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唐朝已显繁荣之象。许多大臣奏请太宗泰山“封禅”,太宗想:今国内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周边部族臣服,九州大体安定,“封禅”一事未尝不可,既有场面,也可宣扬丰功伟绩。

某天唐太宗朝堂议政,提起“封禅”之事,许多大臣纷纷表示赞成,唯独魏征极力反对,且态度十分恶劣,使唐太宗下不来台,于是勃然大怒,让人将魏征拖出朝堂,打入大牢。

众官多顺从惯了,见到皇帝生气,那还了得,一个不小心,将人头落地,于是一个个低眉顺眼,无人再敢发言,只有魏征据理力争,挣扎着要把话讲完。

太宗毕竟是个明君,而且非常的器重魏征,想着自己从登基以来,屡屡采纳魏征意见,效果十分明显!于是思量着怕自己犯错,便命人放开了魏征,并问他道:“你可还有什么说的?”

魏征大咧咧惯了,于是大声说道:“陛下,一旦封禅,势必规模浩大,路途远花销大,加之河南、山东人少萧条,若遇洪涝干旱,朝廷就无法赈灾,而赈灾粮如发放不及,百姓就会作乱。

魏征还劝说太宗,牢记隋炀帝葬送大好河山的教训……一番话劝说下来,太宗心下细细盘算,也觉得不偿失,便慢慢消了怒火,赦免了魏征。

没过多久,河南、河北地区真发生了水灾,太宗暗暗庆幸,幸亏当初没有一怒之下杀了魏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决定取消“封禅”。

这样的君臣关系,真是瞌睡遇到了忱头啦,所以才有了“贞观之治”。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其实也不多见,有的皇帝虽英明,却苦于无治世之能臣;有的贤臣却苦于难遇明君。

当然,这个中间的关系又岂是一两句话能道尽的,只能感叹一下。其实吧,这种关系,主动权始终在皇帝的手里,如果喜欢听忠言,良臣必出;而如果喜欢阿谀奉承,奸臣必昌。

其实就这个故事来讲,也许太宗心里想的是:多亏遇到了魏爱卿啊!也许魏征心里想的是:幸亏遇到的是皇上啊!否则,双方的后果均无法衡量。这是互相作用产生的必然结果。

1.《棉花屋的记忆 唐太宗:多亏遇到了魏爱卿!魏征:幸亏遇到的是皇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棉花屋的记忆 唐太宗:多亏遇到了魏爱卿!魏征:幸亏遇到的是皇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