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姜维知道汉中难以保住,急忙摆脱邓艾的牵制,退往阴平,集中兵力据守在剑阁(今四川剑阁县)以抵御钟会。剑阁地形险峻,易守难攻,素有“剑阁峥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姜维在此安营扎寨,坚守不出。
邓艾出奇兵
钟会率军到达剑阁,久久难以攻克,而且运粮道路既危险又遥远,因此粮草不继,军心开始动摇。但是,剑阁乃通向成都的要道,是不能放弃的。钟会此时真是一筹莫展,在这个关键时刻,邓艾想出一条计策:从阴平出发经过江油奔赴涪县(今四川绵阳东),出奇兵直捣蜀汉的腹心之地--成都.
邓艾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能靠给别人家放牛为生。曹操攻占荆州的时候,邓艾跟随母亲到了颖川,一次偶然读到了关于陈寔的碑文,其中有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于是他自行改名为土则,后来因为与同族人重名,改名为士载,以表达对陈寔英明神武事迹的敬仰。说起陈寔(字弓,今河南许昌人),他在东汉末年可以说是一个知名人士,在朝中和民间都拥有极高的威望。
如在州县处理案件时,官员经常会遇到一些难缠的嫌疑犯,他们百般狡,拒不认罪,往往令官员头疼不已,最后实在没招了,只有使出杀手,把他们移交到陈寔老爷那里去。那些嫌疑犯则不禁沾沾自喜:“怎么样,拿我们没撤了吧!再換一个官员又如何,我们照样油盐不进!”于是他们试探着问:“如今带我们去见哪位官员?”衙役们漫不经心地答:“陈寔老爷。”嫌疑犯们立即变得如缩头乌龟,趴在地上磕头求饶:“我们坦白认罪,千万别带我们去见陈老爷。我们宁肯接受惩罚,也不愿让陈寔指责一句。”可见陈寔在当时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
邓艾将陈寔视为自己的偶像,足见其雄心壮志。邓艾从小务农,熟悉农业,后来有机会担任了一名丛草吏。在任职期间,邓艾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查研究。见到名山大川和奇特地形,他都要放下手头的工作指点一番:这个位置应该设军营,那个地方应该设粮仓,那个位置应该加岗哨。以致于很多人认为,他有点精神不正常。尽管胸怀大志,但邓艾时常告诚自己,不要好高远,要脚踏实地。对本职工作,他兢兢业业,精于钻研.
当时朝廷想提高粮食产量,积钱粮以备战争之需。邓艾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兴修南方的水利与河渠,平时方便农田灌溉,一旦南方有战事,船只方便行驶,整个军事行动就会变得游刃有余;要在准河流域开电田,因为一旦对吴国开战,从北方调运粮草势必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故可在南方大量开星土地,一方面增加全国的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南方战争打响之时,方便军需供给。
邓艾切实可行、高远属的建议,立即得到了司马慾的采纳。后来南方的土地面积迅速增加、河道也大大拓宽,北方来往的运兵船、运粮船能够自由航行,满足了战争的需要。可以说,后来魏国伐吴的胜利,邓艾功不可没。邓艾的才能被司马懿赏识,当时朝中缺少大将,司马懿频繁调遣邓艾无论哪种任务,邓艾总是不辱使命。249年夏季,邓艾接到的任务是对付蜀国维的进军。姜维实行骚扰战,来去无常。有一次邓艾打退了姜维的进攻,姜维一时销声匿迹。属下都认为维肯定不会再来,建议趁机攻打羌人。熟知姜维路数的邓艾却说:“且慢,姜维一定会来,我们来个守株待兔如何?
