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社会当中,君主处在权利的塔尖,其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杨时看来,如果不对君主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行为进行控制,那么他所滋生的破坏性因素,不仅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而且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为了赢得民心,维持社会的稳定,杨时认为君主不仅要有心系天下之”,而且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其向背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和生死存亡。因此,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着手,杨时认为君主必须具备以民为本,心系天下的政治觉悟。

为了说明人民对国家政治的重要影响,杨时对君主的起源做了理性的解释。他说:元后即君主,天地是万物的父母,而人又是万物当中有灵气的一个群体。为了让人这个群体得到延续和发展,上天为人类选拔了有智慧的人作为人民的父母。

他不仅承担着教化百姓,启迪民智的责任,而且还必须让人民拥有一定的生活资料,使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这样,君主就不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而是上天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所设置的。

战国时期,孟子在君民关系上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的向背关系到社稷的安危。杨时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认为:民是国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因此,赢得民心获得百姓的支持与拥护,是维护国家政权长治久安的关键。

如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呢?杨时认为君主必须具有爱民如子,若保赤子的仁心,这是赢得民心的必要条件。所谓仁心,是指君主对待老百姓的态度。首先君主应该尊重民意,民意就是天意,遵从民意也就是顺从天意。君主绝对不可一意孤行而忽视民意的重要性,否则就会众叛亲离成为独夫。

人君应当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君主如果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和制定国策,老百姓就会产生顺向心理,从内心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这有利于社会控制。

相反,国君如果违背民意,残害百姓,实行暴政,老百姓就会产生一种逆向心理,这种逆向的心理,会使老百姓从内心深处抵触国家的统治,从而不愿接受国家各项社会制度的约束,这对社会控制极为不利。

要想真正做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君主必须以天下为心,有心系天下的情怀。杨时认为古代贤明的君主,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在于他们以天下为心,时时刻刻为百姓着想。

古之圣人以天下为心,其于居食之际,非徒若是而已。食而饱,必思天下之有未饱者。居而安,必思天下之有未安者。

当禹之时,蒸民未粒,故菲饮食,虽欲求饱,有未睱也;民未得平土而居,故卑宫室,过门不入,虽欲求安,有不可得也,圣人以天下为心者盖如此,后为之天下者,可不监之哉?以天下为心,就是要求君主一心想着百姓,关心他们的疾苦,为他们谋福祉。

相反,君主若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而置人民的疾苦于不顾,这样就会失去民心,不利于社会控制。作为民之父母,君主对待百姓就要像对待赤子一样去保护他们。

由于君主和普通的老百姓,所秉承的气质有清浊缓急之分,君主秉承气之清轻者,而普通百姓秉承气之重浊者。这种先天性的差异,不是使君主有了一种优越感,相反使他们肩负起了一种责任,这个责任就是启迪民智,以赤子之爱去保护他们。

杨时认为君主必须要有心系天下之心,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维护民众的利益。但从本质上而言,以民为本是统治阶级为了使民众心安理得地,接受国家的控制而实施的一种政治手段。它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提出的,而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提出的。

杨时向宋哲宗详细地阐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治国平天下必须建立在诚意的基础之上,诚意既是治国的根本,也是国君必备的政治品格。作为君主,必须把诚意作为首要之事,不断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样才有可能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否则,可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他认为君主的诚与不诚,会产生吉和凶两种不同的结果。因此,要想避免社会的混乱,国君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诚的境界。国君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诚的境界呢?杨时认为必须坚持忠信的道德原则。

如果国君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能坚守忠信的道德原则,那么很容易实现天下大治。对于国君而言,绝对不可忽略忠信,因为它是君主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达到诚的重要途径,更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石。

杨时认为意诚的表现就是不逆诈,不依不信,而常先觉,使自己内心的想法真实无妄地表现出来。对于国君来说,诚的表现除了使自己的想法,真实无妄地表现出来之外,也不能过分地掩饰自己的错误,要勇于正视自己的过错,并及时加以改正。

杨时认为这是任何一个明君圣主,都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历史上的舜和唐太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舜之所以能够建立帝业,就是因为他能够虚心接受大臣的指正,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从而勇于改进。而后世之君为了凸显自己的权威,往往缺少这方面的勇气。

后世之君好为人师,而不愿意接受大臣们的指正,从而导致贤臣离自己越来越远,阿谀奉承的小人则乘机而入,这对国家的统治极为不利,国君应该引以为鉴。国君勇于改正错误,这只是一种积极的主观努力。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君主观意义上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掩饰,并不能遮蔽国君的过错所产生的客观效应。

因此,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说,国君都不应该试图去掩饰自己的错误。自从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之后,国家的权力集中于中央,而中央的权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则掌握在君主的手里。

1.《熏墨侃史 杨时认为君主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要遵从民意为百姓的利益着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熏墨侃史 杨时认为君主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要遵从民意为百姓的利益着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