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仓皇起兵,手下都是种地的农民,而且大军没有辎重,士兵们甚至连弓箭都没有,只能靠近身搏斗取胜。然而有趣的一幕发生了:裴弘策和达奚善意的军队虽然比叛军多一倍,而且武器装备要优良许多,却在刚刚交锋之后便四散溃逃,裴弘策组织不起任何反抗,最后只好带着十四名亲军退入洛阳城。

出师就取得首捷,太提振士气了。不仅如此,杨玄感还得到了大批武器和辎重,以及临阵倒戈的官军。隋大业九年(613)六月十四日,杨玄感屯兵洛阳上春门,开始了耀武扬威的军旅生活。

杨玄感,你好歹也是朝廷的重臣,想要攻打并占领洛阳城,怎么也得给首都人民一个交代吧,不然老百姓怎么会认可你呢?

接下来,杨玄感在上春门搞了个新闻发布会,涕泪交加地宣称道:父老乡亲们,你们恐怕都知道,我是隋朝的楚国公,身份地位非比寻常,家中有钱有粮,不缺吃穿,可我为什么要冒着全族被灭的风险起兵造反呢?我都是为了拯救天下的黎民百姓,拯救你们于水火啊。

老百姓一想,是啊,杨玄感造反,冒了多大的风险啊,他难道是为了一己之私吗,当然是为了我们小老百姓的幸福啊!

据史料记载,这场“新闻发布会”结束之后,百姓又是送酒又是送肉,狠狠地犒赏了杨玄感大军一顿,还鼓励家中的孩子参军,打算干一番大事业。

老百姓的思想是狭隘的,他们不知道杨家和皇族之间的恩怨,更不知道如果参加杨玄感的叛军,会给前线的隋炀帝带来多么大的灾难,他们更不会想到,如果隋炀帝拿下高句丽,隋朝将迎来多少年的和平稳定,破坏了隋炀帝的大计,又将会给天下带来多少灾祸。

老百姓嗨起来了,手下的幕僚却给杨玄感提了个醒:“老板啊,你说这些不痛不痒的话,只能糊弄小老百姓,大隋的文武百官都还在洛阳城呢,如何争取他们的支持才是你要考虑的事。”

杨玄感:“有道理!这样吧,我让韦福嗣帮忙写一篇檄文。”

韦福嗣,隋朝内史舍人,专门负责起草诏书,官军在洛阳兵败之后,他不幸被俘,杨玄感将他待为上宾,让他负责军中来往文书的工作。韦福嗣表面上投诚了,可暗地里却在想办法回洛阳。

面对杨玄感的请求,韦福嗣感觉有些不太美好,写讨伐檄书毕竟是杀头的罪过,干好了不过是继续做官,干不好,后果不堪设想啊。

韦福嗣:“楚国公,这事儿咱干不了,您另请高明吧。”

被人拒绝的滋味总归不太好受,杨玄感因此郁闷到了极点。

就在此时,李密找上门来了:“兄弟啊,我算是看出来了,韦福嗣就是一颗墙头草啊,他迟早得归顺朝廷,不如早点除掉他。”

杨玄感表示,他不愿意杀人,就算韦福嗣不愿意写讨伐檄文,也不会对他有二心,杨玄感愿意继续待他为上宾,将他养在军中。和李密比起来,杨玄感确实有点书生意气,也缺乏识人和用人的能力,这也为他的谋反事业平添了一份风险。

怎么办,继续找人代写,然后继续被拒绝?

