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乡村文化 明清时期以来五台知县汇总

五台城:建于元魏,旧城环周3里20步。东面断崖棲堞,南面东半断崖棲堞,西面通垣,北面据崖为垣,置南北西三门。公元1570年(明代隆庆3年),知县张绍芳始建南北2楼,外筑郭垣护围。

公元1596年(明万历24年),知县高数仞增修大垣高3丈2尺,厚2丈5尺,跺口635,敌台25座,营层25座,门8座。

公元1605年(万历33年),知县李养才増修城楼4座。

公元1766年(乾隆31年)知县王家正奉文领帑8197两,修理4面城垣,筑石台3层,长600余丈。

公元1605年(万历33年),知县李养才増修城楼4座。公元1766年(乾隆31年)知县王家正奉文领帑8197两,修理4面城垣,筑石台3层,长600余丈。

五台县城小而坚,地形陡险,高不可攻,宜于防守。清朝顺治初年,张还初、高山农民起义军,围城期年而攻不下,可谓易守难攻之地。

1938年日军侵入五合时,民兵们为防止日军利用城垣固守,把城垣拆毁。至今,城市护建,面貌一新,古城垣今已无存。

五台古县城

五台县令杨瞮 杨瞮,云南定远人,清康熙48年五台县令—五台县志1988年版。

苏子坡

苏子坡是五台县的一个大村落,位于县城东北方向约8公里处。据古县志记载,宋代大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在北方游历,走在县城以北的茹湖盆地时,见一妇人手拉(五台人叫拖)一个三四岁的小孩,背负一个略大一点但显然是哥哥的孩子,坡老不解,驻舆询问,妇人答,拖着的小的是亲生,背着的大的是前妇所遗。坡老赞曰:“真乃大贤人也!”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后人把他路过的村子改名苏子坡,南面的村子改为南大贤,北面的改为北大贤,并在苏子坡兴建了子瞻庙。古风百世流芳,故事千年流传。

苏子坡的村名来历有不少人知道,但苏子坡建有子瞻庙的史实却鲜为人知。清乾隆年间《五台县誌》卷三.三十一记载,“苏子坡传为子瞻游台憩此,村东有子瞻祠”。北方很少见子瞻庙,该庙宇在五台县甚至在全省也是唯一的。近年,一个朋友偶然得到一本手抄本,上录清康熙年间五台县令杨瞮在苏子坡瞻仰子瞻庙写的三首诗,足以证明苏子坡原来确建有子瞻庙。(杨瞮,云南定远人,清康熙48年五台县令—五台县志1988年版。)至于某年建庙,毁于何时,笔者无从考证。只是从诗中可以看出,该县令执政期间此庙已显破败。

三首诗之一,爱此遥峰洁, 寒光一径微。 烟消开远目, 鸟去乐朝晖。古庙灵风合,平原解冻围。 笙歌藻荐囉,景物还依依。

之二,自有山川异, 到来迥不同。 门开村落静, 路绕雪溪通。 鸡犬鸣深树,衣冠对晓风。谁到纯朴处,顿觉远愁生。

之三,苏子自千古 ,村仍苏子名。 芳踪留僻壤, 游屐入边城。 应有朝霞起,空余残雪明。 祠荒人指点, 萧瑟不胜情。

第一首诗记叙的是早春的一天,应该是正月闲暇之时吧,县老爷起个大早,冒着寒风到苏子坡去瞻仰子瞻庙,路上见到的是阁子岭上的雪景和远处苏子坡影影憧憧的村落与庙宇,这位出生在南方的读书人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头和雪中时隐时现的小径,有点小小的激动,太阳一出来,阁道穿云逐渐消散,朝晖中百鸟齐鸣,茹湖盆地乍暖还寒,美景如画;第二首诗是进村后的景物和感怀,与路上的所见所闻不同,静静的村落里,冬雪已经开始融化,寒风中传来阵阵鸡鸣或狗叫声,让县老爷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纯朴自在,感怀万千;考证的核心词句在第三首中,“苏子自千古,村仍苏子名”,一代文豪早已仙逝,但他的诗文与政绩却在这边塞山城中流芳千古,面对荒芜破败的寺庙,感悟人生规律,县老爷不胜唏嘘,大有大诗人崔颢当年的心境,“黄河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理解的也许浅薄,甚至“笙歌藻荐囉”一句中的“囉”字都因为看不清有可能抄错,但这并不影响苏子坡村曾建有子瞻庙的史实。是为考。(《五台县苏子坡村子瞻庙考证》 该段文字作者安文将)

