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长兄被抓,母亲病倒,年仅十二岁的司马懿成了家里稍能顶事的男丁。司马氏家族有一个突出的遗传性生理特征,就是男丁个个身材高大。司马懿的爷爷司马俊,就有“身长八尺三寸,高大魁岸,与众有异”之说。东汉时的一尺,约为今天的二十四厘米左右。“八尺三寸”,相当于今天的一米九多,当然高大。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十二岁时身材就如成人,以致参加当地官府组织的童子考试时,监考官们都怀疑他隐了岁数。而此时十二岁的司马,身材也近成。在这接二连三的事故面前,他言行上好像成熟了许多,猛然间还真有点一家之主的样子。

司马懿的哥哥平安回家

司马懿主家仅仅两天,想不到其兄司马朗竟然毫发无损地回来了。大家在惊喜之余,忙请司马朗讲讲饶幸生还的过程。原来,董卓曾有一个儿子,长得高大魁梧,相貌堂堂,董卓宠爱无比,可惜两年前命亡,令董卓伤心不已。此儿恰巧和司马朗同岁。那一天司马被押到董卓面前,这个混世魔王询问司马朗的姓名、年龄和家世时,司马朗回答得体,言辞恭顺,董卓十分高兴,有一种亡儿复生的感觉,竟破天荒地动了侧隐之心,不仅当场宣布释放司马朗,而且留他在身边住了两天。

喜从天降,全家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然而,司马朗却疑虑重重,他隐约感觉到,董卓不仅想留自己在身边担任侍卫官,而且有收己为义子的意图。他深知董卓不得人心,判定“董卓必亡”,若现在与他同流合污,绝对不会有好下场。再三的,三十六计,还是走为上策,应尽快离开洛阳回故乡温县。主意打定,司马朗以母病思乡为由,向董卓悬求回故里探望,同时、用重金贿赂董卓的亲信要员,让他们为自己说话。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司马家散尽家财、换来了董卓一道允许离开洛阳的口谕。

190年农历三月的中原大地,春风拂面杨柳葱翠,绿草如菌。可惜,如此美景,司马氏兄弟却无欣赏之心。原来,他们还在回温县的路上,就听到讨董联军的消息。董卓防御的重点是洛阳以东百余里地的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成皋在黄河南岸,与温县隔河相望。若成皋一带成为双方决战的大战场,那温县必遭战火的推残。司马朗意识到间题的严重性,忧心仲、所以到温县,即对父老乡亲说:“董卓违命叛逆,为天下人所仇恨,现天下讨董义兵四起。河内郡和京都洛阳相接,洛阳东即是成,北边连河水,若义兵不能前进,势必停留集结在这里。

我们温县与成皋一河相隔、到那时很可能会受战火连累,不如趁现在战争尚未开始,道路还算畅通,赶快迁移到东北四百里外的黎阳县(今河南省县东),那里驻有一支强军,统帅系赵威孙将军,他是我们温县同乡,又是我司马家烟亲,到那里暂避一时,再见机行事。”宗族父老着恋故土,都不愿离开生于斯养于斯、浸着自己汗水的土地。只有一位姓赵名咨的乡亲赞同司马朗的意见。司马朗便与赵咨结伴携家眷向黎阳而去。

司马氏一家离开温县不几日,数十万人马云集在成一带,骄兵悍将,对当地居民非杀即抢。温县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史书记载“民人死者且半”,其状惨不忍睹。这就是人无远虑而造成的悲惨结果。锋利的刀枪刺进胸膛的那一刻,司马家族的父老们才后悔没听晚辈司马朗的话,但此时已没有丝毫挽回的余地。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间,司马氏一家在黎阳住了四年有余。四年间,在烟亲的照顾下,全家生活倒也算安定。而这期间,全国的政局却是波迭起,动荡不已。首先是董卓被刺杀于长安,司徒王允(字子师,今山西祁县人)执掌朝政。但不久,董卓的部将李催、郭氾又杀死王允,控制了京城。接下来,为争夺最高权力,李傕与郭汜又相互攻杀。关中地区经过几番大动乱,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可怕局面。最初信誓旦旦要同心扶助王室的诸侯不仅早已散伙各归防地,而且为争夺地盘大打出手,即所谓“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灭”。

群雄割据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袁绍占据州、青州、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大部),曹操占据兖充州、豫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今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李傕、郭等先后占据司隶(今陕西中东部、河南西部),刘虞、公孙占据幽州(今河北北部),公孙度占据辽东(今辽宁大部),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南、湖北),袁术占据扬州一部分(今准河下游南部、长江下游北部),刘焉、刘璋占据益州(今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北部),马腾、韩遂占据凉州(今甘肃、宁夏、青海湟水流域),张鲁占据汉中(今陕西南部),张绣占据南阳(今河南南阳市)。群雄割据,虎视眈眈。民众赋税、劳役繁重,可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194年农历四月,曹操和吕布在兖州东郡的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带激战多日,军队缺粮,四处抢夺。当年蝗灾大起,农家多颗粒无收。曹操的部下抢粮无果,竟以人肉干充当军粮。黎阳与濮阳相距不远,为战祸,司马氏一家又逃回故乡温县。