杨玄感想了想,还是自己动笔吧。

讨伐檄书很快就出炉了,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

隋文帝好不容易打下这铁桶江山,圣上既然继承了皇位,就应该好好打理,可他却大兴土木,使得民生凋敝;沉溺于酒色,乱搞百姓子女;耽玩鹰犬,以至于地上跑的牛羊,天上飞的鸟雀也深受其害;亲近小人,致使朝廷朋党倾轧;为了打仗,轮输转运不止,百姓可谓苦不堪言。

即便如此,杨玄感的檄文中依然没有出现隋炀帝弑杀杨坚,欺凌后母之事,这是官修史书的记载,不容争辩。不过,在讨伐檄文的结尾之处,杨玄感爆了个惊天猛料:先帝曾经给我父亲杨素留下一道密诏,上面清楚地写着,如果太子杨广可以辅佐,你就尽力辅佐,如果是个不孝不贤的子孙,你就把他给废了。

这桥段,很像当年刘备向诸葛亮托孤的情景。遗憾的是,杨素不是诸葛亮,隋炀帝更不是后主刘禅,杨玄感连屁都不是。

杨玄感虽然很想把隋炀帝黑的体无完肤,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最后也只能找出这些不痛不痒的罪名,因此才在结尾爆出这样的猛料。然而世人都知道,所谓的托孤说辞,只不过是掩盖杨玄感起兵的意图罢了。

杨玄感兵临城下,又发布了讨伐檄文,洛阳方面压力山大啊。

此时,越王杨侗年仅9岁,还是个不知人事的娃娃,洛阳的防务工作自然落到了户部尚书樊子盖的头上。樊子盖为官一向清廉,对皇帝又极为忠诚,而且担任过许多州的刺史,是朝廷不可多得的实干型人才。

问题是,樊子盖长期在外地为官,没有中央朝廷(担任户部尚书不太久)的资历,对洛阳的官员和政务也不是很熟悉,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啊。当时,洛阳官员对樊子盖的抵触情绪非常强,以至于许多军情都没有及时向他汇报。

就拿裴弘策来说,奉命前去平叛,啥也没干成,还给杨玄感白送了几千名士兵和辎重武器,都不知道他是朝廷的官员,还是杨玄感的卧底。

裴弘策孤身逃回洛阳,樊子盖并没有惩罚他,而是鼓励他再次整军出战。未曾想,裴弘策竟然公然违抗樊子盖的军令,撂挑子不干了。

樊子盖是隋炀帝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自然要以老板的利益为重。

洛阳安,则前线安,洛阳危,则前线危。如今,他的领导权威被挑战,洛阳城危在旦夕,如果不严肃处理,恐怕就会捅出天大的篓子啊。据史料记载,樊子盖态度强硬,强行砍了裴弘策的脑袋,这才镇压了洛阳官员的嚣张气焰。

自古以来,挑战君主的权威,一个脑袋肯定是不够用的。

比如国子祭酒杨汪,昂着高傲的头颅,挺胸拔背地站了出来:樊子盖!我就是不服你,你能拿我怎么样,你还敢杀了我不成?

樊子盖二话不说,当即命卫士将杨汪牵出去砍了脑袋。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手拿皇帝的令箭,杀起人来毫不含糊。

樊子盖用两颗血淋淋的人头告诉东都官员,谁才是这个城池真正的主宰者。

此时,距离杨玄感攻打东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周边郡县的支援部队也在慢慢靠近洛阳,可他们听说樊子盖诛杀了败军之将裴弘策,纷纷吓得不敢入城。

杨玄感趁此机会派人游说,将四十多个朝廷勋贵网罗到了自己的麾下。

咱们来看看都是些什么人。

韩世咢:上柱国大将军、寿光县公(食邑一千户)韩擒虎之子。

杨恭道:隋朝宗室,观王杨雄之子……(此人尊号太多,此处写不下)

虞柔:金紫光禄大夫虞世基之子,亲叔父是大唐的宰相虞世南。

周仲:义宁郡公、右武侯大将军周罗睺之子。

来渊: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

裴爽:户部侍郎裴蕴之子。

郑俨:大理卿郑善果之子。

这些人无一例外,全部出身豪门望族,家族的长者都是大隋的顶级权贵,而且都在朝堂担任要职,却又不约而同地站队杨玄感。这样的行为,我们该如何解释呢?樊子盖杀了违抗军令的裴弘策,和他们有啥关系?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把隋炀帝拉下马,他们还是勋贵,只是换了个老板而已。