古南台

南神垴也称南神顶、小南台,座落在五台城东南十里的虑虒河边,海拔1217米。北靠南神坡,东傍刘家庄、裴家沟。南近化龙岗、黑虎岔。西依王家庄、松台村、两涧村。据《五台县志》记载:“公元前一九七年,汉文帝刘恒作代王时曾游猎于南神垴,后人在南神垴山顶建代王庙,亦称汉文帝祠。”汉文帝祠最早见于《魏书·地理志》,宋代进士宋砚所撰南神垴碑文记载,汉文帝祠曾在宋代重修,再后无据可考。

风景如画的古南台

今祠已不在,遗迹尚犹存。当地留传下许多汉文帝游猎、縻马与饮马的传说故事,半山有代王縻马桩。每当夏秋,山之北麓一片杨林,绿色掩映。南神垴上山花争艳,蜂飞蝶舞,鲜红的山丹花,淡红的石竹花,蓝色的荆条花,黄色的杨桃花,遍地芬芳沁人心脾,游人常登山采花。野生动物有狐狸、兔子、野鸡、獾子、猫豹等。置身山顶,可望尽虑虒河流域。

南台普济寺

每年阴历五月二十山顶举行奶奶庙会,戏台上由会首筹钱唱大戏敬献奶奶,众信士攀山采花,赶会看戏,拜谒奉祀。笔者对南神垴的兴趣源于最近搜集到的一首诗,作者是清朝康熙四十八年曾任五台县令的杨瞮。原诗抄录如下,以飨读者。

冬日登南神顶

文/杨瞮

南山蜿蜒来,矗立俯城郭。

群峰远倚伏,元气郁磅礴。

云雨出无心,雷霆时击博。

翕习窟蛇龙,翱翔棲鸾鹤。

巉石相顷欹,峥嵘驚欲落。

仄径屈曲通,恍疑五丁凿。

苍松老作鳞,绝壁坚如削。

溪水千萦洄,湾环抱石脚。

灵境辟其巅,飘渺见楼阁。

不知自何代,金碧犹辉烁。

翠华想渺茫,龙象示寂寞。

烝黎远近心,走望竟如昨。

杪冬望杏霭,繡陌势参错。

村烟凝古木,朔风响檐铎。

物状既萧然,经纶归瞻漠。

五峰胜境

五台知事黄中

郑喜被康熙皇帝钦点翰林后不久,康熙下旨郑喜到陝北和晋西北调查灾情,慰问灾民。郑翰林办完此次公务后,顺便回故乡省亲路过五台县城。五台知事黄中出衙迎接,邀致私室谈话。向郑喜讲述了五台山菩萨顶大喇嘛专横残暴,盘剥百姓,县民苦不堪言的事实。

郑喜听后又走访亲友了解真情,所见所闻皆与黄中反映相符。为了进一步澄清事实,郑喜又亲自上了五台山私访。刚到菩薩顶山门时,看见一老汉连哭带骂的在暴打自已的毛驴。郑翰林上前与老汉交谈中老汉说出了实情,老汉说:我辛辛苦苦一年四季喂它草料,今天我来交租,它驮的还没有我背的多,郑翰林问道:你背多少,它驮多少?老汉答道:我背了八十斤,它才驮了四十斤。郑翰林不解地问道:是你心痛毛驴没让它多驮吧。老汉气愤地说:明明它比我驮的多,刚才过称它才驮了四十斤,我还背了八十斤,你说我气不气?郑翰林一下明白了其中的起因后果。便微笑着对老汉说:你先不必生气,等我进庙里看看再说。郑翰林边与老汉说话,边略沉思,这肯定是称上有鬼,才能出现这种情况。

