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一生的经历跌宕起伏,落差之大——放弃优惠的留学资格,热情地投身革命;从生活了20多年的大城市,飞往黄土高坡的窑洞土炕;十年浩劫开始后,她从国家主席夫人,瞬间沦为阶下囚。
复出后的王光美正好步入晚年,这个传奇女子又是如何走过这近30年的最后的人生旅程的?
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王光美于1921年9月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治昌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担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母亲董洁如毕业于北洋女子师范大学,是中国的第一代女大学生。
王光美自幼便受到父母良好的教育,学业非常优秀。她于1939年考入辅仁大学数理系,并在四年后的1943年秋考入辅仁大学理学部读研究生,同时担任助教。当时受到“读书救国论”影响的王光美,原计划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学习原子物理,学成后回国做贡献。
硕士毕业后,她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获得了留学读博的资格。就在这时北平的地下党组织介绍她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任英语翻译,在经过一番抉择后,她最终决定去军调处报道,放弃了留学资格。
而正是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王光美的人生轨迹,她没有能够像自己崇拜的居里夫人那样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而是戏剧性地成为了第一夫人,开启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人生。
1946年11月国共调处失败,北平军调部解散,王光美由于身份暴露,不得不乘飞机奔赴延安。到延安后,她被分配在中央军委外事组工作。也就是在这时,她认识了刘少奇。二人于1948年8月在西柏坡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从此,王光美开始了近20年的刘少奇夫人兼秘书的工作与生活。
1959年4月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王光美随之成为光彩亮丽的第一夫人。她曾陪同刘少奇视察中国各个地区,也曾随刘少奇出访亚洲五国。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国家主席第一次出国访问,作为第一夫人的王光美更是轰动海内外,可以说这段时间是她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十年浩劫的到来,刘少奇和王光美相继被捕入狱。1967年11月,王光美被转押秦城监狱。光鲜亮丽的第一夫人瞬间沦为阶下囚,等她踏出监狱大门的那一天,已经是12年后了。
出狱后的心态
1978年12月22日,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决定,王光美被释放出狱,随后彻底平反。此时的王光美,已经是一位年近花甲、失去丈夫的老人。但是她并没有被暮年的伶仃和12年的牢狱折磨所击倒,她顽强地站了起来,积极地去调整自己的状态,尽快地适应这个新的社会,并投入其中。
回首12年的牢狱生活,王光美没有任何的抱怨或仇恨,晚年的她选择了忘却与宽容。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们现在都把它挺过来了。现在我们都有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不老回忆这段儿,因为必须全身心地做现在的事。”对于不堪回首的往事,王光美选择了忘却与宽容。
她不仅没有对平白加身的磨难有一丝的抱怨,更是充满感激地去面对周围一切的人和事。晚年的王光美虽然不愿意在刘少奇走后依然以第一夫人的身份去活动,但她却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给自己的待遇里很多都是因为她的特殊身份。
比如国家给予王光美的待遇里有一部分是补发刘少奇的工资,再比如她晚年居住的干部楼,她认为这都是“沾了丈夫的光”,所以她总觉得应该多报答国家和人民一点儿。
也正因为如此,王光美在1981年10月致信中共中央组织部,将刘少奇平反后补发的工资和存款、刘少奇的稿费全部作为刘少奇的党费上交。她在信中写道:
“我郑重地向党申明,少奇同志的著作连同版权,我和我们家的孩子们均不能要。我们作为普通劳动者,应完全靠我们自己的能力工作和生活。少奇同志是属于党的。”
她不仅没有以第一夫人自居,更是将自己和孩子们看作普通的劳动者。正因为她不存在一丝一毫的特权思想,所以她总觉得国家的补助她受之有愧,也总是感激国家让她重新回到了人民中间。
