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从周代开始就出现了分封制,就是对一些功勋或者皇室的血亲进行加封赏赐,给予领地或者食邑,这个制度对后世历朝历代的影响十分深远,一直到清朝灭亡,事实上皇帝都有册封藩王的习惯。
当然了,一种制度有好的地方,自然也就有害的一面,历史证明,分封制在一个王朝早期确实能够巩固皇权的稳定性,也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向前。但由于这些王爵大都是世袭而下,慢慢地,由于地方和中央的血缘渐渐稀薄,领有封地的藩王一般会成为威胁中央皇权的重要隐患。
比如晋之“八王之乱”、明之“靖难之役”皆是如此,所以到了清朝的时候,王公贵族一般都只享有封号和待遇,却不再领有封地。
既然说到了封号,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清朝之前,从西周到明朝,各路藩王基本都是以“赵、魏、韩、秦、楚”等中国古地名或者古国名为号,但是清朝就改头换面了,开始用“礼、睿、恭、庄、庆”等一些比较好听,且寓意吉祥的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赵、魏、韩”等中国古地名剧照
一、分封建国的历史传统
1、满洲人与汉人的根本不同
清朝为什么会使用这些有寓意的字来进行王爵的册封,而不是使用之前历朝历代喜用的古国名,大慧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前,这个政权和传统的中原政权是存在根本差别的,换言之,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的后金政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算不上是一个封建王朝,更像是一个社会处于奴隶制时代的国家,在这种因素下,他们本身就没有分封建国的历史,更不具备这样的传统。
就奴隶制社会而言,人口才能算是财产,中原汉族视如生命的土地则不是,即便是后来开始搞起了分封,也算不上是在封地上建国,这就成为了后金,乃至后来有清一朝的一种传统。
图片:努尔哈赤剧照
2、封号的等级和作用
回顾一下之前的历史,清朝以前的历代王朝,对于亲王的封号,基本都是以“郡”、“国”等地名为主,通常来说,在分封的时候里面就存在着固定的等级。
较为高等的就会使用春秋战国时代一些知名大国的名字来册封,比如秦王、晋王、齐王、楚王等等;次一点的就会用春秋战国时期实力、地盘较小一点的国家名字来册封,比如鲁王、宋王、郑王等等;再次一点的小国名也没法用了,只能用州郡的名字来册封,比如桂王、湘王、蜀王等等。
图片:春秋战国时代秦王受封剧照
之所以历朝历代会这样做,其实就是有意模拟古时候最早的分封建国制度,亲王也得以使用地名作为自己的封号,这本身具有很强的荣誉感和身份认同感。
我们拿这方面比较明显的明代来看一下,从亲王封号的字面意思,往往能够看出他们的等级大小,举个例子,朱元璋的儿子里,身为秦王的朱樉地位就要比鲁王朱檀要高不少。
秦王是朱元璋儿子中年龄比较大的,也是最早册封的几个戍边亲王之一,无论是手下的地盘还是权力,都要比在山东西南方的鲁王要强出很多,关键秦王手中是有军权的,而鲁王只有一部分保卫自己安全的府兵。
当然了,鲁王并非是明代诸多亲王中地位最低的,像后来在南明做了皇帝的桂王一脉,实际上比鲁王还要低很多,封号只是一个普通的州郡名。
图片:朱元璋与儿子剧照
二、封建时代末期的王爵变化
1、封王与地方的关系
尽管后来所谓的分封建国制度早已经名存实亡,历朝皇帝大都注意中央集权,但是对于汉族王朝来说,分封亲王这件事还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真正不让亲王到地方上建国,并非起源于清朝,唐宋时期,当时的诸多亲王们也都是只领有封号,而没有封国。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的亲王基本不到京城以外居住,比如唐高宗继位之前被封为晋王,可他并没有到山西境内就藩,而是一直在京城里生活。再比如宋太宗也被封过晋王,他同样也没有到山西上任,真正的身份是开封府尹。
虽然如此,不管唐朝还是宋朝,亲王本人的封号和地方上多少有些联系,宋光宗曾经被册封为恭王,这个恭就是宋朝的恭州,跟清朝大名鼎鼎的恭亲王那个可不是一回事,每年恭州这个地方的官员就会在光宗生日的时候送上礼物,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君臣关系。
后来光宗继位,直接把恭州上调了一个级别,成为了府,这还不算完,为了让恭州显得更喜庆,还御赐了一个新名字——重庆,这就是现在重庆市地名的源头。
图片:送礼剧照
2、清朝时的演变
到了明朝,虽然朱元璋建国后恢复“分封建国”的制度,让秦王去了陕西,让燕王去了北平,让晋王去了陕西等等,但是到了明成祖的时候,他本人作为藩王上位,对于各地的兄弟子侄可谓日日提防,于是采取了一连串的改革措施来限制地方亲王的实权。
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时代,各地的亲王基本上只是人住在封地里,但是没有什么权力了,更不能干涉地方上的事务,也就是明朝官员常说的那句“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这样来看的话,清朝的王爵实际上和唐宋时代并没有什么质的变化,唯一不同的就是亲王封号上不再使用古国名、古地名了,而是用了一些寓意比较吉祥的字。
开篇的时候就解释过其中的问题,满洲人在关外的时候社会制度基本还是奴隶时代,他们看重的是人口而不是土地,这是民族特性决定的,所以在册封的时候不会以封地为主,而是赏赐人口为主。
图片:册封亲王剧照
清朝入主中原后,封爵制度虽然迎来了大改革,但也是以“诸王不锡土,而其封号但予嘉名,不加郡国”作为原则,于是乎,以前汉民族分封建国的传统也就没有了意义。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1.《大咖说史 明朝前封王多用秦王、魏王等命名,为何清朝后成了恭亲王、礼亲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咖说史 明朝前封王多用秦王、魏王等命名,为何清朝后成了恭亲王、礼亲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1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