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84字,阅读时间约2分钟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经济的发展一直都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方面,比如唐宋时期经济发达,尤其是唐朝不仅经济繁荣,军事力量也十分强大,科技水平高超。

所以才会吸引许多国家前来朝贡,还有很多海外使者定居在大唐,唐朝为了给这些外国友人提供便利,还会兴建专门供外国子女读书的学校,可见当时唐朝的综合国力不容小觑。

那么除了唐宋,明朝时期的经济也是较为繁荣的。明朝初年百废待兴,受到元末战乱的影响,整个社会呈现出了荒凉的景象,但是经过几位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治理和兢兢业业的付出。

明朝的经济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尤其在后来开放海禁之后,大量商品远销海外,白银不断涌入中国,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不过实际上,明朝末期就是因为资金不足而灭亡的。崇祯皇帝因为军饷不足而请求百官募捐,结果募捐上来的白银几乎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在开放海禁之后,明朝拥有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白银,这些白银都到哪里去了?藩王群体不断壮大,又是怎样成为朝廷的负担的?

一、白银去了哪里

1、实行海禁政策

在明朝建立初期内忧外患,东南沿海倭寇对当地百姓产生不利影响,云贵地区尚未收复,北元残余势力与中原王朝相抗衡,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朱元璋决定实行海禁政策。

阻绝沿海倭患对当地的影响,减少军费开支。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建设为主导的,所以商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打压,比如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正是由于统治者不够重视商业发展,所以连带着商税体系也不够完善,国家财政收入都是通过农业税来获取的。

2、开放海禁

东南沿海地区不适宜耕种,实行海禁之后当地居民便没有了生存来源,只能与海盗勾结在一起。如此一来,沿海地区的局势更加不容乐观。直到隆庆年间,经过高拱、张居正等人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实现了“隆庆开关”。

明朝的许多商品远销海外,受到国外友人的追捧,大量白银涌入中国。按理来说,当时我们掌握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白银资源,朝廷应该并不缺钱。但是实际上,明朝的商税体系不完善,商业税率极低。

所以朝廷能从中获得的收入极为有限,百姓也无法从中获利,绝大多数白银都流进了富商的口袋。所以即使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也没有增加朝廷的税收。

二、藩王成为拖累

1、拱卫中原

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对军事建设有了新的设想,那就是分封自己的子孙到边疆要塞上拱卫中原,保卫中原地区的安稳。此时的分封制与西周较为落后的分封制有所不同。

朱元璋分封的是自己的子孙,安全系数更高。按照朱元璋的设想,即使未来出现了谋夺皇位的藩王,最后大明江山依然可以掌握在朱家人手中。朱元璋也给了藩王不少的权力,他们有绝对的独立权。

在军队中也掌握一定的话语权,成为最高的军事统领。在几位藩王共同拱卫中原的过程中,他们彼此之间也会互相牵制互相制约,反而有利于中央权力的稳定,加强中央对藩王的控制。可是没过多久,朱元璋的设想便被打破了。

2、藩王群体壮大

建文帝登基之后,开始实行削藩政策,这一举措引起了许多藩王的不满,尤其是燕王朱棣。于是朱棣便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建文帝的政权,成为明朝的君王。

可是朱棣登基之后显然忘记了自己原先的遭遇,加大了削藩的力度,他是担心再出现一个像自己一样的藩王夺走皇位,所以才持续削藩。为了稳定藩王的情绪,朱棣答应从经济方面做出补偿。

于是后来的藩王被要求不许参与朝政,也不许从事任何职业,以免对皇权构成威胁。为了保障他们的利益,朝廷会给予他们庞大的经济补偿,保证他们能够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于是藩王群体在如此安逸的境遇下不断繁衍扩大,最终成为了明朝最大的拖累。到了中后期,地方上交的税收有一半都要拿去供养藩王吃喝享乐。

可见他们对财政带来了多么恶劣的影响。明朝不得不背负着这个巨大的负担艰难前行,在无尽的压力中走向了灭亡。

明朝初期百废待兴,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休养生息,经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可是明朝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商业繁荣之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商税体系,朝廷只能眼睁睁看着大量收入流失。

海禁的开放没有为中央财政带来任何税收。而一直以来依附明朝为生的藩王群体不断扩大,成为了朝廷的负担,最终拖垮了明朝经济发展,促进明朝的灭亡。

参考文献:《明史》

1.《清心记录 开放海外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但是藩王群体庞大,拖垮明朝经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清心记录 开放海外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但是藩王群体庞大,拖垮明朝经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4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