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士大夫精神高涨的时代,因为统治阶层重文抑武、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导向,很多的士人凭借参加科举得以迈入仕途。宋朝的士人并不像唐朝那么无奈,求仕多年依然一无所成,而是很多都能进入仕途。

这与宋朝科举取士人数有关,相较于唐朝几人到几十人的录取名额,宋朝翻了几十倍,这样做的原因是宋朝皇帝采用了分权思想,分散官职以化解地方权力或相权过大的问题,同类型的官职设置可以互相制衡,从而使皇权集中。

但是诸多官职的设置,造成一个结果就是冗官冗费特别严重,它意味着在官吏任用这块儿,宋朝需要极大的行政开支。即使如此,有宋一代的统治者,都没有降低官员的俸禄待遇。其中的况味值得去深究。

一、行政成本,巨额开支

宋朝的行政成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官吏众多,有增无减;二是自上而下的官员待遇优渥,这两面构成了整个行政成本的主体。除此之外,宋朝还有相对其他朝代的特殊性。

宋朝以前,在政府机构办事的吏员是大多是没有俸禄的,他们都是靠着各种非正常手段谋生的,但是宋神宗赵顼时,增加了中央与地方吏禄开支,一年就达110余万贯。

连最基层的吏都有俸禄,可想而知,宋朝整个行政开支的框架是有多么庞大。那么宋朝官员的工资待遇是怎么样呢,可以具体论之。

1.俸禄无忧,幸福的官员生涯

首先需要明确宋朝的货币等价,就是1000钱等于1贯,又可以等价为1两银子。当时的农民丰收年可收入约300钱,而当时的宰相寇准一年的俸禄约为三十万钱,可以看出收入差距之大。

宋代官员的俸禄,分为本俸、添支与其他。本俸包括俸料、衣赐与禄粟。俸料就是每月的俸钱,相当于工资收入。

衣赐和禄粟就是衣食供给,衣服春冬两发,粮食每月一给,添支是根据差职任务量每月额外分给的钱、米和麦之类的,待遇可以说是相当完备而丰厚了。

除此之外,高级官员又有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匹刍粟等。官员退休之后,还有十分完备的退休制度,宋代官员致仕,可以领取半份俸禄,当时有诗为云:“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可见宋代官员官途钱财无忧。

中央以下,地方官还有自己的职田,大则40万顷,小则6到7顷,土地占有量远超平民,地方俸禄也是不低的,当时连不足两千户的县令,每月都可分得10千钱的俸禄。

由此可见,宋朝官员的俸禄是相当高的,国家为各个级别的官吏提供了无后顾之忧的待遇保障,这本质上依然是以钱易权的政策,是宋初杯酒释兵权行为逻辑的延续。

2.宋朝官僚结构

宋朝维持的行政成本巨大,除了官员待遇的问题,自上而下层层加码的官僚结构也是不可忽视的。

宋朝官僚体制,先从中央行政机构说起,这里存在一个时间节点,就是元丰五年,这一年宋神宗对官僚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元丰改制后,中央行政机构体系庞杂起来。

比如宰辅机构,改制前,主要是执掌中枢机构的正副长官,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改制后,分为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正副长官,官职称为“尚书仆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等等,官职明显增多。

至于副宰相的话,改制前称为“参知政事”,改制后称为“尚书左丞”“尚书右丞”等等,官职几乎是翻了一番。

当然中书门下机构绝不是只有宰相一个职位,而是下设制敕院、舍人院、铨曹四选、起居院和礼仪院、太常礼院等等,体系完备,职能齐全,可以应对各项事务。

除了宰辅中枢机构外,宋朝中央设置了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机构,而这种行政关系表现为权力所有者与委托行使权力者之间的默契,整个制度设置虽然冗杂,但是有利于皇帝不费心地去治理国家。

而在地方上,宋朝政府将全国分为两三百个州级自治区,每个州再分若干个县级行政区。如1075年全国共设287个州级行政区,有1135个县。建立起庞大的中央集权网络。

地方上除了传统的州、府、县之外,还设置了诸如“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司理参军”“监当官”等与州平行机构,分管各类行政事务。

