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其实对于古代人来说,权利和官位代表着很大的利益和前途,所有人都希望能够从朝廷里分一杯羹,而且只有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才能将自己一身的抱负得以施展,所以对于以前的人来说,要想一鸣惊人,很大的机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但是由于那时候能够读得起书的人很少,能够用心去学习下去的更少,所以能够录上的人其实也并不多。

科举考试是千千万万人摆脱贫苦的道路,更是许多有学识的读书人一展宏图的机会,同时也是国家能够寻觅到有才有德的能人的渠道,所以科举制度在古代来说,是非常值得大家注重的,而且也是完善其越来越规矩的原因,只有制度尽可能的规划得完美,最后的结果才是既公平,又正义的,不但能够满足许多家世清白,但是没有关系的有才之人,更能够减少徇私舞弊,为朝廷招募更多有德之人。

一、科举考试的形式

历经了多个朝代的科举考试,其实在每一个朝代时期,都有着其不同的表现形式,那是因为为了适应当朝社会的政治体系以及需求而改变的,在唐代以前,科举考试的人员其实常常由一些为官者来推荐,然后才得以展开,但是唐朝之后,发现这样的方式导致的作弊现象以及结党营私的现象太多,所以改为了常科和制科两种方式。两条途径,更多地抑制了那些有一点点权利就想徇私舞弊的人,更是避免了很多不入流的人进入朝堂之上。

一般先是由地方州,县里考,挑选出各个地方优秀的人再送往省里进行省试,然后再由省试挑选出的优秀才子送往京都去。而到了宋代以后,还出现了一种由皇帝亲自监考的殿试,不看姓名,不看家世,由皇帝直接监考,只取真正有能力,有学识的才子,最后再由皇帝亲自赐予名次和官位。而到了明清之后,最大的特点便是科考必须与学校的结合,不经过学校的教育,便不可参加科考,要求严格,所以都是由学校作为起点。但是并不是只有年轻人才可以取得考试资格,哪怕是青壮年或是老年人,只要有能力,经过学校取得学生的资格,就可以去考。

《明经进士语》里有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二、科举考试的内容

在隋朝时,科举考试可以说是刚见一个完整的雏形,自那时候起,科举考试才有了相对公平的概念,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为两科,一科为明经,其主要内容包括考试时对内容的填充,就像现代的填空题,给出相应的关联部分,填写缺少的部分,试题一般都出自经书内,需要考起记忆力和理解力。另一科为进士,其主要内容就是要求考生用给出的特定的题目去发挥和创作,包括诗词歌赋,又是还会穿插一些明经的内容。

以诗词歌赋做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其实是在唐代才开始流行的,因为这个朝代所产出的才子文人也很多,皇帝要求那些写词写诗写文章唯美,辞藻丰富的人就可以取得好成绩,所以在初唐时,只考策文,内容比较单一,但是自武则天之后,这种考试的内容又不时兴了,反而又改为了以前的那种,不过还考杂文和策文,只是形式并不单一,到了明清时期,考试的内容又主要是四书的内容,还要用八股文作答,要求及其严格,讲究形式。

结语

历经上千年的科举考试,虽然每个朝代其形式和内容都在变化和完善,但是不难看出,结合现代我国国家实行的教育和考试形式来说,很多地方都有着相似之处,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国家选取优秀人才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普通身份的人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去改变命运的方法,总的来说都是为了文学和才能的表现提供一种展现的机会。不管是哪个朝代的科举考试,其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终究离不开严格的要求以及固定的形式,离不开想要在这种方式上避免徇私舞弊的改进,就算结合现代来看,考试的形式也离不开层层选拔,只有固定的框架,才能框选出规则里想要留住的人,但是无论形式和内容如何更改,终究也只有真正有能力,有学识的能才能拿到最终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明经进士语》

1.《回忆历史古籍 古代科举制度: 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得以完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回忆历史古籍 古代科举制度: 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得以完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9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