邓艾带着兵马,守在白水北面。果然,姜维出现了,而且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地在白水南面扎下营盘。邓艾不禁暗暗生疑:我方人马很少,姜维本可挥师渡河,展开决战,怎么不慌不忙地在河对面安营呢?这里面肯定暗玄机。邓艾仔细看了看地图,了然于胸道:“此乃姜维声东击西之计。”他立即派人增援六十里以外的洮城。不出所料,姜维带兵袭击县城去了。因为早有准备,姜维未能得逞。因此次战功,朝廷授予邓艾关内侯的爵位。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上台,邓艾继续出谋划策。
当并州的奴单于刘豹统一本地部族时,邓艾赶紧上书朝廷:“此乃危险事件,应高度重视。匈奴近年之所以不能对我朝造成威胁,是因为他们是一盘散沙,如让他们团结起来,后果就不堪设想。当务之急是分化瓦解之,匈奴部族里有亲汉之人,应该扶植他们,施以功名利禄之恩惠,如此一来,内部就有了牵制刘豹的力量,奴就不足为虑了。”朝廷又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母丘俭、文钦发动叛乱,母丘俭负责散播假情报,试图扰乱魏国的视线,而文则负责声东击西,攻打乐嘉城。邓艾对叛军的图谋已经洞察在心。他在文钦到达乐嘉之前,抢先占领了这座城池,切断了叛军的路。不久,匠俭兵败被杀,文钦投降东吴。
东大将孙峻带领号称十万人的大军救援,邓艾事先抢占险要位置,据有利地势成功进行了阻击,打退了孙峻的进攻。司马师病近后,维趁魏举国哀悼之际,对魏国发动进攻,兵分数路,来势汹汹。魏国派遭征西将军陈泰和雍州刺史王经前去迎战,邓艾作为副将跟随出征。姜维摆了个口袋阵,引诱魏军攻打。王经求胜心切,贸然出击,被姜维杀得大败,只好退守到狄道城防御。姜维率兵围困狄道,一时间,魏军形势岌岌可危。多亏陈泰和邓艾及时赶到,打退维,救出王经。此次战役史称“洮西之战”,魏军伤亡惨重。此战之后,陈泰因指挥不当被停职,邓艾接替陈泰为征西将军。
面对蜀军的挑衅和进攻,司马昭不得不将工作的重心调整到对蜀国作战上。256年,姜维洮西之战兵败后退守钟提(今甘肃临洮县南)。当时魏军普遍有一种乐观情,很多将士认为姜维兵力已经衰弱,不可能主动进攻。邓艾则认为,现在蜀军在许多方面仍占优势,姜维绝不会善罢甘休。
不出其料,没过多久,在当年秋季,姜维便从祁山出兵了。听说邓艾早有防备,姜维便转而向安南进攻。邓艾占据了武域山,与姜维对。姜维与邓艾争夺险要之地未能成功,当天夜里,渡过渭水向东而行,沿山奔向上邽。邓艾在段谷与之決战,将姜维打得大败,使姜维的进攻计划彻底失败。邓艾屡屡与维斗智斗勇,姜维始终是邓艾的手下败将。因为此次胜利,邓艾被封为邓侯,都督陇右军事,可谓大权在握。如今,在前进受阻的情况下,邓艾再出奇招,采取掏心战术。魏军虽然没有攻克剑阁,但把姜维的主力牵制住了。于是,邓艾趁机偷偷率领精兵,穿过阴平羊肠小道,翻过海拔三千米的高山,逾越七百里荒漠无人区。这支精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前进了近千里,蜀军竟没有察觉。
快到涪水边的江油县时,粮食已经吃尽,将士们脸上、身上大多有擦伤、划伤,又累又饿,而摆在面前的是绝壁深谷,无路可走。面临绝境,大家都慌了神,李白的《蜀道难》说的就是这个情景,足见蜀地山川之险峻,道路之艰难。邓艾处事不惊,冷静地观察地形,随后身先士卒,用毡毯住自己,翻转着从悬崖峭壁滚下山去。众将士见状,还有什么好说的,有毛毡的就滚,没毡子的就攀沿着树木崖壁鱼贯而下,终于过了这条绝路。邓艾率军到达江油,驻守江油的蜀军没有想到魏军如同神兵天将般从后面杀来,根本来不及组织抵抗,守将马率众投降。
诸葛瞻守绵竹
邓艾继续向绵竹(今四川德阳北)进攻。当时驻守绵竹的蜀国将领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字思远)。诸葛瞻率军迎战,到达涪县后,原地驻扎以待邓艾。随军的尚书郎黄崇一见这阵势,知道不妙,此地地势平坦,打阵地以短击长,乃兵家大忌,因此劝说诸葛瞻不要滞留,应当迅速占据险要,阻止敌人进入平地。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苦口婆心,眼泪鼻涕地劝了诸葛瞻好几次,他仍是不听。黄崇仰天悲叹:“诸葛丞相何等容慧之人,却生下此等庸子,蜀军大势已去矣!”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邓艾到达涪县。诸葛以其子诸葛尚为先锋进行阻击,被邓艾迅速击溃,诸葛瞻只好退兵驻守绵竹。
诸葛瞻自幼受到诸葛亮的熏陶,耳需目染,品学兼优。诸葛亮临终前写诚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封流传古,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座右铭的家书,就是写给诸葛瞻的,当年他八岁。
诸葛瞻十七岁成亲,夫人是蜀国的公主,因此被授以骑都尉的官职。次年,又被升为羽林中郎将,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之后,他依次被升为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说白了,他之所以仕途顺畅,平步青云,都是因为父亲诸葛亮。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野上下不忘诸葛亮的恩德,爱屋及乌,将情感自然寄托在了诸葛亮的后人身上。每当朝廷有好的政策措施颁布,即使与诸葛瞻无关,百姓也会因为诸葛亮的缘故,认为这都是诸葛瞻的功劳,所以诸葛瞻的名声流传甚广。但载着一身光环的诸葛瞻实在没有其父的半点遗风,且高做固执。
