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的话题跟眼睛有关,先调查一下戴眼镜的同学有多少?我也近视啊,我知道朦胧容易提高审美。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古代的人们,视力有问题的时候,他们怎么办?
古代的照明条件太简陋,老百姓干脆早早睡觉,实在需要照明,就在弄一小碟油脂插个木条,做个简易油灯,亮一点的蜡烛,那是有钱人家用的;古代的知识分子想要登上人生巅峰,考取功名是必经之路,他们常常焚膏继晷(fén gāo jì guǐ)、秉烛夜读,眼睛问题自然是士大夫阶层的多发病,咱们去看看唐宋诗人笔下的诗词,就能发现有不少关于眼科疾病的故事。
“开州午月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使君怜病眼,三千里外寄闲人”这是唐代诗人张籍( Jí)所作,他患有眼疾,又缺医少药,几近失明,他收到好友寄来的车前子,作了《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一诗,意思是,开州午月产的车前子,大家都说是最道地的药材,治疗眼病有神效,真是惭愧呀,韦使君还惦记着我的眼病,从三千里外的开州寄来车前子,令我这个长安的闲人慨叹不已。
车前子除了药物治疗,食疗也是诗人骚客们治疗眼疾的养生方法,山水诗人王维在《百合》中写到:“冥搜到百合,真使当重肉(zhòng ròu)。软温甚蹲鸱(dūn chī),莹净岂鸿鹄(hóng hú)……果堪止泪无?欲从望江目。”
意思是,在昏暗中找到百合,用它蒸煮来治疗目暗流泪的眼疾,百合像芋头娇嫩滑软,像天鹅肉般晶莹白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部·百合》中引证了这则食疗。
还有理疗的,自制药枕是这帮读书人热衷的明目安寐(ān mèi)的养生方法。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在《种决明》中写到:“霜丛风雨余,簸簸(bǒ bǒ)扬功毕。枕囊代曲肱(qū gōng),甘寝听芬苾。老眼愿力余,读书真成癖。”他说,明子是天地间的嘉种,秋冬季霜后采收成熟的决明子,晒干簸净,除去杂质,制成药枕,芬芳助眠,安神明目,药枕明目的功效,满足了读书人(hào)皓首穷经的癖好。
白居易也患有严重的眼疾,他的诗作中有大量记叙。
在《眼病二首之一》中,白居易描述了自己的症状:“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xuàn)在肝家。”好家伙,不愧是诗翁,自己生病都能搞的诗情画意,这简直就是一例眼科医案的七言绝句。我们从他的诗句中分析,他的双眼出现了畏光、睛上生翳(yì)、视物不清的症状,他很可能是患上了老年性白内障。
在《眼暗》这首诗中,白居易讲述自己的病因:“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意思是,年轻时秉烛苦读、穷经积学,不注意视力的保护,到了晚年视力减退,又屡遭子女夭亡的精神打击,情志不畅,经常流泪,才导致眼疾缠身。
白居易四处求医,却多番治疗未果,最后只能求助金针拨障术,金针拨障术是在眼部进行的一种手术,用针把眼中的迷障拨开之意,在唐代,眼科手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由杜甫的“金篦(b)ì刮眼膜,价重百车渠”、李商隐的“约眉怜翠羽,刮膜想金篦”等诗中可知,像金针拨障这样的手术,在当时已相当普遍。【白居易眼疾】
诶,这个时候不免有个疑问?中医在大家的印象中不就是把把脉、吃吃汤药就好了吗?中医还能有手术?
我在准备本期素材的时候,特意向我们问止中医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医疗官林大栋博士请教,通过他得知,中医在外科手术方面一度有丰硕成果,像教科书上讲的华佗麻沸散之类的知识,有点烂大街,不能彰显我们硬核的气质,我给大家捋几个关键的、有历史记载的冷知识。
我国早在3000年前的周朝就建立了医事制度,如《周礼》中记载的“疡(yáng)医”是负责治疗疮疡(chuāng yáng)、肿疡、刀伤和骨折之类的外科手术方面的治疗。
而20世纪70年代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更是重磅力证,不但时间精确在公元前168年,而且文本在古墓中封存千年,排除了中途修改之嫌,铁证如山。书中大量记载了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手段,应该算得上世界上最早的外科书籍了,此后,外科手术的文献更是不绝如缕。
明朝年间,中医外科更上一层楼,王肯堂著有《外科准绳》一书,书中记载了诸如肿瘤摘除术、甲状腺切除术、肛门闭锁症成形术、耳外伤脱落缝合再植术、骨伤科整复术等,其中消毒技术也有详细记载。
天哪,这是你印象中的中医吗?诶?既然中医在外科有这么大的成果,为何传到近代,精华的外科医术却鲜有耳闻呢?熵增或许是一种答案。【中医外科成果】
明末清初,封建制度这个操作系统发展到极限,科举成了百姓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大家都想考试做官改变命运,可是官场这个盘子就这么大,大部分没考上的儒生,他们怎么办?
