“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这首偈被法泉禅师听到后,笑着说:“赵悦道撞彩耳。”意思是说赵居士真是撞到彩头了,开悟了。

元丰七年(1084),赵去世,享年77岁。临终与其子赵屼诀别时,说话仍有条有理,其后安然去世。神宗闻讯后,为其辍朝一日,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

宰相韩琦曾称赵说:“赵真是世人表率,我也赶不上。”

参考资料:

《宋史赵传》《越州赵公救灾记》《智囊全集》《尧山堂外纪》

1.《观悦文史 北宋铁面御史赵与包公齐名 打坐中悟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观悦文史 北宋铁面御史赵与包公齐名 打坐中悟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