邓艾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便写信劝诱诸葛瞻:“如果你肯投降,我一定会推荐你为琅琊王,如此便可荣归故里,光宗耀祖。”诸葛气得火冒三丈:真是狗眼看人低,我纵然无能,却不是贪生死、卖国求荣的无耻鼠辈!当即杀掉邓艾的使者,部署军队等待邓艾的进攻决心拼个鱼死网破。邓艾非常生气:你小子敬酒不吃吃罚酒,给我狠打!邓艾派他的儿子邓忠,和师纂一起,从东西两面夹击诸葛瞻。但是,邓忠与师纂所率将士经过先前一路跋涉拼杀,体力消耗很大,而蜀军吃饱喝足了以逸待劳,再加上气高涨,首战魏军失利。
邓忠、师纂退回营中,禀告邓艾说:“众将士很是劳累,而敌锐气尚存,一时难以攻破。”邓艾大怒喝道:“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何不能者!再攻之不破,我就杀了你们!"”邓忠、师纂知道他的气,说到做到。反正是一死,不如战死沙场。这二人抖擞精神,率军再战。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结果他们大败蜀军,诸葛和黄崇双双被斩于马下。后来,晋人干宝评价诸葛瞻:“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可谓非常贴切。诸葛瞻败亡,成都最后的防守力量也随之消失殆尽,直接暴露在邓艾大军的面前
蜀汉灭亡
蜀汉朝野异常震惊。成都的老百姓纷纷逃走躲避。朝廷惊恐万状,乱作团。汉后主刘禅不知所措,紧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议论纷纷、七嘴八舌,提出了各种方案。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一向友好,应该流亡到吴国;有人提议南逃南中,那里山势险要,易守难攻,沉默的光禄大夫谯周(字允南,四川间中人,古史学家,善书札,颇晓天文)忍不住站了出来,提出一个语惊四座的建议:哪里也别去,就地投降魏国。嘈杂的朝堂一时鸦雀无声,静得听见人们的呼吸声。
面对众多惊讶疑惑的目光,谯周侃侃而谈:“自古以来,没有寄居别国仍为天子的,如果到吴国去,也当臣服于吴。从形式分析,魏国迟早要吞并吴国,同样是称臣,对小国称臣不如对大国称臣,也免两次受辱!而要南逃,应当及早计划、早实施才能成功。如今大敌近,人心不稳,一些奸臣小人令人莫测,恐怕南逃的第一天就会有人发动叛乱,根本不可能到达南中!”大家一听,觉得有道理,但投降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况且对方愿不愿意纳降呢?
有人便向谯周提出,如果邓艾杀红了眼,不接受我们的投降怎么办?周答道:“现在吴国还没有臣服于魏,形势使他不得不接受我们投降,而且会待之以礼。如我们降魏,而魏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我将只身去洛阳用古代大义与他们争辩。”众人赞成周的意见,唯汉后主仍然想入南中,犹豫不决。谯周又言道:“南方属偏远蛮夷之地,平常就不纳供奉租税,还多次反叛,丞相诸葛亮用武力通,他们走投无路才顺服。如今若去南中,外要抗拒敌兵,内要供奉朝廷日常各项开支,费用浩大,无处收取,只能由各夷部族负担,那他们必然会反。”
周有理有据的分析打消了大家的疑虑。当前最要紧的是保住性命,于是大家纷纷表示题降魏国。刘的儿子北地王刘自幼聪,机放过人有气节,坚决反对投降,请求坚守城池,与魏军决一死战,但是没有人听他的。后主刘禅是一个没有主见又胆小如鼠的人,见大家都是这个想法,虽有些不甘心,但无计可施,于是派人带着玉去见邓艾,表示愿意投降。邓艾率军入成都,刘禅按照古老的国君投降仪式,反绑双手,率文武百官抬着棺木以表投降诚意。邓艾手持符节,为刘禅解开绳索,焚烧了棺材,接受投降。邓艾部众对百姓很宽容,没有扰民事件发生,还让他们继续操持旧业,因此受到蜀国民众的拥戴。
刘禅投降的当天,刘谌跑到祖庙里痛哭了一场,然后自杀殉国。不知刘禅听到儿子殉国时是何感想?这个无能的蜀汉君主,不仅辜负了父亲光复汉室的托,对不住祖宗,也愧对儿子。如果他能像儿子刘谌那样有胆识、有气节,兴许陈寿的《三国志》就是另一版本了。263年,立国四十五年的蜀汉政权就这样灭亡了。
结语
魏灭蜀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表明三国鼎立的局面从此改变,向全国统一迈进了一大步。从这点看,司马昭是对中国有贡献的人。当然,邓艾更是功助中著。他极具远见,具有灵活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如神,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尤其伐蜀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他用智谋加速了蜀国的灭亡,减少了人员伤亡,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光辉的一页。
1.《白起文史 邓艾率奇兵攻打到成都,刘禅为什么不迎击,直接开城投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白起文史 邓艾率奇兵攻打到成都,刘禅为什么不迎击,直接开城投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