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肖靖

清朝初年有三大疑案,分别是“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继位”,前两案不论,此篇文章专讲雍正继位的问题。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69岁的雄主康熙去世。当天晚上,銮舆载着康熙的遗体,像日常皇帝外出出行一样,返回大内乾清宫,次日宣布大行皇帝命胤禛继位的遗命。当月20日,胤禛在太和殿登基,颁布即位诏书,次年改元雍正。

关于康熙的死因,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有人传言:“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胤禛)进一碗人参汤,不知如何,圣祖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这个话摆明了就是说圣祖皇帝是被雍正用人参汤作为催命符害死的。直接点明了雍正是通过阴谋手段来获取皇位。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吗?读过康熙所写的《庭训格言》的人都知道,康熙是个十分讲究卫生养生的人,而且对医理很有研究。一个懂医学的人又如何会犯这种错误呢?的确,当时的人们很流行病人喝参汤的习惯,但是对于康熙个人而言则未必然。康熙曾于康熙五十一年说:”南人最好服药服参,北人于参不合,朕从前不轻用药,恐与病不投,无益有损”。按照正常逻辑,一个认定喝人参汤不利于北方人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喝下别人送的人参的。康熙儒学功夫很深,曾点评《尚书》中“五福”一节,说道:““五福”中“考终命”最难。”所谓考终命,即是尽享天年,善终的意思。从侧面亦可以反应出康熙的警惕性之强,想通过手段来谋害他是比较困难的。康熙的死,很大可能是立褚风波、诸子夺嫡忧郁过度,并且多病缠身,患有重感冒,年高体虚才导致不治。故而,说雍正送人参害了康熙,只能是民间的无稽之谈。

然而凡事都不是空穴来凤。这则说法的产生背后反应了社会对雍正继位正统性的怀疑。由于康熙朝两废太子,皇帝的儿子们为了夺嫡产生的激烈斗争。使得民间猜测雍正帝胤禛是矫诏篡位。

这种说法的背后逻辑是这样的,十四阿哥胤禵原名胤祯。而康熙帝遗诏原文是“皇位传十四子胤祯”,胤禛抢先看到遗诏,动了手脚,将“十”改为“于”,“祯”易作“禛” 变成 皇位传于四子胤禛,遗诏遂变成“皇位传于四子胤禛”。

看起来似乎很合理,背后则漏洞百出。按照清代的书写制度,写皇帝的某位儿子,一定要在前面冠以“皇子”,如“皇x子”、“皇xx子”,不能有丝毫失误。说“皇位传十四子胤祯”,是错误的,正确的解答方式应该是“皇位传皇十四子胤祯”,那么假设事实如此,胤禛要动歪脑筋,就要改为“皇位传皇于四子胤禛”,试问这样语法都不通的句子,又如何能塞住世人之口呢?再者,传位给谁,应该用“於”字,“於”“于”二字清代不通用。何况,将“祯”字改为“禛”,无论如何都不能在原字上面添加笔画,只能划过重写,倘使真是这样,那岂不漏出天大的马脚来了?所以说雍正矫诏不能成立。

事实上,在康熙生前,就有许许多多迹象表明康熙是有心选雍正作为继任之君的。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帝在生命最走向终点的那段日子,特地将正在斋祭祭天的雍正召至畅春园,三次面见,告诉病体沉重,有特殊的意义,似乎是在托付后事,其时,雍正正在祭天,负责斋戒。以清代礼制,斋戒是不能随意离开的,如果不是皇帝特意去召唤,是不能离开斋所的。从外人的旁证来说,胤禛生母仁寿皇太后在胤禛刚刚继位时说“钦命予子zan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

康熙曾经说过,要选一个坚固可托之人作嗣子,胤禛出了明的务实精明,能力超群。

《清世宗实录》说康熙帝选择的就是“天心默定,神器悠归”的胤禛。乾隆朝礼亲王也认为这个人就是指的“宪皇帝”雍正。

影响康熙最终选定胤禛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弘历。中国历史上向来不乏以指定隔代之君而决定继位者的事情。如古公亶父看重姬昌而选择季历继位;曹操中意曹睿而传位于曹丕;朱棣因为解晋一句“好圣孙”而选择朱高炽。熟读经史的康熙也要遵循历史的经验。《李朝实录 景宗实录》康熙病重时召集阁老马齐谈到“胤禛最贤,日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选择胤禛继位的定音鼓。

1.《肖靖读书笔记 雍正皇帝是矫诏继位的吗?真相也许并非世人所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肖靖读书笔记 雍正皇帝是矫诏继位的吗?真相也许并非世人所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8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