我们从清代名医张璐的回忆录可以一窥端倪:落榜的儒生,没有一技之长,迫于生活,只好靠行医谋生;江湖郎中的从业门槛很低,儒生们识字,只要背诵几首汤药歌诀,稍加实践,就敢去接诊收费了。儒生入医只能以“医之下者”的汤药为医治手段,久而久之,便“外治法衰,而汤药法兴”,略币驱逐良币,就像我这种高质量的UP没有三连一样。
清代著名温病家王士雄也有类似观点,儒生入医,不专注医术,却沉醉于文字游戏,偶尔治愈几个病人,则以神医自诩,文人掌握键盘,能随意评判什么是正统中医、什么是偏方外道。这或许是晚晴之后中医外科没落的重大原因吧。这个话题太大我们问止中医不打算展开,咱们拉回眼科的故事来。
唐代之后,宋代的眼科医术发展新高度,《秘传眼科龙木论》成为宋代太医局的必读之书,书中专门对白内障的病因、症状、检查、诊断、手术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手术前后的准备、手术方法及术后的护理等,都有确切的论述。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有《赠眼医王生彦若》的200字五言诗,记录了他目睹眼医王彦若为患者施行金针拨障术的情景。
到了清代,医家黄庭镜总结前代眼科学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乾隆年间写成《目经大成》一书,后世眼科医生奉为圭臬(guī niè)。
如果说古代的故事太遥远,那我们回到现代,40多年前,毛教员与金针拨障术的故事!
毛教员日理万机,患有严重的老年性白内障,双眼几乎失明,没有办法独立工作和生活。对于眼部的手术,中央是持保守治疗态度的,因为毛教员患有慢性肺心病,咳嗽得厉害;西医治眼的手术切口较大,咳嗽的时候可能会造成手术意外,而且术后需要缝针,咳嗽的时候,缝合处有可能裂开,产生严重后果。
这个时候天降猛男唐由之登场,在层层“比武”中脱颖而出,用金针拨障术帮毛教员恢复了光明,金针拨障术具有切口小,无需缝合,更适合年老体弱患者等特点,据说手术仅用时四分钟,当时房间里在播放《满江红》这首歌,毛教员问了一句:手术开始了吗?唐由之回答道:已经做好了。这才是真正的给我一首歌的时间,请把优质(由之)打在公屏上。
手术成功后,毛主席欣喜挥笔写下“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赠与唐由之,留下一则医林佳话。
后来唐由之还用金针拨障术,为朝鲜主席金日成、柬埔寨宾努亲王和印尼前总统瓦希德进行了手术,帮他们恢复了光明。
其实,唐由之施术在当时还是顶着巨大压力的,比如《目经大成》书中所说的“风轮与锐眦(zì)相伴,正中插入毫发无偏”,这个部位曾被现代眼科学列为手术的“禁区”,是不能开刀的。唐由之潜心研究西医眼球解剖结构的知识,结合中医不断进行模拟实验,他认为在“禁区”动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并能从根本上解决了术后并发青光眼的可能,改进后的金针拨障术成功帮数千例病人恢复光明,得到了国内外眼科学界的公认。经过唐由之的探索,中医眼科技术逐渐形成西医检查、中医辨证论治的办法,嗯,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现代医学的模范。
现在社会上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在很多领域都是空谈,表面说结合,实际犬牙交错、暗自竞争(钱)。中西医到底能不能结合?怎么结合?怎么给世人带来更好的疗效?
唐老用行动给出了他的答案:那就是一定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同时充分学习借鉴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保守于中医、不保守于西医。
故事说到这里,相信朋友们已经对中医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精华和糟粕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不管是中医外科的辉煌被儒医耽误,还是金针拨障的传承在现代改良,又不管是延续至今难科学化的望闻问切,还是在疫情大显威力的汤药方剂,我们始终要明白一点,中医治病(形)是有实实在在疗效的,中医的精华(神)是需要传承和发展下去的,而民族自信正是拨开每个国人眼中迷障的金针拨障术。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医一直具有完整系统的医疗体系和良好的疗效,我们挖掘这些中医不为人知的冷知识,不是想“声(援)东(打)击西”,而是想启发大家,不要再纠结中医到底是不是玄学,而是应该思考,在科技和人工智能加持的未来时代,中医会何去何从?
欢迎在评论私信中留下你的观点,一起思考未来,我会收集每个朋友思考未来的观点,期待与你交流。
1.《问止中医 大家知道以前眼疾怎么办吗?眼疾的历史来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问止中医 大家知道以前眼疾怎么办吗?眼疾的历史来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5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