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赵鼎,赵鼎是进士出身,累官至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后两度被任命为宰相。赵鼎在朝为官时,正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建时期,他运筹帷幄,力挽狂澜,成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
但因反对和议割地,为秦桧所构陷罢相,知秦桧必欲置己于死地,为了不祸及家人,自作墓铭:“身骑箕尾(骑箕尾,读qí jī wěi,指大臣死亡)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绝食而死。
此诗为他去世前几年,被贬官至广东时所作。当天是寒食节,赵鼎和邻居一起去插柳扫墓,虽在乡间却仍不忘讽谏朝廷,只是奸臣当道国家软弱,唯有借酒浇愁。
诗的开篇他只说“寂寞”。曾经在朝为相,如今却身在“柴门村落里”,眼看国家将倾,却无可奈何无能为力,这份寂寞深彻骨髓,犹如一只被咬住喉咙的鹿,无法呼吸无法挣扎,只能看着时光一点点从喉咙流逝,任由无尽的黑暗将自己吞噬。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节日,其诞生之初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当时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流亡他国十九年,介子推一直追随其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在没有吃的时候“割股啖君”。
后来重耳成为了一代名君晋文公,介子推却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使其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和母亲,宁可抱着大树被火烧死,也不下山。
晋文公得知介子推,被大火烧死,后悔不已,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全国禁火寒食,后来这一习俗蔓延至中国各地,寒食节也成为我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赵鼎被贬所在的“粤人国”,就是今广东地区,因为比较偏远,所以寒食节这天,大家只在门楣上插上柳枝,前去祭祀亲人,并没有禁火寒食。
但好在当地民风淳朴,邻居去“上冢”(冢,读zhǒng,坟墓)还邀请赵鼎一家,前去品尝祭后食品。
赵鼎将自己比作“庞老”,“庞老”指东汉名士、隐士庞德公。提起庞德公,大家都会觉得陌生,但提起“卧龙”、“凤雏”,大家就都知道是谁,而这两个名字就是庞德公起的,他还称当时另一个隐士司马徽为"水镜"。
有一次司马徽来庞德公家,恰巧赶上他去祭祀先人的坟墓,司马徽竟直入庞德公家内,让庞德公的家人做饭招待自己,庞德公的妻子儿女,奔跑着供设饮食,罗列食物拜司马徽于堂中。
不久,庞德公回家,和司马徽见面,就像家人一样亲密无间,没有主客之分。所以此处赵鼎把自己比作庞德公,也指出自己当下,像隐士一样的处境。
接着赵鼎说“汉寝唐陵”现在,连粗粝的麦饭祭祀都没有,山溪野径却长满了白色的梨花。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北宋灭亡后,皇室重新在南方建立南宋政权,皇家陵园所在的北方被金人占领,早已无人祭扫。赵鼎在这里提到“汉寝唐陵”,就是提醒南宋皇帝,时刻不要忘了收复北方的土地。
最后,天也晚了,赵鼎饮了一樽酒,就藉(读jiè,垫)着青苔躺下,这一樽酒不足以让他喝醉,但此刻酒不醉人人自醉,夜幕中,城头响起了笳声,他也全不理会。
笳形似笛子,是古代常见的乐器,其音本就悲切,在这样一个节日的夜晚,更加让人感到凄凉。
尽管有赵鼎这样一大批,有风骨有担当的大臣,在竭尽全力扶大厦于将倾,但南宋朝终究还是灭亡了。
元朝建立后,汉人沦为了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的下等人,曾经占据中华民族,学术主体的儒生,也沦为仅比乞丐强一点的贱民。
八百年后的今天,读赵鼎的这首诗,仍然能够感受到,他当时的颓废与潦倒,一代贤相最后绝食而死,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国之不存,民将焉附?惟愿中华大地国富民强,不要让这样的历史悲剧再次上演。
学习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这里是德泉国学堂,感谢您的观看
1.《德泉国学堂 从千家诗中看古人生活之:《寒食书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德泉国学堂 从千家诗中看古人生活之:《寒食书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