更具宋朝特色的是地方上设立了多重监察机构,如在州级行政机构中,设立了“通判某州军州事”简称为“通判”,负责监督和协助知州处理州内行政事务。

而每十个州左右还要设立一个监察区,称为“路”,每一路设立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机构,负责各项监察事宜。

从中央到地方,宋朝建立的官僚体系密度相当浓厚,每一机构的设置都有存在的意义,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决定了统治者即使再碍于行政成本巨大,也不会贸然降薪。

二、宋朝不降薪的渊源

1.精简机构节省开支

宋朝统治过程中,有大臣对行政成本过高提出过质疑,比如仁宗朝的范仲淹,还有神宗时代的王安石,都提出过压缩行政成本的问题。

但是他们针对的问题点是上述提到的官僚机构过多过细,比如神宗元丰三年,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上奏提到:“真宗景德年间有官员一万余员,仁宗皇佑年间二万余员,英宗治平两万余员”,是逐代累增的,并没有因为王安石等人变法有所减少。

对此的回应是宋朝后期皇帝开始压缩行政机构,比如说宋神宗时期,就对很多具有重复性功能的机构进行了裁撤,南宋高宗年间对中央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进行合并。

除此之外,北宋至南宋,还相继对宫观官、监当官、添差官等冗官进行过裁减,比如神宗朝将宫观官的数量由100余员减少到45员。

但是精简机构并没有影响到官员的俸禄待遇,甚至官员待遇有增无减。到了南宋中后期,官员的俸禄总额已经是北宋的七八倍之多,占据了宋朝一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二。

可以看出宋朝针对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主要立足点在裁减多余机构上,并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通过降低官员俸禄来降低开支,这里面的原因不得不深究。

2.为什么坚持不降薪?

其实宋朝也有过降薪行为,只不过是在基层。比如真宗时期的县尉,一个月俸禄不过五贯,称为“五贯九百五十俸,省钱当做足钱用,妻儿尚未厌糟糠,童仆岂免遭饥冻。”,针对这种情况,宋朝政府反而是提薪的,但是幅度不大。

主要原因还在于宋朝并没有降低中高层官员的俸禄来平衡收入,中高层官员是维系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给予这一些人优厚待遇才能确保统治的平稳进行。

而且宋朝的皇帝并不像其他朝代一样,比如明清时期那样,集大权于一身,每天披星戴月工作。宋朝皇帝将权力层层分割出去,皇权并没有受损,反而愈发集中,其基础保障就是给予官员高俸禄。

这也是宋朝的国策使然,宋朝统治者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推崇文治兴国,大力提高了文官的地位,宋太祖制定了优待士大夫的政策,而且实际效果也相当好。

纵观宋朝,在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统治下,其经济实力在封建朝代里是首屈一指的,尽管在与周边马背民族的征战中多有败绩,但并不影响宋朝的国力发展。

宋朝的民族政策其实多是以战促和,在统治者看来,内部的威胁永远大于外部。这个期间就形成了文臣统兵的局面,文臣可以保持均势和守势,以确保国内经济蒸蒸日上发展,而武将只会徒增耗费,而且不利于加强皇权,所以这是宋代士大夫不降薪的本因。

另外行政成本过高不降薪也是源于宋朝经济的高速发展,宋代的财政总收入比前代有大幅增长,北宋中后期开始,宋朝的货币性财政收入一般都在6000万缗以上,约为唐代最高数的6.5倍。特别是商业税收,包括盐利和酒利,利润极高。这些收入可以保证行政开支。

还有一个因素是宋代维持高俸禄是为了养廉,如果降低俸禄,就会有助长各种贪污受贿行为的发生。整体上是不利于吏治的,其实际效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贪墨风气。

结语

综上,宋朝在高额的行政成本下,依然没有选择降低士大夫的俸禄,背后实质是重视文治、优待士大夫的政策使然,更深层次的逻辑是士大夫俸禄不降的基础上,国家层面经济高度发展,皇权高度集中,宋朝统治者看重的是实际效果。

而精简机构也是在政权稳定,皇权集中下的权宜之计,宋朝统治者明白一旦降薪,将会影响到国本。

参考文献:

《宋史》

《中国政治史》

《识宋:他们的宋朝》

1.《君武言风 哪怕冗官冗费,也不给官员降薪的朝代——宋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君武言风 哪怕冗官冗费,也不给官员降薪的朝代——宋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