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5年,中国正值明朝永乐三年,郑和率领着200多艘船和近3万人组成的空前庞大的舰队,从南京出发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沿途30多个国家,展显了我泱泱中华大国的国威,万邦来朝(虽然,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史学界仍有争议,但它彰显了我大国声威,是不争的事实),至1433年,郑和共进行了七次远航,最远到达了东非、红海等地。这便是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途经爪哇、苏门答腊、暹罗(今泰国)、古里(今印度西海岸)、天方(今麦加)、麻林(今肯尼亚)等等。郑和的船队乘风破浪到达过如此多的国家,他所使用的船只性能十分优越。明朝斥巨资,动用大量人力、物力,采用先进的造船技术打造出来的“宝船”,担当了领航的旗舰。据记载,宝船长约150米、宽60米,船有4层,可挂12张帆,一艘船可容纳1000余人,载重量800吨,相当于如今的半个小型航母。每次下西洋,宝船的数量都在50、60艘左右。

偌大的船队在海上航行,导航是至关重要的。那这样一支浩浩荡荡的船队是如何认清方向、保持队形的呢?

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确,指南针对于郑和下西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百艘船,靠打旗语、用铜锣和灯笼的方式联系彼此,做到队形井然有序。在当时,他们还有着一种先进的导航、定位技术,叫做“牵星术”。用牵星板测量所在地的星辰高度,然后计算出该处的地理纬度,以此测定船只的具体航向。牵星术的主要工具是牵星板,牵星板是测量星体距水平线高度的仪器。通过牵星板测量星体高度,可以找到船舶在海上的位置。

诚然,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人类航海史的先河,取得了辉煌、巨大的成功。他比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早了半个多世纪。哥伦布开始出海航行,去发现新大陆,是在1492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1519年才拉开帷幕的。西方的船队、规模更是无法与郑和下西洋相媲美。可是,忠于历史、实事求是地说,郑和的船队与西方冒险家相比,郑和七下西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海航行。郑和的船队几乎都是靠着海岸线行进的,每到一地,都会靠岸与当地王朝邦交,顺便补给。他们每次在海上航行的时间最多20余天,而西方航海家则是完全脱离了陆地,深入大洋,航程可达3个月。

兴起于15世纪的西方大航海时代,最终为何会走得更加远?除了国家政策、利益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西方近代科技的兴起。我们不妨来看看西方航海家,他们是如何做到深入茫茫大洋而不迷失方向的?

他们主要靠辨识地球的经纬度来确定自己的方位。纬度可以根据北极星和南十字星座借助测量仪器,通过一系列计算求出。经度的获取就比较麻烦了。举个简单例子,假设我们在赤道上,经度每差1度,实际距离是111公里。我从东经1度到东经2度,就可以转换为沿赤道向东行驶111公里的路程了。速度乘以时间就可以知道路程,而速度相对较容易知道。

关键是对时间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差之毫厘可能谬以千里。当时,西方的能工巧匠为了制造出误差小于法案规定的2分钟的航海钟煞费苦心。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出生在英国约克郡木匠世家的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1693—1776)。他耗费40余年,先后制造出五台精准的航海钟,最出色的是1759年完工的H4,误差仅有5秒。

西方航海家在此后的几百年间称雄各个大洋,无往而不利。但是,当初创造了郑和七下西洋伟业的中国又经历了什么?那些威猛高大的宝船又会是怎么的命运……

(转载请取得授权,否则必究;本文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1.《幽幽龙仔 郑和七下西洋,竟都不是深海航行,西方航海家有何导航利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幽幽龙仔 郑和七下西洋,竟都不是深海航行,西方航海家有何导航利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5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