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桓公七年

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

前一篇:起名字的学问,名字暗含了你的将来命运


公元前705年,周桓王15年,鲁桓公7年。

春,二月己亥,焚咸丘。

如果一年只有两个季节,这还算一年吗?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能够只记录两个季节的,非常少。如公元前708年,桓公四年,只记录了春夏两季。本年桓公七年,也只有春夏两季。只书写两季,是不成一年的,即使没有事情发生,也应当记录其当季的首月,如鲁隐公九年,秋季无事发生,于是只记录了“秋,七月”。(参考:奇怪了,这一年只有春夏两季,秋冬去哪了?)

作为编年体史书的《春秋》为何只记录两个季节呢?回看桓公四年,记录春夏两季,那年桓公狩猎跑得太远了。这次记录春夏两季,因为发生了惨烈的火攻战争。

春天,二月二十八日,鲁国用火攻的方法攻击了咸丘这个地方。人常说,春秋无义战,战争是政治手段的延伸,是用来辅助政治的,战争是政治的最后手段和方法。用武力来作最后的征服,意味着前期的谈判是失败的。

火攻

春秋战争,通常会举着道义的大旗来讨伐不义的一方,不是为了消灭,而是为了道理。一旦你顺服了,黑压压的大军说撤也就撤了,改错还有机会。当用火攻的时候,玉石俱焚,好坏咸灭,一切事物,包括有血有肉有感情,会哭会笑的父母孩子及有情男女都在焚烧中付之一炬,成灰湮灭。当对方想要悔改服罪的时候也不可能再有机会了,这已经不是为道义而战了,这是毁灭,这是让对方消失。故而,火攻是残暴不仁的战争手段段,以火攻人,开始于鲁桓公,此前未有。鲁桓公弑君自立,又残暴不仁的开始用火攻击,《春秋》讥讽他暴虐,所以去“秋冬”二季来贬义他,彰显他王道精神的丧失,道德日益衰落。

历史走到春秋的关口,人心开始崇尚暴力,礼崩乐坏,这也是孔子所忧惧的,也是他著《春秋》的初心,惊醒世人,恢复王道,救天下。

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

夏天,毂国的国君和邓国的国君来鲁国朝见。这里的居然把两个国君的名字写出来了,非同寻常的笔法,也意味着又非同寻常的故事。

参考上一篇的末尾,桓公六年,“冬,纪侯来朝”,冬天,纪侯来朝见。并没有书写纪侯的名字。毂国的爵位是伯位,邓国的爵位是侯位,纪国的爵位是侯位,所以他们的国君分别称为毂伯,邓侯,和纪侯,周朝分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公最大,郑国和毂国为伯爵,鲁国和齐国是侯爵,楚国虽大而强悍,可是以中原诸侯文化的心里,楚国也只是个子爵,楚国国君称为楚子,因为楚国没有文化,属于蛮夷地区。

毂国的国家位于今天的湖北谷城西北地区,绥是毂国国君的名字,称为毂伯绥。邓国位于今天河南的邓州,吾离是邓国国君的名字,称为邓侯吾离。纪侯来朝见不称其名,而毂伯和邓侯来朝见却称其名,什么原因呢?

据《左传》的讲法,是贬低这两个国家,因为他们是失地之君,他们已经失去国家了,没有了土地,所以也没有资格再作国君了。失去土地的国君寄居在别的地方称为“寄公”,对于“寄公”,所寄居的国家还给予他们国君的待遇,但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不能再享有寄公的身份,因为诸侯失地,当被诛绝。

古代的一个小国家的国君,估计也就是现在一个县那么大地方的主人,在周围诸侯的虎狼环伺之下,估计也过得胆战心惊的,恰巧碰到不肖子孙胡作非为,很快就会被周围大国兼并而失去国家,他们沦为平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动不动就会惨遭灭族灭门。

所以竞争是人类的常态,自立才能为人,家业和财产很难世代传承,有能力创业,没能力守业也很难,只能重视教育,把后代培养成有道德的好人,即使碰到战乱,别人念你一点功德,或许会放你一马,因为,人们总是想原谅一个好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他们的后代子孙你能认识几个?但是每年孔子的后代在祭拜日从五湖四海到曲阜拜孔子的多达两万人,孔子世家成为中国最大的世家,子孙遍及海内外,族谱延续至今不绝,这难道不是孔子的道德庇佑了子孙三千年吗?孔子生而孱弱,死后生辉,道德才是最应该贯穿教育传承的核心精神。

孔子

这一年,有人失地,有人焚火,人心开始变坏。社会风气变了,很难恢复,这一动荡将延续达五百年之久。


参考阅读:领导代替下属的工作,没格局,自取其辱

国家领导人居然公开炫耀受贿之物

正月下大雨又下大雪,天雷滚滚警惕小人

动用国家资源去钓鱼,是领导,他却没有领导的样子

1.《与天地游 火攻,人心变坏的开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与天地游 火攻,人心变坏的开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0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