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

时代的发展总是不断充斥着旧事物,使它们在时代的漩涡中被淘汰。城市总要发展,而发展带来的就是新旧事物的较量。在晚清时期,中国就处于新旧交替的变革时期。这个时期新旧事物混杂,并且产生了新旧事物过渡阶段的事物。当时的中国受到西方列强国家的影响,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传统的农业受到威胁,很多农人失去劳作的机会。为了生存他们只能涌入大城市谋求生计。而大城市也给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养家糊口的机会。当时的法国人米拉,看到日本的人力车很便利,于是就将它引入中国。没想到的是,在1874年它进入中国后会,它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成为一个时代的特色。黄包车夫是一代人的象征,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

黄包车的由来

古代社会的交通大家都很清楚,不是牛车就是马车。在晚清时期,由于列强的入侵,他们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文明。让中国人大开眼见,中国人这才认识了工业革命的重要性。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改往日的落后面貌,变成了繁华的大都市。灯红酒绿,十里洋场成了上海的代名词。在这样一个繁华的城市,现代化气息随处看见。可是,也有一个独特的风景林立在上海的街头。这就是黄包车,在民国时期虽然已经有了汽车,可是交通还没有太大的发展。

人们出行还需要靠传统的交通方式。不过,这种方式却不是古时候的车马了。西洋人来到中国后就是想办法挣钱,不过这也带动了落后的中国,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新鲜事物。在日本有一种流行的交通方式就是人力车。法国人米拉去日本后深受启发。他很喜欢这种便捷的出行方式,于是他来到中国后就创办了人力车车行。

在中国上海首次出现了人力车这种新鲜的交通工具。其实,这个工具并不复杂,就是将自行车进行了改造。它唯一的要求就是车夫的体力,没有体力肯定是不行的。那个时候的人们大部分都是穷苦出身,能吃苦。所以,车行很容易招到车夫。有钱人体验到人力车的便利后就将想它私有化。为了区别公共人力车,车行将公共人力车统一刷成黄色,这也是中国人为什么叫这种方式为黄包车的原因。

黄包车的兴起

黄包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虽然很早就来到了中国,但是在二十年后它才真正流行起来。在上海,天津,北平等大城市先后建立起车行。黄包车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黄包车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老舍有一部很著名的作品名叫《骆驼祥子》,这里的主人公就是一名黄包车夫。他的命运就如同黄包车一样,繁华过后是沧桑。

在民国时期,电力车还没有出现的时候黄包车成了人们最常见的交通方式。早期的黄包车结构简单,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车轮不是铁质的而是木头材质的。木头没有弹性,起不到缓冲的作用。因为不舒服最初黄包车并不受青睐,后来黄包车进行了改造,即省力又舒服。所以人们逐渐的习惯了这种出行方式。关键是黄包车便宜,人们大部分都能支付得起。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代,人们没有维持生计的途径。这种交通工具的出现。让人们找到了出路,虽然工资很低但是也能勉强养家糊口。

比起种地已经很不错了,况且当时的农村人没有文化,想要要大城市立足,这也算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当时的北京黄包车的数量多得惊人,在限制数量的前提下,北京的黄包车就超过了四万辆。是当时拥有黄包车最多的地方,可见人们对黄包车的喜爱,这也说明黄包车已经很普遍的在全国流行起来了。

黄包车夫的悲哀

黄包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也意味着黄包车夫人数不断增加。虽然说这是个体力活儿,但是也是供不应求。黄包车夫的工作很辛苦,工资却很微薄。他们每个人一个月最多挣十五块,生意不好的时候只能挣九块钱。当时的社会物价并不便宜,一个黄包车夫不吃不喝一个月的工资仅能勉强养家糊口。如果他们还有其他的开销那么就只能挨饿了。所以,黄包车夫基本上都是瘦骨嶙峋的,不是他们吃不胖而是不敢多吃。

车行不给他们提供食物,他们为了省钱尽量不吃。车行挣得盆满钵满,黄包车夫却只能艰难度日。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也不敢叫苦连天。因为随着黄包车车行数量的增加,他们的竞争就变得更加激烈了。有些人为了打压对方,降低了劳动报酬。黄包车夫辛苦一天还不如原来挣的多。而且,他们也不敢随便辞掉工作,因为工作很难找到。拉车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耐力,他们一天要工作八个小时以上。身体根本吃不消,而且无论天气怎样他们都得坚持工作。

长年饱受冬霜的摧残他们的身体早已被拉夸。他们是一家的顶梁柱,不敢生病不敢买药。所以他们大多体弱多病,有些人都活不过四十岁。即便如此他们也得硬着头皮工作,上有老下有小让他们只能豁出命工作。有钱人是不会顾及他们的死活的,他们只要腰包鼓起来。这就是人吃人的社会,他们是站在同胞的血肉之躯上成长起来的资本家。在资本家眼中只有金钱没有人的生命和尊严。当他们靠着黄包车夫的血汗钱富裕起来的时候,他们早已忘记他人的生死。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黄包车夫的悲哀。生不逢时,只能任由命运摆布。

结语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人和人是平等的。我们付出的劳动是可以换回相应的酬劳的,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被欺负和压榨了。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黄包车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他们却会被人们永远铭记。因为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会永远流传。如果他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时代,他们也就可以安心了。他们期望的日子在他们的子孙身上实现了。

参考资料

《卖炭翁》

1.《人文纪史 黄包车夫的悲哀:他们不是累死就是饿死,而且几乎活不过四十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人文纪史 黄包车夫的悲哀:他们不是累死就是饿死,而且几乎活不过四十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