此时的温县虽相对平静,但因战事不断,农耕荒废,连年歉收,大饥荒已成为吃人的恶魔。草根、树叶、树皮,凡能食用的都已吃得干干净净,饿急了的百姓纷纷从死者身上取肉果腹。作为现任官员的司马防,多少还能照顾自己的妻室儿女,所以司马氏一家还没有被饿死的。此时的司马朗按父亲的要求,“教训诸弟”勤奋读书。

逆境出人才。司马懿时年十六岁。艰难时世,悲惨人生,使他养成了深沉坚毅的性格。史书记载他“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同郡人、时任南阳太守的杨俊(字季オ),素以知人善任著称,他见过司马懿之后,赞扬道:“这位少年将来绝非平庸之辈。”另一位精于品评人物的名士、后来成为曹操重要幕僚的清河郡(今山东武城东北)人氏崔琰(时任尚书,字季珪)也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哲明允,刚断英特,这几乎不是你所能及的。”

司马懿这个时期的良师,除了他的兄长司马朗以外,还有一位高人,姓胡名昭(字孔明,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胡昭在少年时即有奇才,长大后更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也许是目睹了太多的荒唐,也许是亲历了太多的惨剧,他按儒家传统,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选择了“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的隐居生活。

胡昭隐居山林,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平时练练书法。他擅长行草在汉末三国是殿堂级书法大师。他终身与闲云野为伴,隐居不仕,践行了自已的信念,终年八十九岁,是三国著名的寿星。司马懿十七岁时结识了这位世外高人,在以后的四五年时间里,与其切经史,疑义相析,奇文共赏。在山川下、溪水旁,二人谈兵布阵,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司马懿从这位师者身上,学会了带兵用计、战法谋略,为日后图谋大业准备了必需的素质,也培养了经史的修养,染了隐逸的气质,以至成名后一直有一种“隐逸”情结初登仕途。

200年,司马懿与粟邑(今陕西省白水县西北)县令张汪十岁的女儿、河内郡平皋县(今河南省温县东)人张春华结婚。人走运时,好事总是接连不断。201年,司马懿受地方推举到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担任上计(类今统计局长)。原来,战国、案汉之时,每到年终,地方行政官员必把本年度所辖区域内人口、垦田、财政收支、盗贼、案件等各方面数据汇总上报,朝廷将此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这种制度叫作“上计”。到了东汉,上计制度是两级制,即由县上计到郡,再由郡上计到朝廷。无论哪一级上计,均需指派专人携带数据报告前往,完成这种使命的官员就是“上计吏”,而郡一级的上计,便是郡政府的上计掾。

由于上计的结果关系到郡太守的前程,加之到了上计之时,全国上百个都的上计掾都集中到中央司徒府中,其风度言辞如何,无不关乎脸面、前程问题。因此,郡太守们都注重本郡上计掾的选拔,力求以沉着老练而又善于言辞者担任,外貌长相、京城中有无后台关系,更是考选的重要条件。因此,可以说上计大多是能言善、相貌堂堂、办事缜密且朝中有关系的人。朝廷察觉这一现象后,脆规定:直接从来京的上计掾中选拔郎官。这郎邮官在名义虽然属于皇帝的侍卫官,实际上就是中央政府官员的后备人选。通常情况,是各郡所举的孝廉来充任郎官,而孝廉则是按每二十万人口举选一人的比例推出。

所以当选孝廉不容易,任郡的上计掾也不容易。司马懿弱冠之后,初登仕途就得这一职位,可见他的才能已在当时的社会各阶层中得到了认同和赞赏。司马懿的才华与名气不单单在家乡人人皆知,就连一贯自负的曹操也知晓了。因而他在出任郡的上计掾之后不久,便接到了时任司空、初步掌握朝政、比自己年长十四岁的曹操署名的一份任命书,任命他为司空府的掾属。在东汉的百官中,地位最尊贵的是三公,即太尉、司徒和司空,他们享有“开府自辟掾”的特权。所谓“开府”,是指拥有独立的府署,而“自辟掾属”,即府署中的官员均由三公本人任命,不必经过朝廷的批准。受到三公本人的任命,称为“公府除”,时人颇以之为荣。

曹操得以之时

曹操在192年(初平三年)农历十二月击败黄巾军,获降卒三十余万组建青州兵后,这几年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可谓春风得意。首先,他抢先下手把汉献帝接到自己所控制的豫州颖川郡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把许县作为临时首都,从而在政治上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特殊优势。与此同时,他在许县一带大兴电田,解决了军需供给问题。凭借这些优势,他先后击败割据南阳郡的张绣,擒杀称雄徐州的吕布,驱走拥兵沛县(今江苏省沛县)的刘备,大破盘踞在黄河以北大片地区的袁绍父子,将黄河与准水之间的广大地区牢抓到手上,四十七岁的曹操当上了司空。就一般人而言,应该满足了。