于是他进了菩萨顶寺庙里到了收租的地方,许多交租人都出现了老汉所说的奇怪事情。郑翰林断定称上有鬼,便让随从借故把称杆给折断,果然称杆是空心,里面装的是水银。这种水银称掌称者想称多少就能称多少,而且是只会少称而不会多称。

正因为菩萨顶收租用的是昧良心的称,五台当地人受尽了剥削和压榨,过着水深火热火的日子。故而当地民间才有了人背八十,驴驮四十的民间传说的奇特故事。

蒋坊村

五台知县陆长华

传说康熙有一次《巡游五台山》路过五台山营坊街,见一名叫梅枝的民女正在碾米,长的象梅花一样俊俏。康熙夜宿城皇(五台山专为康熙皇帝修建的行宫),情动于衷,吟咏成诗一首:"骑骏马过皇庄,遇一女子碾黄梁,玉指杆头托,金莲裙底忙。轻起笤,慢簸扬,回道辄步整容妆。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指娥眉柳带霜。可惜这般风流女,嫁与谁家田舍郎?”

内侍太监猜知帝意,夜访梅枝,召宿皇城。后来梅枝怀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处,抚养长大后送到菩薩顶出了家,敕封大喇嘛。赐予提督印,斩杀宝剑等特权,称当朝一品。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大喇嘛进贡。梅枝被封为妃子,住在菩薩顶下的妃子寺。

受封的大喇嘛死后,续代的大喇嘛承袭了全部特权,横征暴敛,渔肉乡民,在当地欺男霸女,僧众乡民人人皆切齿痛恨。正因菩薩顶大喇嘛是皇帝御封的特权,山西省府和地方政府也无权约束其行为。故当时山西人民特别是五台人过着是水深火热之日。

因此,即使是郑翰林是皇帝所欣赏之人,也只得冒死直谏,为民请命。可见菩薩顶大喇嘛的特权威力有多大。从此事也可看到郑翰林是个不畏强权,而心怜百姓苦难而胸怀宽大又敢为穷苦百姓说话的一位清官。

正在郑喜回京前,新任五台知县陆长华来访,共议治邑之事,谈及大喇嘛之事,陆长华与郑喜想法一致,决心惩治佛门败类。于是陆长华也根据大喇嘛的罪行拟好了凑章,按程序向朝廷呈了上去。

此时康熙驾崩,雍正即位。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下诏求言,郑喜上疏详凑五台山大喇嘛罪行,雍正皇帝准凑,颁旨查办。大喇嘛闻讯自杀。五台县令陆长华又将其主要帮凶喇嘛典器唢呐木元旦正法。随后朝廷免去了五台山大喇嘛的特权。撤回了斩杀宝剑,取消了山西省给菩薩顶寺庙进贡之例。依制定法律,每岁从粮税拨给银两一千二百两,令喇嘛自行釆办诸物。自此五台山寺院科派之弊永远革除。山西人民才出水火之日。

此后不久,郑喜奉旨督学福建(注:"督学"俗称学台,清朝主管一个省的教育系统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后又授吉安知府,再调任南昌知府,逝于南昌知府任上。古人讲究落叶归根,人老回归故乡,后来后人把他的灵柩运回了五台蒋坊村老家,葬于郑家老坟。老辈人言传,一说郑翰林是衣冠塚,一说是实体墓。到现在还是个迷。

清乾隆版《五台县志》

五台知县王秉韬

王秉韬,字含谿,清军镶红旗人。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二十四年(1759)选授陕西三原知县。历任河南光州(今潢川)知州、山西五台、榆次知县,保德知州、安徽颍州(今阜阳)、江苏淮安知府,广西左江道台、奉天(今辽宁沈阳市)府尹、河南布政使,官至河东河道总督。性耿直,历官所至,以勤政廉明著称。

1777年(乾隆42年)知县王秉韬在明伦堂前边创建崇实书院。1883年(光绪9年)增建考房。知县初三给生童讲诗文,唯有五、八两月初三讲赋论及各体诗。一年举行两次考试,由知县主持,叫甄别。二月初三、七月初二考贡监生员,二月初四、七月初四考童生。童生在本县考得好的被选送到代州,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府考,考中的方为秀才。五台考秀才的学额原为12名,乾隆50年增至5名。

