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是云南省玉溪市辖区,在云南境中部偏南,即使现在常住人口不足30万,在明清时期常住人口更少,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偏远且人少的县,在科甲成就上称冠云南,创造过辉煌的成就,明清两代,通海县出产文武举人603人,文武进士44人,有4人选入翰林院。

在历史上的各朝各代,翰林学士都是知识分子里的精英拔尖人物,社会地位优越,入选翰林院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步入朝廷大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明朝时期官居高位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时期的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等等,都是是从翰林院走出来的拔尖人物。

通海县历史上的杰出者有明代的葛中选,官至从三品的苑马寺卿,苑马寺,明清两朝掌管养马的机构,听于兵部。

清代书法家阚祯兆墨迹广为流传,曾传入清宫内府,清代评论家金圣叹对其不吝赞誉,称其“龙蛇笔落惊风雨;不异当年草圣奇”。

清代赵城官至通政司通政使,正三品,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

清代朱嶟官至礼部尚书,出任会试大总裁,明清进士会试考官由皇帝钦命,主考官叫做总裁,由一品或二品大员担任,均须进士出身。

通海县文教昌盛,冠誉云南,其奥秘是什么,成为很多人啧啧称奇之后想要探寻的答案。

对通海县历史熟悉的人,给出的答案是:通海县境内有3座文庙,这是通海县文脉之源。

在一个县的范围之内,建有3座文庙,这在一个省很是罕见,即使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

云南通海县为什么要大举建立文庙呢,这是有着元明清三代的历史渊源的:

元朝政权建立不久就明确下令:“命云南诸路皆建学以祀先圣”,这项此项措施在云南的实施效果是极为明显的,通海县文庙的修建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到了明初,云南及四川边地情势有时动荡,朝廷与地方官府为了稳定边疆局面,把设文庙兴儒学作为稳定边疆统治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实施。

清代延续明朝的规制,无论是顺治时期还是雍正年代,都在云南倡导儒学,经历元明清三代官府的倡导,以儒家为代表的汉文化得以在通海迅速发展。

通海县的3座文庙分别是什么,又分别建在哪里?

通海县的这3 座文庙就是通海文庙、河西文庙和曲陀关文庙。

通海文庙坐落在城南秀山北麓,整体来看,通海文庙给人以殿阁层层迭起,庄严肃穆之感。

通海文庙始建于元代,旧址在城西北渚天堂,明朝万历年间迁建于后址,现存建筑为清初康熙、雍正年间修复建造。

清朝时期,通海庙学作为官府学宫,培养出优秀校友礼部尚书朱嶟,董玘、董健选入翰林院,有名的书法家阚祯兆也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

通海文庙坐南朝北,依秀山山势而建的是四进三大院落,主要建筑依序排列在中轴线上,文明坊、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等都是依序在中轴线展开。

正殿两侧以对称格局建立的有东西廊庑房及钟鼓二楼,泮池东有“江汉秋阳”坊,坊后为忠义祠,东华门、西华门在宫墙东西两面,是牌坊式大门。

通海文庙中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大成殿,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整体结构阔大规整,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柱基分别为灯笼式和古镜式,梁架由 28 棵巨大的圆木柱支撑。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立在正殿,西配殿是曾子、孟子的牌位,东配殿是颜子、子思子的牌位。

殿前有14 株古柏分列两侧,都是树龄百年以上的老树,其中有6 株为明代榛柏。

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的文明坊,号称云南省第二大古牌坊,属于通海文庙较有特色的建筑,结构为四柱三间牌楼式,整个文明坊高大雄伟,金碧辉煌,八角双重飞檐,斗拱密集交错,建筑精巧别致。

在文明坊前面为广场,场边建有红色宫墙,墙上4 个石刻大字镶嵌着“鸢飞鱼跃”,文明坊与广场之间是石阶过渡,有石阶30余级。

通海县城西北15 公里处是河西镇,河西文庙就在这里。

河西文庙始建于元泰定年间的1325 年,原建于螺髻山下,明嘉靖十二年迁于今址。

河西文庙在明嘉靖三十一年重修,到了清光绪十六年(1890 年)的大修是较重要的大修,文庙主殿屋面全部更换为琉璃瓦,占地面积扩大到9000 多平方米。

河西文庙坐东朝西,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对称排列,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大成殿、文明坊、大成门、东西廊庑和明伦堂等。

河西文庙主要建筑中,大成殿5 间,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架,琉璃瓦屋面,檐下坊雕刻花鸟图案。文明坊为三间牌楼式样,支撑屋顶的是四棵巨大圆柱,屋架用小型斗拱叠架支撑,中间两柱基上有石狮和石麒麟。

在河西文庙文物和古迹尤以唐柏、石柱对联、《礼部批文碑》、《儒学箴碑》最为称道。

现在唐柏年深色古,高 10 米余,根围 4.5 米,耸然屹立,夭矫如龙,虬枝婆娑,位于文庙西庑南墙角,种于唐初,属名贵榛柏树种,元代建立文庙前就已称为古柏。

先师殿前立有四棵石柱,柱上镌对联,对联在文庙内较为常见,河西文庙的对联刻于石柱之上,则不多见到。

数仞宫墙有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六经仁义如日月之明四时之行。

德冠生民溯闢地天开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礼部批文碑》立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碑文是明初礼部发布的重要文件,全文有十四条款,内容有尊师重教,择优提举,以及司法和民风道德之规定。

《儒学箴碑》立于明宣德七年(1432 年),内容是教育格言。

在通海县河西镇以北14公里处,河西镇有一个行政村曲陀关,历史上曾是滇中、滇南军事战略要地,元代时期是朝廷设在滇南的最高军政机关。

曲陀关几任都元帅“崇尚斯文,投戈讲道”,有较深的汉学修养,兴办学校崇尚教化,是几任军政长官传承的政绩举措,曲陀关文庙就是当时所建。

明初,曲陀关元帅府毁于战火,曲陀关文庙也从此不见踪迹。如今的曲陀关遗址早已被开垦成田园,曲陀关文庙遗址踪迹难觅,唯见青山白云,仿佛可以听见岁月的回声。#孔学新语#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孔学新语

1.《孔学新语 通海县明清两代举人603人进士44人选入翰林院4人,科甲称盛云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孔学新语 通海县明清两代举人603人进士44人选入翰林院4人,科甲称盛云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8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