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郭里集王氏历史悠久,渊源流长,虽然比不上峄县“崔宋黄梁”四大家族的财势,但其家族中世传书香,代出贤才,载于志传者不乏其人,在当地也称得上是望族。
据《枣庄郭里集王氏族谱》记载,郭里集王氏先祖祖籍山西琅琊郡,元末明初迁到山东费县。明万历年间即1587年,王舜教(1576--1642)任职于峄县教谕( 元 、 明 、 清时期,县学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的文教行政长官),定居郭里集。他见城北凤凰山(坛山)松柏交掩,流水环绕,环境幽雅,遂返费抚其父王守荣灵柩来峄,安葬于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乡西大楼村前。
王舜教的父亲王守荣,字君宠,号石川。虽是迁坟于此,但郭里集王氏后人仍将其尊为始迁祖。王守荣有四子:长子舜教、次子舜治、三子舜化、四子舜恭。
王舜教,号念川(怀念其父石川公之意)生于万历四年(1576年)九月,卒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后以教谕转任直隶真定府定州卫经历司。有二子:王琏、王瓒。长子王琏为峄县秀才,号瑞明,有八子。其中,次子名钟,六子名钦,七子名锡,八子名钊。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琏之次子名钟,字岳胤,县庠生,有一子名淳。自幼好学,由庠生出仕敕授修职佐郎,曾任济南府齐河县训导儒学。生三子:士杰、士楷、士桓。长子士杰,清监生,有六子,王煦、王熙、王蒸、王烈、王煜。
士杰长子王煦,清贡生,有一子,名升堂,字惟商,生员。此时,郭里集王氏人丁繁衍,族众渐多,族人逐渐外迁。升堂之孙由郭里集迁居峄县城南阴平镇黄山湖落籍,有五子,丁口繁盛。
王淳次子士楷,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正月,字子式,县庠生,生六子,王灿、王炘、王焜、王焯、王燕、王焕。
士楷长子王灿,太学生,元配孙氏,继配丁氏,再配靳氏。有三子,长子王肇基,次子王崇基、三子王成基。其中,长子王肇基迁居乐庄。次子王崇基,有一子王秉钤。秉钤有三子,长子明汉、次子光汉、三子文汉。明汉后裔多在江苏徐州一带。三子文汉配古邵镇后兴集范氏,遂由郭里集迁居兴集落户。生五子,王祥、王丕、王荆、王元、王廷。兄弟五人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在前后兴集两村成为大族。
士楷五子王燕,字北平,敕授修职佐郎,商河县训学,由郭里集迁居馍馍桥。配吴氏,子二,长子王东基,次子王西基。长子王东基有五子,定居馍馍桥。次子王西基,字景岐,配贾氏,有一子王永铭,由馍馍桥迁居孝义村。这两支人的后裔后来又迁居他乡。如十三世王在昆迁居古邵镇大荒村,十三世王在有迁居永安乡黄庄村,十四世王锦朴迁居古邵镇孝庄村。
王淳三子王士桓,字明公,赠生,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四月,配张氏,子孙后裔多在黄山后定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琏之六子名钦,有一子名溱,县庠生。其后人王准,字允则,生于康熙丁末年(1667年),敕修职郎乡饮介宾。王准长子王士楚,次子王士梅。长子士楚,字子俊,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生,丙子科岁进士,候选训导,例赠文林郎。有三子,长子王灼,次子王耿光,三子王梦熊。
王士楚长子王灼,字其华,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例赠文林郎,中书科中书加一级,乡饮耆宾。
王灼之子王鸿基,字振声,生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十月初九,敕赠文林郎,中书科中书加一级,太学生,恩赐朝议大夫,云骑尉,但其以父母年迈需要照顾为由没有到任为官。
王士楚次子王耿光,生于雍正丙午年(1726年),敕授文林郎,福建闽清县正堂,配晁氏,生三子。
王士楚三子王梦熊,生二子,长子德基,次子新基。德基次子王铭,字耀商,军功七品衔。
王准次子士梅,字子魁,敕授修职郎,恩贡生,任朝城县教谕。生二子,长子王荣光,次子王九苞。长子荣光,字华亭,县庠生。其子王秉铎,字以锷,廪生,后裔散居沈庄、进庄、南安城、大王庄、西王庄和税郭东南村等地。郭里集王氏长房六支后裔人丁兴旺,后裔遍及鲁南各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琏之七子王名锡,字三公,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县庠生。有六子:士东、士格、士榜、士树、士极、士檠。其中,次子士格为太学生,有二子,长子王灼,配宋氏,迁居税郭北玉堂村。三子王士榜,长房后人由郭里集河北村陆续外迁峄城南关,二房后人多在郭里集一带安居。
郭里集王氏老二支王瓒,为二世舜教公次子,字贞明。其后人多居于坛山后,亦有外迁他乡甚至台湾者。