崇实书院

县里甄别选定的,书院每季发给膏火钱(相当于助学金),按成绩次第,多少不等。学宫原有学田5,959亩,到光绪年间只剩925亩。乾隆42年,知县王秉韬创立同善会,动员乡绅富户捐资兴办义事,作为书院经费。1869年(同治八年)田丕绪等重新集资,得6,000缗,改善章程定制,以齐年利钱720千文归书院。学宫旧址在现中共五台县委党校院内。

清乾隆版《五台县志》,是五台县知事王秉韬纂修,儒学教谕平梓参校,采访者17人。该志136页,约10万字,是乾隆四十二年,对康熙《五台县志》的补修,同年成书,乾隆四十五年刻版,依照其体例设卷设目,全书八卷六十七目,无跋序,只有微修续志小引,卷首冠县境、学宫等图五幅,卷首录宸翰,又改旧志目舆地为星舆,

康熙《五台县志》中寺院、四乡道里遗漏及详略不齐之处,年代、人名、地名以讹传讹者,均依采访作了补充核正,如东峪河旧志缺载,依省志补入;

续增康熙二十六年以后事。如凡县令、城守、巡司等政绩卓越可传者,均列传增入;新增赏赍目,载乾隆二年至二十七年奉谕恩赏老农老妇;新增水利目,载东峪河、龙湾寺清泉可引水灌溉;贞烈目,考古碑补入2人;耆善目补入1人,此目载7人捐银粟赈荒;艺文门以次续入诗文,居全书二分之一。

进士第

山居清代王秉韬

果是山居好,横斜半向阳。小桥垂片石,新屋竞高墙。

陇畔泉通水,耕余竹作仓。稻粱行处茂,终岁任相羊。

宿松岿清代王秉韬

鸟雀栖烟树,牛羊下夕原。危峰疑阻路,曲径又通村。

雨意连山暗,虫思彻夜喧。数程已不远,十度月黄昏。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平定县民众在城内的北坡上,修建了一个景贤祠,祠内供奉着王秉韬和阚崇德两位知州的塑像和20多位为民代言、因状告贪官而献生的烈士牌位;而且,每年三月初八,县内(当时,县内实行都村制,县下领乡,乡下设都,都下统村)东会都、隅厢都、东回都、营测都、尚艾都、东郊都、义羊都、赛兴都、承天都、三贤都、白泉都、移穰都、盘石都、巨城都等14个都的各都都长、各村村长和村民代表,都要来参加祭奠,并演戏数日(平时,则作为十四都草豆局的办公场所)。此俗在景贤祠被毁前150年间,世代相传,年年如此,历久而不衰。

王秉韬(?—1802)字含溪,汉军镶红旗人,清朝大臣。由举人授陕西三原知县,累迁河南光州直隶州知州。缘事降浙江按察司经历,改云南知县。累迁山西保德知州,有政声。乾隆五十五年,擢安徽颍州知府,因谳狱迟延罢职,诏以原官发江苏,补淮安。嘉庆二年,复调颍州。

会教匪犯河南,去颍州甚近。秉韬慨然曰:“同为守土臣,岂可以畛域遗害乎?”与寿春镇总兵定柱团结乡勇数千,励以忠义,助粮饷,战於境上,破贼走之。时大学士朱珪为安徽巡抚,器其才。未几,擢广西左江道。复以在颍州失察逸犯,罣议,镌级去官,留治江南丰、砀河工。寻署庐凤道。洎仁宗亲政,朱珪荐之,擢奉天府尹,迁河南布政使。

五年,擢河东河道总督。秉韬老於吏事,治河主节费,堤埽单薄者择要修筑,不以不急之工扰民。河北道罗正墀信用劣幕舞弊,曹考通判徐鼐张皇靡费,并劾治之。薪料如额采买,河员滥报辄驳斥,使多积土以备异涨,於是浮冒者不便其所为,言官遽论劾,诏慰勉,戒勿偏於节省。七年,防汛,卒於工次。

秉韬性方正,不沽名。时疆吏中长麟、汪志伊并以廉著,秉韬不惬其为人,尝曰:“长三,汪六皆名过其实,奚足贵?”

