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之战:史思明势力愈发强盛,唐廷平叛也愈发困难

关键词:李光弼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史思明被杀

前因:李光弼任天下兵马副元帅

759年7月,由于宦官鱼朝恩推卸相州之战的失败责任给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和天下兵马副元帅的郭子仪被迫去职,由同为朔方军系统出身的李光弼接任。

▲鱼朝恩(722-770年)

后果:史思明被杀

761年,击败李光弼军团后,史思明进攻陕郡,因为对部下压迫过度被长子史朝义杀害。

▲史思明剧照

过程始末

一、邙山激战

公元761年,唐将李光弼和叛军领袖史思明在洛阳附近的邙山激战,战斗以唐军失败告终。

邙山决战决定着河南地区的归属,也将影响到两大阵营的命运,史思明是李光弼的手下败将,但原本占据优势的李光弼,却在战斗中遭受了惨痛失败。

那么,李光弼究竟为何会被曾经的手下败将史思明击败,两大阵营的命运又将走向何方呢?故事要从相州之战开始。

▲邙山之战(南北朝时期西魏与东魏之间进行的战役)

二、李光弼在洛阳附近建立起防御体系

唐军和安史叛军在相州决战失败后,击败唐军的史思明杀死了安庆绪,继任大燕皇帝,并开始整军准备南下。

面对史思明的进攻,唐廷立刻命令各路军将在河南就地建节防御,但仍然无法阻止拥有精锐叛军的史思明。

河南沦陷后,朝廷追究败军责任,监军鱼朝恩趁机进谗言归罪于郭子仪,将郭子仪朔方节度使兼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职位罢免,改由李光弼继任。

李光弼继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后,立刻在洛阳附近建立起防御体系。史思明攻破洛阳后,李光弼也趁机在洛阳城外的要塞河阳建立起了完备的防御工事。

洛阳经过了李光弼的坚壁清野,已然是一座空城,而河阳是沟通黄河南北的要道所在,史思明知道,如果不能击败李光弼夺取河阳,那么自己将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但是李光弼守卫的河阳并不容易攻取,李光弼经过充分准备,在防备上固若金汤。双方对峙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史思明多次发动对李光弼的进攻,却被李光弼一一化解。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三、李光弼迎战史思明

史思明的主力被李光弼牵制在洛阳太久,既不能南下攻略江淮拓展地盘,也不能西进威胁长安。为了摆脱李光弼的威胁,史思明计划将李光弼引出防御工事决战,一战定乾坤。为了引出李光弼的部队,史思明采取了示敌以弱的策略。

他派人散布谣言说,洛阳等地的燕军因为人心思归、已经离心离德。李光弼心知是计,但有人听了这个敌军的消息却相信了。在前线督战的观军容使鱼朝恩闻讯后,和李光弼的副将仆固怀恩商议对策。

▲郭子仪

仆固怀恩是前任元帅郭子仪的部下,本以为自己能接替郭子仪的职位,所以对新元帅李光弼一直心怀不满。于是,仆固怀恩故意说,叛军和我们相持一年多,军心早就瓦解,现在是出兵的最好时机。

鱼朝恩觉得很有道理,将叛军即将溃败的消息上奏皇帝唐肃宗,急于收复东都平叛的唐肃宗信以为真,不顾李光弼的建议,下命催促李光弼出兵。

在军队内外的共同压力下,李光弼不得不让老将李抱玉留守河阳,自己率主力进攻洛阳。不久之后,李光弼会同观军容使鱼朝恩、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神策军节度使卫伯玉等将领在邙山布阵,迎击前来交战的史思明。

▲邙山激战

四、邙山大战结束

李光弼命令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在山上据险而守,但仆固怀恩却拒绝服从他的命令,而是选择自行在平原上布阵。

李光弼告知仆固怀恩说,在山上布阵可进可退,而在平原布阵一旦失利,则必将溃败。仆固怀恩没有服从李光弼的指挥,选择继续保持了自己的阵列。

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的命令,也有他自己的道理。仆固怀恩率领的部队是朔方军精锐,蕃汉劲卒骁勇无比,他有心依靠自己的精锐军队独自夺取胜利,然后跟李光弼抢夺战功。

就这样,在面和心不齐的情况下,唐军众将迎来了史思明的进攻。史思明作为沙场宿将,对于敌军的弱势可谓洞若观火,他发现了仆固怀恩在平原上布阵的破绽后。趁着唐军还没扎稳阵脚,当即集合主力猛攻唐军。

不出李光弼的意料,在史思明的攻击下,唐军遭受大败,阵亡数千人之多。李光弼见到损失惨重,不得已率将领回防陕州,史思明趁机夺取了洛阳周边地区,邙山大战结束了。

▲忠臣兼叛臣-仆固怀恩(剧照)

结论:

邙山之战让李光弼消耗牵制史思明主力的策略失败,史思明的军事势力愈发强盛,唐燕双方的主战场再次转移到陕郡,唐廷的平叛局势难度增强。

【参考资料】《新唐书·李光弼传》《旧唐书·代宗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

1.《历史文谱 邙山之战:史思明势力愈发强盛,唐廷平叛也愈发困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历史文谱 邙山之战:史思明势力愈发强盛,唐廷平叛也愈发困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6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