郭里集王氏自舜教公迁峄数百年来,家族瓜瓞延绵,人丁兴旺,支裔繁盛,俊彦辈出。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清朝道光年间在湖南新田任知县、被后人誉为“一代廉吏”的王鼎铭。
王鼎铭,字新之,号彝轩,峄县郭里集(今市中区西王庄镇)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十五岁入郡庠,且学医道。嘉庆十五年(1810年),鼎铭由廪贡援例得授内阁中书。十九年(1814年),例捐主事,后因母年迈,辞官归里。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秋,鼎铭五十九岁,受荐而承上命,任湖南新田县知县。
他携两名随从至湖南桂阳,不坐轿,不穿官服,步行到新田上任。王鼎铭入署,于大堂旁设帷幄自处,门吏非召不得入,百姓有诉讼可直呼而进。案必亲躬,以杜差役枉私。办公倦怠,则伏案小憩,虽盛夏严冬亦不辍。外出办事,从不鸣锣开道,仅带一仆一役,自备饭食,谢绝礼品和宴请,坚持不扰百姓。道光十年夏,新田遭受旱灾,鼎铭公操劳于村墟,奔波于田间,率民掘井自救,并呈请调粮抚恤。他还两次变卖自家田产,以赈济新田灾民,并创办童子军和众善堂,以解决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等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新田为官三年,他秉承“天理、国法、人情”六字执政理念,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减轻税赋,为官三载,勤于治事,严于自律,政绩卓著,使新田“阳回大地,万户皆春,修农政则家余菽粟,课女红则遍地桑麻”,深受百姓爱戴,万民称颂。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鼎铭公应召赴省府,升任山西潞安知府时。适江华县瑶民赵金龙起兵反清,波及新田。他慨然自当,欲待事件平息再行履新。遂返任所,冒雪踏遍瑶棚劝喻,并置酒劝谕瑶长,以安其心,又领乡勇防守。时瑶军势盛,他遣散幕客,大书“尔果与我新田为仇,当杀我,勿伤我百姓”。鼎铭策马为前驱,聚各路乡勇拒敌,战死百余人,鼎铭公不幸中炮落马,为保护百姓以身殉职。
王鼎铭去世后,道光皇帝连下四道圣旨褒奖他和他的妻子,以及他早已仙逝的父母。称赞他“学通载籍,文武兼备。珥笔生华,会赋窈窕之章;金戈凝霜,堪作干城之寄”,入祀昭忠祠,授云骑尉世职。湖南新田人民赞誉他“才高八斗惊北国,德重五岳播南疆”,并自发为他修建王公祠堂,每年举行民间公祭。他的事迹被写进了《清史稿》和《峄县志》。1986年新田县编修县志,王鼎铭被列为新田人物志榜首。
王鼎铭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精神,与郭里集王氏家族的家规家训息息相关。王氏家训自二世舜教公时发起,六世士楚公加以修改,七世鼎铭公充实完善。每逢祭祀等重大家族活动时,王氏族人齐诵家训,教化后人,齐家之风代代相传,奉献社会代有贤人。正是在家规家训的熏陶下,王鼎铭才能够从书香门第的子弟成长为勤政爱民、受人尊崇的一代廉吏。为了能让子孙后代遵家训传家风,他在先辈家规的基础上又写下“富不贪财,常恤孤贫;散金台上,二疏长存”的家训。在新田任上,给家人修书时又讲:“最是误人重浮财,且把福苗心田栽;莫教黍粟遮望眼,东去五里散金台”。以此劝诫妻儿变卖田产赈济百姓,充分体现了他舍小家顾大家、行善济贫、清政爱民的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弘扬鼎铭公的功德业绩,继承和发扬其爱民廉政的光荣传统,郭里集王氏后人协助政府相关部门,编辑出版了枣庄市市中区文史资料第九辑——《跨越时空的纪念》(新田知县王鼎铭专辑)。成立了由枣庄、新田两地有关党政领导和知名文化学者一百余人参加的“枣庄名人文化论坛一代廉吏王鼎铭文化研究会”,创办了期刊《铭鉴》杂志。201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决定将原载于《清史稿》的王鼎铭传记正式编入《清史循吏篇》,填补了400多年来峄枣地区无人入籍国家正史的空白,成为峄枣地区自贾三近之后又一位入编国史的古圣先贤。
2006年底,王鼎铭第七世后裔、枣庄华欣针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淑华等人出资400多万元,以郭里集王氏家族的名义,偕同族人修复扩建了王鼎铭纪念园,使其成为当地廉政教育基地和著名人文景观。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中不妥及错谬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大漠侃人文 山东枣庄地区郭里集王氏家族溯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漠侃人文 山东枣庄地区郭里集王氏家族溯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5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