王秉韬在五台。他入仕后,辗转9省,历任陕西三原知县,河南光州知州,浙江按察司经历,云南知县,山西五台知县、榆次知县、保德知州,安徽颍州知府,江苏淮安知府,广西左江道台,奉天府尹,官至河南布政使、河东河道总督。他性格耿直,历官所至,以勤政廉明著称。

徐继畬官像

光绪初年,新任山西巡抚曾国荃决定重修《山西通志》。当他看到徐继畬《五台新志》遗稿时,“叹其综核简明,义精文赡,诚著述家当奉为准绳者。”“但原稿末卷,有录无书,赓续之作,尚需采访”,遂命五台县令“俾依原目,补辑以成”。担任五台县令的孙汝明、依徐继畬三卷新志原本,设局续修,以类加以补注。

光绪八年,王步墀(江西建昌人)继任五台县令,补辑首一卷,续纂人物、列女、艺文、杂录为第四卷,光绪九年邮请繁峙知事杨秋湄润色。该志有30余人参加编修,郑增耀、徐耘田、刘升瑛和张映环4人加补注,续辑和补充、注释的时间断断续续约有5年之久。光绪十年付梓印行。

五台山大白塔

清朝五台知县周三进

清朝五台知县周三进。三进,字天骧。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拔贡,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任五台知县,刚直廉明,革除递年陋规。台志草创于金天会年间,至明永乐年间重修,然天会版籍无存,明志亦毁于明末清初。是志于康熙二十六年春修纂。

清康熙版《五台县志》,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五台知县周三进纂修,始于清康熙二十六年春,成书于仲夏。全书八卷,分为图画志、舆地志、建置志、食货志、官政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门六十七目,约11.8万字。每卷前冠以小序,每目前皆有弁言。

首卷录御制五台山诸寺碑记32通,御题五台山诸寺匾额54处,附有县境、学宫等图五幅。五台山著名寰宇,览五台图、城市村庐历历可指,陵谷丘壑昭然可辩。山川目载鱼洞泉,每谷雨两日,满尺鱼出,凡五六日凡止,头则岁祲,可资生物学研究。士习目载台锺山川之秀士,生其间者,率多聪颖。食货目载台邑清初兵燹之后,逃徙殆尽,丁户至今未复,境内民皆耕于碛麓之间,一遇灾荒,四方背井离乡,赋役俱照新颁《赋役全书》征收。

物产目载产沙参、龙骨、麝香等药材77种。名宦目载万历年间李承祖亲行履勘丈量小银河水利,撰平均水道记勒石,从此豪强不能侵占,民享其利。又载五台原为摊派计者数百人,称为递年,工食皆取之百姓,一岁费约千金,县令周三进刚直廉明,永革递年陋规,为民岁省千金。耆善目载拾金不昧、捐粟赈饥者多人事迹。

义民目载石生云隆冬降雪,扫除东南西北道路数十里,至老不倦。艺文目居全书之半,有关政典者收录。详异不设专条,列入艺文门。此志对四乡描述,文笔清丽有致,山川、道路、村落、古迹景色宛然,导入如历其境,虽佳游记不过如此。如《乡村》一目,用文字写法组成一篇2400多字的『游记』,不只记载地名,且对地形地貌、古迹、建筑和风景进行描述,生动可读,可供后世比较、考证。此志属国内稀有的地方志,北京国家图书馆仅藏首一卷。

五台古县城墙

五台知县张舒翰

享誉海内外的19 世纪自由民主学者徐继畬(1795——1873 年),号松龛,是五台县东冶镇人,学识渊博,为官清廉,立身处世中有许多难能可贵的故事。这些在他撰写的关于家乡、家人、亲朋的对联、诗文中得到反映。现按地点、人事分类,简单介绍数则。

