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代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国在经历了开国初期的兴盛之后,到了后期往往会出现权臣当道皇权旁落的局面,例如秦朝末年,宦官赵高把持朝政;汉朝末年,董卓占据朝堂,挟持天子。可以说古代封建统治者最怕的就是大权旁落,因此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加强皇权,可这样的悲剧还是在历史上不断地重演。

到了明朝建立,开国皇帝朱元璋作为草根逆袭的典范,自然对于得来不易的皇权视若珍宝,也就理所当然地不希望别人染指。在建国之初,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把曾经跟随自己的将军,大臣几乎全部清洗了一遍,杀的杀抓的抓,基本扫请了国内来自军事上的威胁。可光是来自武力方面的威胁解除了还是不能让朱元璋放心,他开始着手将阻碍自己专权的文臣一并清洗掉。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罗列丞相胡惟庸数条大罪,将其革职下狱并最终杀害,因其被牵连者多达数万人。此后朱元璋趁机裁撤了中书省,将皇权相权集于一身,延续了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也就此被废弃了。

朱元璋在罢黜丞相之后,虽说是大权独揽,但他同样也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将要面临繁杂的政务。要知道,丞相需要处理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事件,其中包括突发紧急事件和那些难以解决的积案。这些事情要想解决起来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假如由丞相来处理,那么丞相可以和幕僚们商量出个结果,然后再报请皇帝批示,这样皇帝和丞相的压力都不至于过大。可如今朱元璋将相权收回,又全然不许其他人干涉最终决断,因此他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一定是相当大。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在罢黜宰相后的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这短短八天的时间里,需要批阅的奏折就多达1660封,其中需要皇帝批示的就多达3291件,如此算来,朱元璋每天都要批复多达两百多封奏折,处理四百多件事务。

那么世人不仅会有一个疑问,就是朱元璋精力旺盛可以处理这么多事情,那么他的子孙假如没有他的精力,到时候应该如何处理呢?他们又会不会重新启用宰相制度呢?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朱元璋在撤销宰相之后,还掷下严令:“朕罢丞相,设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权归于朝廷。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他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阻止后继之君再设置丞相,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能牢牢地将国家大权抓在手中。

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完全如朱元璋预料,他的后继之君并没有他那样旺盛的精精力,并不能完全独立地处理完事无巨细的政务,因此内阁制和司礼监并存的制度就出现了。

内阁也就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决策集团,他们都由国家的股肱之臣担任,其中还有一位内阁首辅,被称为外相。同时还在内廷设置司礼监,其中掌权的大太监被称为内相。就这样,朱元璋的后继之君们通过内外相制度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而两相互相牵制又能够确保自己不至于大权旁落。

正是在这种制度的加持之下,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才可以醉心于后宫,不理政务,也不至于导致国家崩溃,因为还有内外两相再帮助他维持朝局,假如朱元璋看到这些想必会气得跳起来。

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自己承担了皇帝和丞相的全部任务,虽说是大权独揽,但长此以往身心都经受不住,因此后继之君们才在不违背朱元璋圣训的前提下创造性的想出了内外相互相制约共同辅助皇上的制度。事实证明这种制度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直到明朝灭亡的前夕,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还是明王朝的实际掌权者,直到他自缢在了煤山之上。

1.《一览古今 废除丞相制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每天的工作量到底有多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览古今 废除丞相制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每天的工作量到底有多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