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三国中最重要的人物。他的政治成就、他的行事风格、他的文学造诣……他的一切,都值得后人去研究,去思考。

今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曹操的诗。

一,

建安十二年,五十三岁的曹操亲征乌桓。曹操在这一次行军中平定了乌桓,消灭了袁尚袁熙的残余,统一了北方。

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胜利来得十分艰辛,甚至有些侥幸。

先是,行军路上夏季暴涨的海水冲垮了河北去辽东的路。于是田畴献计:

此道秋夏间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最难行动。不如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前近柳城,掩其不备,蹋顿一战可擒也。

于是,曹军开山填谷,自己挖了一条路,绕了五百多里才到达柳城。

在回军的路上,因为天气干旱,两百里没有水源,没有粮食。于是,杀马为食,凿地三四十丈方得水。

艰苦的行军使曹操最喜欢的谋士郭嘉病死途中,恶劣的环境把得胜的军队逼到了绝路。

但曹操是个从来就不信命的人,情况越恶劣,他应对的态度也越强硬。

二,

这时,曹操写了诗,他写了自己一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匹老马,一个烈士,为了志向奔波千里。曹操的志向很简单,《三国演义》里说:"为国家讨贼立功",他在《对酒》诗里写到:"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三年拼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标准的儒家式盛世图景。而他,与那些满腹委屈,只动嘴不动手的诗人不同,他想做的,都做到了。

曹操写了沧海一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他写了让人绝望的饥寒一一"流澌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蘴籁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土不同》)。

三,

曹操是坦率的。

在同时代的诗人里,曹操写得最多、最细腻的是时代的痛苦。《苦寒行》《薤露行》,天气冷,没有吃的,饿殍遍地,没有活人。

曹操坦率到有时因为无法以成理推测,而让人不安。在一次征吴时,天下大雨,军中多有怨言。曹操知道有人要劝,直接发了一告示"有谏者死",然而贾逵还是进谏,于是被收监。但过了几天,曹操又说贾逵无罪,官复原职。又比如,《魏志》里,他下令,我们不要搞东汉那套以风评来判断人的标准。丧乱以来,风教凋敝,风评议论的标准,已经不适用判断人才了。任何人,以前做过的事,既往不咎。

曹操又是强硬的。

曹操依然要面对所有英雄要面对的问题:年龄增长,白发增多,记忆哀退……这些都演化成一种强烈的防御性一一他变得多疑、狠辣。汉献帝在许昌,卫兵全都是曹操的人,议郎赵彦为皇上解说他的处境,立刻被曹操杀了。他还养间谍,潜伏在自己的儿子臣下家刺探秘密,不能容忍别人在背后议论他。

他也想到他的行为会在后世遭来非议,他曾为自己辩解,但不祈求曾遍的理解。

建安十三年冬天,在那场后世为周郎和诸葛亮树碑立传的赤壁之战之前,曹操怀着统一天下的伟大愿望,立马吟诗。他在《短歌行》里写道: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四句是从《诗经》里抄来的。按照诗经原来的脉络,下面应是情缠绵的"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但诗人曹操笔锋一转,写道: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讲鹿鸣,讲宴谈,最后讲"归心",人家《诗经》写的是"情郎呀,快回我的信"。可他写的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人,难道不该来找我?"用情诗来招聘,写得这么强硬却又让人喜欢,可能只有曹操能做到。

以曹操的才能和性格中的"强硬",但凡他下决心做点什么,都能有所成就。他钻研兵法,便有了最早的《孙子》注。曹操爱喝酒,就有了后人谈到喝酒,就会提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把家乡一种"九酝春酒"的方子写了出来,献给了汉献帝,就有了日后的"古井贡酒"。他好读书,以至多年后他的儿子曹丕还忆他在军旅途中,手不释卷。他接纳天下最杰出的文人,哪伯人家刚写檄文把他骂得狗血淋头……

他建造铜雀台,原是为了军事,后人却觉得一定是为了收藏美女,似乎一定需要一个不寻常的场所与许多美人,才算是合格的"英雄图腾"。

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化人追求的风度与骨气,是文能倚马赋诗,武能安邦定国,出门风光,在家爱干吗就干吗,这些,曹操都做到了。

总之,曹操是个值得后人敬仰的人物。

(图片来自网络)

(坚持原创,读得其乐)

1.《张生史话 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个坦率又强硬的诗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生史话 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个坦率又强硬的诗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5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