台山沱水

沱水潆洄流惠泽,

台云缭绕散天香。

节录自松龛1853 年《挽五台知县张舒翰之妻李孺人联》。咸丰癸丑七月,知五台事张大令舒翰之妻李孺人卒,松龛寄联语两幅挽之。其一是:“内政佐蘋蘩沱水潆洄流惠泽,仙缘挥药饵台云缭绕散天香。”沱水波澜飞作雨,台山冰雪暖回春。

咸丰朝实录卷之九十六

丑。谕内阁、有人奏、山西五台县知县张舒翰、赋性贪惏。遇案需索。又于兵差过境。藉口协济骡头。纵役敛钱。徇庇不究。且吸食鸦片。捕务废弛。其同城教谕黄四如、亦以诈索生员为事。又稷山县知县王治成、贪暴朋淫。纵令门丁霸占民妇。并为其子娶民人之女。前办捐输。抑勒比追。必得贿而后已。此等贪污不职之员。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吏治而安民心。张舒翰、王治成、黄四如、均著革职。交哈芬亲提严讯。如果属实。即行按律惩办。毋稍徇隐。(来自咸丰朝实录卷之九十六)  

五台知县余绍昶

接张舒翰之任的五台知县余绍昶,字小栏,江西奉新举人,署山西沁源县。癸丑八月太平天国扫北军自平阳东进,过沁源县南境,人情汹汹,绍昶处以镇静,民家鸡犬无恙,合邑爱戴,及去任,士民志其行实,设位以祀。

徐松龛

咸丰四年十月补五台知县,在任十年,临行有“未能抛得台州去。大半稽留在此山”之句。列入《山西通志·名宦录》。松龛在上党办理潞泽辽防堵太平军军务近二年,1853 年冬松龛从长治等处撤防归里,拜访了父母官余绍昶。

1856 年春松龛准备设帐平遥。脂车前往平遥前,余绍昶以四首七律赠行,他依原韵唱和,第二首是:“琴堂人散静无尘,厨传萧然不道贫。沱水波澜飞作雨,台山冰雪暖回春。但忧民瘼时披牍,一任饥肠自转轮。舆论他年传史笔,如公吏治合书循。”在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清徐松龛先生继畬年谱》的方闻先生,将松龛此诗收入其中。他的侄儿、陕西著名书画篆刻家方胜先生,一再写此联弘扬家乡文化。

五台城明伦堂和崇实书院

1816年,五台县城崇实书院聘请3年前中举的徐继畬主讲,担任山长。五台城较热闹的只有东西向约300 米长的一条大街。崇实书院和文庙明伦堂,坐落在街西南的一片地方。

徐继畬《五台新志小楷稿本》:“五台之城小而坚,地形斗绝,高不可攻。但能守其西面,馀三面不烦守也。然居民寥落,仅百余户,有地利而无人民。”“入五台城者,多取道於西门。入西门有大街一道,直抵东城墙。县署在街北偏东……学署之西为文庙,规模宏整。大成殿尤巍峨,两廡亦整齐,后为崇圣祠。戟门之外有泮池,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棂星门之外,有观海、登山二门,前为照壁。文庙之西,为崇实书院,故明倫堂也。乾隆四十二年,前县令王秉韬,以察院废馆向学中互易,以明倫堂之东西两间居山长,仍空中三楹为明倫堂。二门外,东西斋房十间,为诸生肄业之地。书院之西北隅,有节孝祠,西有昭忠祠,再西则西城墙矣。”

五台县知县章贵诚;五台县知县孙汝明

○丙午。以亏短银两。革山西另补知县前大同县知县许贞元、降补五台县知县章贵诚、丁忧临县知县黄廷赞、降调托克托城通判赓熙、降调山阴县知县李国玠、降调甯武县知县萧树藩、休致兴县知县王毓雯职。与已革阳城县知县裕厚、署隰州知州李春熙、代理偏关县知县余作霖、一并监追。革已故五台县知县孙汝明、署应州知州福荫、交城县知县李正芳、辽州知州玉山、永甯州知州李英年、垣曲县知县沈道济、左云县知县谢德镕、署榆社县知县樊恩煦、署岚县知县黄家桢、清水河通判色勒、盂县知县胡德本、甯武县知县樊瑜、调署陵川县知县李桢、署山阴县知县陈諴、繁峙县知县王德昭、署榆社县知县张植初、代理五寨县知县李金□册、山阴县知县李桂山、署兴县知县叶焕昌、甯武县知县陈肇杰职。均分别籍产备抵。(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七 现月)