如此多贵族集体反水,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视大隋为敌。

回想起隋炀帝二征高句丽之前,曾经下了诏书,限制朝廷勋贵入朝为官,剥夺了他们建立军功的机会,这件事也就不太难解释了。

有了贵族的加盟,杨玄感的兵力直接飙升到五万人。和洛阳方面相比,杨玄感似乎才是名副其实的官军,而洛阳城的守军,只不过是负隅顽抗之辈。

公子哥儿们顺利会师之后,杨玄感传下了军令:分兵五千前去把守慈硐道(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分兵五千前去把守伊阙道(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命韩擒虎之子韩世咢率兵三千包围荥阳,命顾觉率兵五千攻取虎牢关(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境内)。

一时间,叛军军威大振,东都震惊,长安震惊。

震惊归震惊,洛阳是大隋的首都,城池的防御能力也不是盖的。

就拿外城来说,南墙长度七千二百九十米,东墙长度七千三百一十二米,北墙长度六千一百三十八米,西墙的南端(西北角是皇城)长约六千七百七十六米。外城的城墙全部由夯土筑成,城墙的宽度大概在十五到二十米之间,高度没有详细记载,不过长安的大兴城高度是五米左右,据猜测,同时期的洛阳城应该要在这个高度之上。

此时,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洛阳城里有兵有钱还有粮,人心也还在,杨玄感想靠手下的那点儿土兵攻克洛阳城,实在是白日做梦!上春门外的一番演讲,群情激愤,好评如潮,可讲完之后,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说白了,只要城门不开,杨玄感也只能在外面继续耗着。

杨玄感为难的时候,官军方面正忙着调兵遣将,全力围剿。

先说说长安方面的防务。临行前,隋炀帝让年仅8岁的代王杨侑坐镇长安,刑部尚书卫文升全面主持政务。

据史料记载,卫文升是洛阳人,年逾古稀,是从南北朝混过来为数不多的老寿星之一,见惯了朝堂上的背叛和腥风血雨。有一句话怎么说的,宠辱不惊,坐看庭前花开花落,老爷子不该为这些破事儿烦心吧。

有趣的是,卫文升的情绪非常激动。

老板在前线打仗,杨玄感这小子在后面起兵造反,还有这么多勋贵子弟跟风相随,这不是要大隋的命嘛!据史料记载,卫文升气得暴跳如雷,怒火滔天,带着四万精兵支援不说,路过华阴的时候,老爷子居然下令掘了杨素的坟墓,并将他挫骨扬灰,以示长安方面的愤怒。

卫文升的身体虽然经不起颠簸,可赶起路来却毫不含糊,他几乎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洛阳战场,并在洛阳城北和杨玄感展开了第一次交锋。

当时,杨玄感亲自上阵杀敌,表现的无私忘我,骁勇异常,部下看到老板玩命儿,一个个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猛烈冲锋。卫文升部损失惨重,只好且战且走,随后在金谷(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和叛军形成对峙之势。

几番交战过后,杨玄感的兵力暴增到十万之众,形势有些不妙啊。

幸运的是,卫文升并没有闲着,直觉告诉他,如果让杨玄感的势力坐大,朝廷将会非常被动,为此,他决定孤注一掷,险中求胜。据史料记载,卫文升率部在邙山之南与杨玄感的叛军展开主力决战,一日之内,双方交战十余次,杨玄感的弟弟杨玄挺中箭而亡,叛军这才放缓了进攻。

再来看看辽东战场。

辽东城外,隋炀帝下令装填了一百多万袋泥土,然后将它们堆积在辽东城的城墙边上,硬生生筑成了十多米宽的大斜坡,官军顺着斜坡爬上城墙,开始与高句丽大军短兵相接,再加上投石车在一旁助威,攻克辽东城指日可待。

可就在此时,坑爹的杨玄感起兵了。

隋炀帝闹不明白,农民起义都还没成气候,朝廷的勋略会起兵造反,图啥?

