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朝时期,统治者对科举非常重视并大力提倡,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宋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读书、重学成为了社会的普遍风气。与此同时,这种价值观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大多数人将读书看作是升官发财的捷径。宋廷将读书科举和及第后荣华富贵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更多读书人奋身投入到应举浪潮中。

一、科举影响下的重学之风

科举制度自隋唐创立以来,经过宋代的改革后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宋代科举减少了身份资格的限制,所有阶层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扩大了应试规模,宋代科举增加了录取人数,更加调动宋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锁院制、眷录法的推行,进一步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诸如此类的举措,都可见宋廷为鼓励人们参加科举而所付出的努力。统治者让宋人明白,只要努力读书参加考试,就有机会科举及第,从而打破阶级限制,跻身仕途改变人生。许多寒门庶族纷纷加入了科举道路,对于他们而言,科举是进入仕途的唯一机会,一朝进士及第便可以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还可以光耀门楣,流芳千古。这种荣耀激发了广大学子的入仕欲望,鼓舞着学子们积极应试。

《栾城集》记载:“凡今农工商贾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由此可见,宋代对科举的提倡使社会各个阶层纷纷应举。社会上重学风气盛行,但凡有能力的家族都会让子弟读书应举,争取功名以光宗耀祖。宋初科举改革刚推行时,参加贡举的人数只有几千人,而到了真宗时期,人数就达到了两万人,随后应举人数逐年暴增,南宋时期更是增至百万人。如此庞大的应举人数,科举的劝学作用可见一斑,勤奋学习的风气已经深入到宋朝社会的各个阶层。

宋廷对教育的重视同样体现在学校的改革上,这时期宋廷广建学校,就连偏远的郡县都有学校的踪影。重学风气兴盛于各级学校之中,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学生们的读书热情都日益高涨。有些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的读书,蒙学得到了发展。史书上关于神童的记载屡见不鲜,江西有位朱天锡,以神童之名得官,当地人都非常羡慕,并且以他为榜样,童蒙教育兴起。教育家朱熹、张载都对蒙童读书多有推崇。

二、科举影响下带有功利色彩的教育价值观

宋廷鼓励科举虽在社会上掀起了向学之风,但也改变了宋人的教育价值观,科举及第带来的荣华富贵和社会地位,让人们读书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许多人应举是为了能够跻身仕途,因此科举取士在选拔出大量的文学家的同时也笼络了一批做官为志向的职业官僚。

成千上万的学子十年寒窗苦读只追求一个官职,甚至有许多人将毕生青春投入至应举之中。在科举功名的诱惑下,有人为了谋求富贵不惜出卖灵魂,在考场上投机取巧,行作弊之事。后来随着科举考试程序的日益规范,考场纪律非常严格,考生基本没有了作弊的机会。这时又出现了一些迷信现象,士子们为了科举及第,在考试前常常去庙里拜神祈求高中,还有求助巫师预测科名的现象也很是常见,这些都反映了士子们对于科举功名的渴望。

社会民俗在科举兴盛的影响下也发生变化,宋廷格外优待进士及第的士子,科举及第意味着做官发财,世人对于状元相当追捧,将其看作是荣耀的身份象征,故而宋代将进士女婿当作是骄傲之事,每次放榜后总有高官富商在榜上挑选女婿,宋人嫁女不在乎夫婿的门第,也不在乎其是否结婚,只将是否中举作为择婿标准。榜下择婿的出现标志着科举己经影响了世人的婚姻观,其实就是尚官的表现。在科名重于一切的宋代,一朝中举则身价高涨,一旦落第则财名具无。在这种官本位的价值观的影响下,科举及第与否关系到人生的极喜极悲,而世人对中举者的看法加剧了功利主义的思想。

结语

“学而优则仕”在宋朝社会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宋廷通过科举调动了学子的积极性,故而社会上读书风气极盛。然而科举与做官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大部分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是为了在科场谋求功名,其教育价值观有着浓厚的功利色彩。

参考文献:

《栾城集》

1.《怀古记史 宋代科举:影响了宋人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怀古记史 宋代科举:影响了宋人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4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