相关链接

白牛(1913—1971),五台县苏子坡村人。父亲本为泥瓦匠,因被匪军抓去当兵,摔成残废。全家生活无着,白牛自幼未能上学,15岁就给地主扛活。奶奶死后;买不起棺材,只好用破席片卷埋。由于长年给地主扛活,白牛学得一手好庄稼活,耕种犁耙,提耧下种,养牛喂马,无所不精。1946年,五台全县解放,白牛担任村抗勤主任,并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运动开始后,白牛积极投身于斗地主分田地的斗争,群众选他当了村长。他敢做敢为,清算了地主富农贪占的摊派款粳,群众称赞他说: “白牛当村长,群众都沾光"。

白牛书记

建国后,白牛坚信“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1952年,他就带领10个贫下中农建立了苏子坡第一个生产合作社一·一七一社。1956年,苏子坡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白牛继续担任社长。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他一直担任苏子坡大队大队长。实行耕作改良,科学种田,1965年粮食亩产超过400斤。1965年白牛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并被评为山西全省农业劳动模范。

白牛大公无私,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思想。1961年,白牛因公跌伤了一条腿,致成残疾,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但他身残志不残.依然日夜为集体操劳奔波,依然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957年,在修筑西大坝时,白牛三天三夜没离开工地,累得肚内出了血,晕倒在地上,留下了内伤。1968年,白牛又得了肺气肿,稍受点累,就喘不过气来,但他照样浸明没黑地干。干部社员们劝他多休息,少操心,他说: “只要气不断,就要紧着干!”1971年1月8日凌晨4时,白牛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1.《乡村文化 明清时期以来五台知县汇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乡村文化 明清时期以来五台知县汇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5381.html

上一篇

贵强说历史 秦始皇灭亡六国时,刘邦项羽范增都在干啥,为什么不出手帮助六国

下一篇

鲜花畅谈历史 古代同样重视一手执盾、一手执矛的武艺,这是古代步兵的必习之技

"村童计划"公益项目启动 乡村文化建设从娃娃

7月13日上午,由智汇农村志愿者服务中心、北京农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北京光华设计基金会、北京爱家乡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农村儿童计划”公益项目介绍会、农村儿童课外活动专家研讨会、试点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国子监博物馆举行。关心农村儿童教育的50多名专家、学者、公益组织和社会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并发言。《乡村儿童计划》以“与乡村儿...

钟祥长寿文化旅游节 “乡约荆楚”首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钟祥市举办

  • 钟祥长寿文化旅游节 “乡约荆楚”首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钟祥市举办
  • 钟祥长寿文化旅游节 “乡约荆楚”首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钟祥市举办
  • 钟祥长寿文化旅游节 “乡约荆楚”首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钟祥市举办

乡村文化墙 美丽乡村文化墙建设方案

  • 乡村文化墙 美丽乡村文化墙建设方案
  • 乡村文化墙 美丽乡村文化墙建设方案
  • 乡村文化墙 美丽乡村文化墙建设方案

农村文化广场建设 美丽乡村文化广场建设实施方案

美丽乡村文化广场建设实施方案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文秘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丽乡村文化广场建设实施方案,请大家参阅!按照《**年**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点》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快全市基层文化广场建设,实现“到**年底每村建有一个文化广场”的任务目标,特制订《**市美丽乡村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实施方案》。一、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的重...

下乡调研报告 乡村文化振兴的调研报告六篇

乡村文化振兴的调研报告六篇【篇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新形势下,必须从社会整体视野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全方位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多维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育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农民。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建设,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一是抓文化建设的...

农村文化产业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繁荣乡村文化,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 农村文化产业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繁荣乡村文化,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 农村文化产业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繁荣乡村文化,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 农村文化产业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繁荣乡村文化,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