宰相苏威告诉他,杨玄感虽然有小聪明,却胆大心不细,成不了大事,反倒是要防备那些心怀叵测,想要浑水摸鱼的人趁机闹事!苏威的这番话直接洞穿了朝廷勋略们的心思,可谓是老成谋国的典范啊!

前面已经说过,在那个年代,贵族圈子的游戏规则就是谁有本事,谁就可以做皇帝。如果是一般的农民起义,朝廷只需要派兵镇压,好好抚恤即可,可杨玄感是朝廷的超级贵族,谋反行为很容易得到旁人认可,这才是隋炀帝真正忧心的地方(帝又闻达官子弟皆在玄感所,益忧之)。

隋大业九年(613)六月二十八日,隋炀帝召集将领,商议秘密退兵之事。

为了给高句丽守军造成错觉,隋炀帝下令将所有军资、器械、攻具、营垒、帐幕全部留在原地,只带了部分军粮连夜撤军。

高句丽守军已经被打怕了,他们担心这是隋军的阴谋,连门都不敢打开,直到隋军离开两天后,他们才敢出城追赶。此时,隋炀帝已经渡过辽水,高句丽人杀了后军几千个老兵之后,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去。

返程期间,隋炀帝传下军令,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左候卫将军屈突通星夜兼程赶往洛阳,立即组织兵力平叛。海军主帅来护儿更积极,隋炀帝的军令还没到,他就力排众议,率领大军赶往了洛阳。

主力大军回朝,杨玄感还能蹦跶几天?

按照李密和杨玄感的计划,他们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拿下洛阳,控制文武百官的家眷,让远在辽东的隋炀帝投鼠忌器。遗憾的是,樊子盖是个硬点子,他虽然灭不掉杨玄感,却也没让他占到什么便宜。卫文升则是在洛阳城外发动了数次冲锋,将杨玄感的大部分主力都吸引了过去。

如今,从河北赶回来的宇文述、屈突通、来护儿逼近洛阳,杨玄感只能将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大军分为三路,分开作战。洛阳战场的局势短时间内发生逆转,而杨玄感却毫无办法,其郁闷可想而知。

此时,叛将杨子雄出了个主意:既然咱们士气低下,您要不称个帝玩玩儿?

各位看官,这就是发生在隋朝的现实情况,称帝如同闹着玩儿似的,完全没有任何顾忌。除了杨玄感,可以再举个例子:

隋大业九年(613)七月,江南传来了噩耗:余杭人刘元进造反称帝。

据史料记载,刘元进和皇叔刘备一样,垂手过膝,因此觉得自己天赋异禀,必定承载着老天爷的使命,这才宣布起兵造反。一个普通老百姓,就因为自己的身材异于常人,就敢宣布造反,可笑不可笑?

如果说刘元进是为“身材失调”所迫,那杨玄感就是上赶着要做皇帝。

瞧瞧,面对杨子雄的提议,杨玄感显得十分兴奋。别人不知道,杨玄感的心里可是最清楚,自己起兵造反,明面上说是为了黎民百姓,潜台词不就是说隋炀帝不行,得由他杨玄感做皇帝,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吗?

杨玄感当即做出批示:杨子雄是好样的,以后你就是我团队的核心骨干了。

不过,称帝是大事,杨玄感还是找到了好朋友李密,想听听他的建议。

李密说道:“兄弟!虽说咱们兵力强盛,而且经常攻克城池,也有很多人投奔我们,但是你不要忽略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郡县主动响应我们啊。如今,东都固若金汤,各处援兵却在慢慢靠拢过来,形势颇为不妙,咱们应该先拿下关中地区,然后再考虑做皇帝的事儿吧?”

杨玄感不傻,有时候,梦想只能拿来意淫一下。

文/九皋寒叟

1.《熊猫读史 隋末大起义:大家都想做皇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熊猫读史 隋末大起义:大家都想做皇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7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