披露:王光美晚年真实生活
出于强烈的报答国家和人民的心理,王光美出狱后不顾晚年身体状况不佳,依然坚持工作,兢兢业业。
女儿刘婷婷曾经这样描述她晚年的工作状态,“经历过了一系列波折后,晚年的她无所求,对物质生活她一点都不感兴趣。她就对她能做什么,她能贡献什么,她能给予什么,特别关心。”
1979年11月,王光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局长,并先后担任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退休后,王光美谢绝了一切挂名的工作邀请,却在1995年,应妇联主席彭佩云之请,出任“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这一年她74岁。
“幸福工程”是一项旨在帮助贫困母亲的慈善事业,以小额贷款的方式,将一千到三千元的低息贷款发放给贫困母亲本人,作为脱贫项目的启动资金,在挣得利润后,再将本金归还幸福工程。如此滚动运作,进而使越来越多的贫困母亲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王光美晚年不遗余力地发展“幸福工程”公益事业,为了筹措钱款,她甚至拍卖了母亲董洁如留下的六件宋代和清代藏品,拍卖得来的50多万元全部作为了幸福工程的启动资金。
彭佩云邀请王光美的初心是希望她可以挂名,以借助她的名气多募集些资金,没想到70多岁高龄的王光美对幸福工程的各个项目、各项工作都是亲力亲为,不辞辛劳,每天工作7、8个小时,家里的电话也成了热线电话。
1996年,75岁的王光美甚至深入陕西大荔县的贫困地区,亲自去考察幸福工程的第一批扶贫项目。她和千千万万个贫困母亲坐在一起,嘘寒问暖,鼓励她们好好利用大家的爱心捐款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在刘少奇诞辰一百周年首日封发行时,王光美不顾自己因淋巴癌手术后写字艰难,坚持坐在北京长安商场的门口在每一个首日封上签名来募集资金。为了幸福工程的顺利展开,为了改善贫困母亲的处境,她就是如此得鞠躬尽瘁。
香港爱心行动组织的负责人王一平牧师,曾多次向幸福工程捐款,他曾说道“第一次看见王光美,就感觉她是一个特别有使命感的人”。
在王光美的努力下,从1995到2005年的十年间,幸福工程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设立了389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救助贫困母亲及家庭15.4万户,惠及人口69.5万。王光美也因此获得了“中华人口奖”荣誉奖。
王光美晚年的日常生活与兴趣爱好
王光美果敢地担负起幸福工程的工作,源于其中的“母亲”二字,而现实生活中的王光美也是一个十分疼爱孩子的人。晚年复出后,她的孩子以及当年中南海的孩子们都一个个重新聚集在了她的身边。
当年,刘少奇家和毛泽东家比邻而居,两家的孩子来往很多,在十年浩劫那个特殊的岁月里,两家人逐渐失去了联系。王光美复出后把两家的孩子重新聚在了一起,这让外界多少有些意外。
刚出狱的王光美由于身体状况不佳,经常去钓鱼台游泳锻炼,她还经常会去叫上毛泽东的外孙。别人看见了,对她说:“毛泽东的外孙,不也是江青的外孙吗?”王光美坦率地回答:“大人的事,跟孩子有什么关系?”她就是如此地豁达。
2004年,83岁高龄的王光美组织毛泽东、刘少奇两家后人相聚一堂,更是让世人见识到了这个女人宽广的胸襟。
她和刘少奇共育有一子三女,她大起大落的一生虽然经历了种种坎坷,但她一直用自己的信仰和言行,影响着子女们的成长和发展,而子女们在磨难中砥砺成才,也成为王光美晚年最欣慰的事。她的女儿刘平平是留美博士,也是王光美最倚重的孩子。
回国后,刘平平担任内贸部科技司司长,在食品科技方面的贡献获得了国际组织的嘉许,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
然而1999年,刘平平因过度劳累突出脑溢血,成为了植物人。这给78岁的王光美带来沉重的打击,但她依然坚持处理幸福工程的工作,同时抽空照料女儿平平。这个年迈的老人显示出了无比的坚强和韧性。
晚年的王光美仍然保持着年轻时散步和游泳的习惯,每周她都会去钓鱼台游泳两到三次。此外,她还爱好摄影,喜欢京剧和中外音乐,对芭蕾舞剧,尤其是《天鹅湖》更加偏爱。
王光美晚年居住的干部楼里到处挂满了照片,她经常拿着老照片讲述自己的家庭生活,讲述自己的孩子们。
王光美的一生跌宕起伏,每次巨大的反差,她都能很快调整心态,尽量适应新的环境。她为什么能够这样可高可低、荣辱不惊呢?
我想,这正是由于她生性乐观、坚忍,特别是在她成为共产党人之后,就把自己的生命同党和人民的事业融为一体,所以能客观地看待历史,积极面对未来,而把个人的恩怨得失抛在一边。
1.《知行路上话历史 披露:王光美晚年真实生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知行路上话历史 披露:王光美晚年真实生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