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不少人都在古装剧中听过秀才这一称呼,也知道秀才在古代是一个类似学位的称呼,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朝时期的秀才考试有多恐怖,那可是号称百人应考仅过一人,淘汰率之高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很多学子十年寒窗往往在秀才这一关就被刷掉了,白白读过了大好青春。

在古代,读书人们把考试叫做科举,这科举和中高考可有点不太一样,他更像是考公务员,考的不只是学问,更要考察考生们的政治理论,实事见解。当然想要科举就得先取得秀才功名,然后才有资格考举人,考取了举人就有资格去考取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又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当然进士考试是最难的,由皇帝亲自主考,并且亲自考前三名,只要得到皇帝认可,那么就有可能得到一个不错的职位。话又说回来了,虽说科举类似考公务员,不过这个从秀才到进士等一系列功名就好比学位,有了基础学位才能继续深造进修。

早在唐宋时代秀才泛指才有优秀的人士,就是古代对人才的称呼。到了清朝时,秀才专指直隶州府或者县城的学生,这些学生各个都要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天文地理,写得一手好八股文。想要成为秀才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学生们首先要在童子试中获选,通过考试的学生被称为童生,也就是初级学子的意思。有了这一资格的学生们就可以在接下里去参加府,县,州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巡回考试了。当然想要去应考还是要先苦读几年书,提高知识修炼心境,写得一手八股文才行。

当然在古代想要把这些学问学好,那补课和家教是必不可少的,不是每个学子到私塾里学一学就算完了,毕竟有句话叫别叫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一些有钱的家庭为了孩子的未来,会不惜重金聘请有名的教书先生来为自己的孩子补课。与现代名师名校理念或者补课班不一样,补课先生们往往只有精力教育两三个弟子,甚至专门教某一大户人家的弟子。

而且著名教书先生的酬金可不低,一般人家上不起著名私塾,更请不起先生私下补课。这类家境比较贫寒的子弟只能去价格低廉,教学质量也相对不是那么强悍的村塾,这类教学班的师资力量非常有限,老师大多都是落地秀才或者,教学能力有限,收的学费也是五花八门,学生家里有啥给啥,一把粟米不嫌少,一坛好酒不嫌多。

名牌私塾和名牌教书先生的课程包括《四书五经》,天文地理,八股文,除此之外还会包括《弟子规》和《孝经》等一系列名著书籍,课程安排比较紧张,但教学质量也没得说,很多时候秀才都出自这类学校中。而价格低廉的村塾主要教学生们识文断字,课程比较松散,先生高兴时给学生们讲讲《弟子规》和《四书五经》,唠叨唠叨怎么写八股文。

但由于课程量不够,学生们的学习进度也不够快,因此从这种学校里出来的学生考取秀才功名的概率就要低很多了,毕竟清朝的科举制度是非常高难度的,仅仅秀才就达到了号称一百人应考只取一人,淘汰率高达99%的境地。

当学生们学满三年积累了足够的知识以后,就可以去报名参加巡回考试了,每一次考试都要考五门学问,它们分别是四书五经,诗词,经论,律赋,和《圣谕广训》。每一门学问单独考一场,一场结束后进入批卷环节,满足分数线的学生将进入下一轮考试,反之就卷铺盖走人等待来年再战。

这等到考第五场的时候,经历了四轮淘汰赛以后,决赛考场也基本留不下几个考生了。最终通过考试的学生将去参加府试,之所以叫做府试主要是由知府负责主考,依旧是进行五轮淘汰赛,只不过这一次的考试难度会相对高一些。

通过了复试以后的学子也就要进行院试了,这院试与其他考试不同,每年可以考两次,而考试难度也会比前两场考试高出不止一个等级。更重要的是院试那对学生们来说就是一场煎熬,大家比得不只是学问,还比谁更能熬(监考那更是传说级的强人)。

学生们大半夜就要到考场去排队等待点名,然后进入考场以后每人都有一个单独的考间,一场考试考上一天,学生们有什么大小解问题全部在考间里就地解决,如果谁要是坚持不住想要出来,那考卷就算作废,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没法让这张试卷通过,所以即使有一些考生能够买通考官作弊,那也要先熬得过这一关再说。

至于为什么说监考是传说级的强人,大家不妨想象一下,烈日炎炎,考生们在考场考间里就地解决大小解问题,那气味可以说是令人窒息,而监考要顶着烈日和刺鼻令人窒息的气味全神贯注盯着每一个考生,防止他们作弊,同时也要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防止有人晕死过去得不到及时救治。

由此可见每一位监考那都是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过人的身体素质,不然一般人恐怕还没等考生完成考试,自己就先被抬出去了。最终坚持下来并成功通过考试的学生,也就取得了秀才功名(学位),这样就可以去更高档的学校进修了,而且还有奖学金领,学费和生活费压力也可以相对减小一些。而且获得了秀才功名还有一些其他好处,比如可以免除徭役之灾。由此可见,范进中举,惊喜到发疯也是有情可原的。

虽然考上秀才有这么多的好处,但清朝对秀才还有一套监管机制,那就是每三年要进行一次复试,以考察取得功名的学生们是否就此荒废学业,如果考试成绩没有通过分数线,自然少不了惩罚——取消功名(学位)。由此可见在清朝考取秀才功名那是非常不容易的,虽然名义上只要识文断字就可以找保人担保来报名考试,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持几乎是不可能考上的。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廉价学校,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扫盲班,能出秀才的概率那几乎是万分之一甚至于十万分之一。相比之下现在的义务教育要更加人性化,不但普及了基础知识,还让学生能顺利读上高中和大学。

结语

在古代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一门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了,基本上没有人能够找出更有效的考试办法,最多只是在考题和监考程序上进行一些优化,可以说科举和功名是一个旧时代的象征。科举这一旧时代的考试流程和考试内容已经远离了我们,不过考试改变一生的理念却融入了人们的基因当中,永远不会改变。

参考文献:《科举史》《清代文童考试论述》

1.《战史说书人 难比登天的清朝考试,秀才功名淘汰率极高,百人应考只取一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战史说书人 难比登天的清朝考试,秀才功名淘汰率极高,百人应考只取一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6151.html