然而曹操不是一般人,他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抱负和志向,也有着一般人不具备的阴险和狡诈,更有着一般人没有的学识和城府。他是一个政治家,具有雄才大略,岂能满足现状?现在各方面所占的优势,只能说是距离他的梦想更近了一步,“志在干里”的他,要向着更远的目标奋进。曹操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在当时群雄割据的情况下,招揽人才是头等大事。他想通过“自辟掾属”的途径尽可能将杰出人才聚集到下,曾多次下求贤令,以广罗人オ。唯是举,不拘品行,是其谋取业用人的基本策略。所以,当他的谋臣荀(字文若,今河南许昌人)推荐司马懿时,求贤若渴的曹操遂遣使送去了聘书。当然,曹操辟召司马懿也有报恩还情的意思。说来话长,曹操在二十岁时,被家乡所在的郡举为孝廉,随即到京城洛阳充任郎官。

郎官虽然是行政官员的后备人选,但是要想在众多的郎官中脱颖而出,没有人援引识拔,恐怕是不可能的,哪怕你是俊才精英,也可能终生坐冷板凳,老死于郎官署中。在朝政腐败、贿赂公行的东汉后期,更是如此。吉人天相,曹操运气不错,他到郎官署不久,便得到一位官员的大力推荐,让他到京都洛阳县担任县尉(类今公安局长)。推荐者便是时任洛阳县令的司马防。

按照汉代的制度,凡所辖民户在万户以上的县置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置县长。县令、县长都有两个助手,一个是县丞,主管收发文书,巡察仓库、监狱等另一个是县尉,主管维持治安、追抽盗贼、罪犯。人多地广的大县县尉定员为两人。洛阳作为京都,是皇亲贵族、权势之人居之地。这些人横行不法,使京城的治安状况异常恶劣。为了整肃秩序,司马防力举年轻气盛、敢作收为的曹操来担任县尉。曹操果不负所望,一上任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制造了五色棒三十根,分悬于署门左右,明令:凡遇违法犯禁者,一律用五色棒严惩不货。一日,曹操巡夜,迎面遇上了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蹇图无视宵禁规定,率人提刀夜行。他倚仗侄子的势力,哪里把曹操这小小的县尉放在眼里。

曹操一声令下,左右齐上,一阵乱棒将目空一切、作恶多端的蹇图活活打死。这蹇硕是汉灵帝最为宠信的宦官,而一个小县尉竟在太岁头上动土。消息像风一样吹追全城,不法分子再也不敢在曹操的属地横行,可谓“京师敛迹,莫犯者”。曹操在赢得好名声的同时,也招来他人的忌恨,于是朝廷很快就把这个“癌神”调到充州东郡顿丘任县令(今河南省清丰县)。后来,曹操给二十三岁的四子曹植(字子建)写信回忆这段“峥岁月”时,自豪地写道:儿子,今年你二十三岁了,我二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得罪京城权贵,被排挤到地方上。可是你爹我从来没有后过,这一点你得学我。

曹操的仕宦生涯的第一步,是在司马防的扶助下迈出的,他对司马防深怀感激之情。因此,十多年后,有人向他推荐司马防的儿子,便立马招聘,像曹操这种恩仇分明的性情中人,报恩还情也在情理之中。

出人意料的是,司马懿并不领曹操这份情,他内心深处存有不想在曹操手下做事的想法。因为出身于官宦人家,受祖上历代为官沉浮荣辱的影响,司马形成了谨慎多疑的性格。他深知官场诡谲叵测,一应召赴命,就得依附曹操就得与之同休、共祸福,所以对曹操的辟召十分慎重。司马懿认为,尽管从目前的政治形势看,曹操发展很快,但并未真正在实力上取得绝对优势,其统治地位还不算稳,因此还需观望观望。另外,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曹操的门第太低了,其祖父曹腾,是清流士大夫所不齿的宦官。

曹腾的养子曹,就是曹操的生父,竟不知是从何地何家抱来的。上一年,袁绍起兵攻曹,行前命文坛健将陈琳(字孔璋,今江苏江都入)写了一篇昭告天下州郡的文,痛斥曹操是“赘阉遗丑”。自己本是河内郡的名门望族,世家。过去曹操给父亲当下属理所当然,现在要自己去给曹操当下属,太没脸面。他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认为这简直是对家门荣誉的玷污。他拒绝了曹操。对此,曹操虽然心中不悦,但念及与其父的情道,加上惜才,并没难为他。

事隔不久,爱惜人才的曹操再次派入到司马家,想让他进曹府当门客。司马懿是真的不想为曹操出力,但曹操的盛情难却,无奈之下,便以偶风痹之疾、行动起居困难为借口,委婉拒绝。

结语

所谓“风痹”,即由风、寒、湿等因素引起免疫力下降,身体骨节脚大变形,活动困难的疾病。装病的人须具有丰富的阅历和演戏的技巧,只有具备这两种素质,装病才能天衣无缝、瞒天过海。司马懿待使者走后,立即上书辞去上计掾的职务,回老家温县“养病”去了。

1.《子瑜文史 曹操惜才派人请司马懿做官,他为何要以生病为由拒绝曹操的邀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子瑜文史 曹操惜才派人请司马懿做官,他为何要以生病为由拒绝曹操的邀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7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