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11年,金朝人口五千多万,军队100万(参考《金史·卷四十六》),而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国人口仅有70万,军队更是仅有15万。从数字直观对比来看,金朝人口是当时蒙古的40多倍,军队比蒙古多出10倍。

金朝和大蒙古强弱立判,金朝实力高出成吉思汗几截,如果两国开战,金朝似乎是直接碾压成吉思汗。

可就是在实力对比非常悬殊的情况下,成吉思汗竟然铁了心带着蒙古10万铁骑,在1211年攻打拥兵百万的金朝,蒙金长达23年的战争就此拉开序幕。但为何成吉思汗如此心大,胆敢攻打金朝呢?下面我们一探究竟。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正式上尊号为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在此之前,蒙古各部落一直受到金朝的压迫,不仅每年纳贡,而且每三年就要受到金兵剿杀,叫做“减丁”,目的就是使蒙古各部落一直保持着虚弱的水平,他们也因此对金朝恨入骨髓,成为世仇。

当建立大蒙古国后,成吉思汗深知他金朝不会坐视他的强大,他也不会继续接受金朝的压迫,在未来形势的发展上,他与金朝必有一战。

对于成吉思汗来讲,晚战不如早战,早战不如主动战,但金国毕竟是大国,成吉思汗也不敢贸然开战。

早在1205年,成吉思汗尚未完全统一草原六部之前,就产生了灭金想法。而灭金必须确保自己内部的统一和大后方的稳定,而确保大后方稳定的关键就是斩断金国在后方的臂膀。

西夏作为金国的臂膀,成为成吉思汗的眼中钉。成吉思汗不打无准备之仗,他在1205年,命四子拖雷率三万人试探性侵入西夏北部地区,结果西夏虚弱不堪,直接洗劫了西夏紧邻蒙古边境的一些城镇。

通过这次试探性攻击,成吉思汗已经嗅到灭金的缺口,于是在1207年,趁西夏国内发生内杠,成吉思汗发动第二次征夏之战;在1209年,先向西征服了畏兀儿人,再回头打西夏,挑起了第三次征夏战争。

通过这三次征夏之战,迫使西夏称臣纳贡,并答应日后出兵与蒙古一起攻打金国。至此,成吉思汗顺利剪除金朝的一个臂膀,解决了攻金的后顾之忧,而且扩充了攻打金国的实力。

同时,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征夏之间,也就是公元1208年,金国国内发生了一件大事,金章宗去世,庸碌无能的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即位,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废材。

成吉思汗曾经与金卫绍王有过接触,知道这是一个无能之辈。

当卫绍王即位后,传诏蒙古拜受,成吉思汗直接说:“我以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人做的,没想到竟是这种庸碌之辈!有什么好拜的?”

其实,成吉思汗内心应该是窃喜的,一个庸才即位为皇帝,这意味着金朝内部腐朽不堪,更能增加灭金的胜算。

成吉思汗紧锣密鼓的周密筹划灭金事宜,在征服西夏和庸主即位两件大事下,他还不断招纳并策反金朝内部官兵和部落,同时利用商人、使节等刺探金朝的情报,想办法麻痹金军。

曾经,金朝守边将领纳哈买住得知大蒙古国在漠北练兵备战之时,他认为至关重要,急忙告知金主,可金主永济却认为他扰乱军心,竟然囚禁入狱。

由此可见,金国对大蒙古国的轻视以及备战的懈怠,也可以看出大蒙古国的情报和掩饰工作做得非常到位。

终于,在经过长达5年的缜密准备后,成吉思汗于1211年正式发起蒙金之战,并在野狐岭与金军主力展开决战。

结果,大蒙古国10万铁骑大破金军45万主力部队,歼灭金军精锐,一举扭转大蒙古国和金国的巨大实力差异。

后经多次战役,历经成吉思汗、拖雷、三子窝阔台汗,最终通过联合南宋才并吞金朝,成为世界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灭国战。

回头来看,为什么成吉思汗敢于攻打实力强大的金国?因为成吉思汗从战略高度入手,并经过了五年的精心准备,并力求一击必中,具体来看,其信心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蒙古国的统一、全国的上下一心以及同仇敌忾的10万蒙古铁骑,成为成吉思汗敢于攻打的定心丸。

二是提前定义敌人,超前谋划,征服西夏,稳定大后方,剪除金朝的臂膀,这成为成吉思汗攻打金国的重要前提。

三是通过收买、策反等方式,使金朝产生对大蒙古国的轻视和懈怠,为成吉思汗练兵备战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四是金朝内部腐朽不堪,客观上为成吉思汗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强大的敌人都是从内部瓦解开始的,同样对于金朝的堕落,正是为成吉思汗提供了难得契机。

1.《洞评文史 仅有10万兵力的成吉思汗,为何胆敢攻打拥兵百万的金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洞评文史 仅有10万兵力的成吉思汗,为何胆敢攻打拥兵百万的金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7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