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些人要办大事,遇到了贵人帮助,把大事办成了,却无以回报,就要给帮助自己的人供生祠。那么,供生祠就是一种回报了,当然也是一种经济学的体现。

著名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泰州期间率领大军抗击金兵,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有人在泰州为他修建了一座生祠,长期供奉。据《全宋文》中关于生祠的记录,生祠的相关记载有139条,祠主有123位,祠堂148所,算是不少了。供生祠是要留一种纪念,让他们享受一定的供奉,或许掺杂了一些积攒功德的意思。明代大太监魏忠贤就有很多生祠,还活着就享受人间烟火,俨然成了活神仙。其实,生祠就是为活着的人修建的“纪念馆”,在里面塑像或者挂上画像,或者立姓名牌,立碑,像祭祀神灵那样祭祀生祠的主人公。

要是人们有钱给帮助自己的人,当然也就还了愿,不会供奉生祠了。人家给自己办了事,当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自己当然也要付出很多的钱财或者礼物,送给办事的人,倘若办事的人不接受,就等于自己没有还愿,在人情方面亏欠人家,怎么办?供生祠就行了。有多大财力就用多大财力。钱多的就买一块地,专门盖上一座生祠,不但自己供奉,而且还要别人供奉。让自己的大恩人享受四时香火,祈求他益寿延年或转世成仙。要是财力不够,就在家供奉,古代人几乎普遍迷信,家家都有神龛,把恩人的塑像请进神龛,在初一和十五开始供奉,心心念念,应了那句话“一辈子不忘大恩大德。”

要是有官员给老百姓办了大事,老百姓当然不会忘记,大家都没什么钱,就是送一些鸡蛋、馒头之类的东西,官员当然不会收,于是,老百姓就要给官员塑造生祠,让世世代代的人都记得他,不但“一辈子不忘大恩大德”就是几辈子都不能忘记人家的恩德。给岳飞供生祠有些这样的意味。其实只是一种经济学方面的回报,当老百姓无以为报的时候————主要还是没钱,就会给恩人供生祠。

那时候的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也大多不具备什么科学思想,都比较迷信。不但老百姓认为供生祠是有效的,就连给老百姓办了实事的官员也认为供生祠是有效的,因为他们都接受了迷信的思想,就连皇帝都提倡这种迷信思想,甚至要把自己神化为神仙、佛、菩萨之类的神灵,以此达到神权的统治。武则天把自己当做转世的弥勒佛祖,乾隆皇帝把自己当做转世的罗汉,于是五百罗汉中就有了一位罗汉照着乾隆的尊容塑造,算是一种供生祠的行为了,其实有些媚上的意思,让现在的人不禁莞尔一笑。可是在当时,人们都认为很正常,也就没有一个敢批判的了。慈禧太后自称老佛爷,也是如此的运作,套路如出一辙。民间相信立生祠有很大的功效,连同皇帝都想给自己立生祠,只是迫于舆论压力,不敢大张旗鼓地干,至于民间的人们,皇家就管不着了,立不立生祠是老百姓自己的事,和皇权无关。要是朝廷出面干预,老百姓就会在家供生祠,而不会公开了。谁也不会到老百姓家里把人家供奉的东西给毁掉,除非再来一场文化大革命。

老百姓相信供生祠可以让恩人健康长寿,起码人们经常祷告的正能量的话能够超越时空起到作用,让恩人享受一定的祝愿,也就真的要延年益寿了。除此之外就是把恩人想象成神灵,让他在人们心中成神,而不是凡人那么简单了。逻辑很简单,既然大家都仰慕他,他给大家都办了实事,大家都无以为报,就要给他供生祠,祝愿他健康长寿,下辈子成仙成佛。这是一种经济学的回报,也是一种拉长了时间线的回报。那些供奉的瓜果、点心、馒头之类的贡品和香火都由能出得起钱的人来购买,出不起钱的就只能跪地祷告,蹭点香火和贡品了。说到底,还是老百姓手里没钱,只能依靠一些出得起钱的人来建造生祠,要是自己心诚,就要借钱买点香火和贡品,去给恩人上供了。要是借钱还不了,就要自己在家供生祠,毕竟成本非常小,也能接受了。

不管是被供生祠的恩人还是老百姓都相信供生祠的效果,也都相信来世的思想。老百姓只是一介草民,没有发言权,只能渴求上天派下贵人、恩人来拯救自己了,要是让他们自己团结起来拯救自己或许并不容易,只有吃不上饭的时候才想起来造反。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供生祠几乎就是一场闹剧。那些被供了生祠的恩人们大多没有长寿的,早早地死了,难道接受了人们的祝愿,过早地遗弃肉体成仙去了?而那些为自己立生祠的魏忠贤之类的人物更是让人笑掉大牙,成了后事的笑柄。看来,不是谁都能享受生祠的香火供奉的。里面有道德因素,也有经济学的考量。而生祠的丑陋其实就在于经济学的算计方面,没钱送才会立生祠,似乎成了一个通例……

1.《铁剑帮帮主 供生祠的经济学原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铁剑帮帮主 供生祠的经济学原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